一、組織學生課前參與,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為課程實施做好生活準備。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必須以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基礎。要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去發現、體驗道德的力量,從而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如果把《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僅局限在課堂上,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確立開放教學的思想觀念,組織學生課前參與,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為課堂教學提供生活準備。我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三課《我心中的那顆“星”》一課前,向學生提出了三個問題:①你崇拜的偶像是誰?②你的偶像是如何成長為明星的?③你從他(她)的成長過程受到什么啟發?要求學生上網或去圖書館查閱資料,準備在課上交流。我在教學蘇教版《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心中有“規則”》一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教材,并調查自己的班級、學校、社區對未成年人有哪些規則要求。我們的國家對公民有哪些規則要求,規則的表現形式有哪些。由于課前學生做了準備,課堂上都能圍繞教學過程討論交流,這樣就提高了教學的效度。
二、創設引發學生心靈震撼的情境,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在特定環境下,某一場景常常能引發人的心靈震撼,從而改變人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改變學生社會性的發展方向或發展速度。這樣的場景可以稱之為情境。這樣的情境需要教師從蕪雜的社會生活中提取出來,通過一定的表現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情感體驗。我在教學實踐中常用的做法是:①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聲、光效果創設情景。我在教學《心中有“規則”》一課前,上網搜集并剪輯了2003年4月抗擊非典時,隔離疫區的視頻和人們違背交通規則造成交通事故的視頻,制成課件。上課時播放課件,為引導學生心中有規則提供了生活場景,強化了學生的心理體驗,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②通過情景劇表演創設情境。如在教學“怎樣與人相處”一課時,將學生中常見的矛盾紛爭編成情景劇,由學生表演,為學生明辨是非、正確處世提供了生活場景。③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創設情境。我在教學《我心中的那顆“星”》一課前,請班上朗讀能力強的學生把教材中短小精美的“莉莉學琴”的故事誦讀錄音,加上背景音樂,制作成MP3,在上課時播放。繪聲繪色的語言創設了育人情境,孩子們被莉莉頑強的毅力深深地感動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④走出去,利用泰州歷史文化資源,創設育人情境。在教學《品德與社會》五年級下冊第九課《中山陵前》時,我在布置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把學生帶到泰州城內中山塔前,向學生講述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的故事。孩子們在巍巍中山塔前見物思史,加深了對辛亥革命的了解。
三、注重實踐,引導學生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四個要素,其中道德行為是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綜合體現。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的統一,是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發展和整個道德品質形成的核心。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不僅在于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同時在于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引導學生知行合一。要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就必須注重實踐。我經常布置《品德與社會》課后實踐作業,讓學生在道德實踐中加深對道德認知的理解,體驗道德情感,產生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為。如在《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課《在公共汽車上》教學結束時,我布置學生課后注意觀察在公共汽車上或在其他公共場所,有哪些不文明的行為。見到這些行為,你是怎樣做的。兩個星期以后組織匯報交流。孩子們利用雙休日,有的到車站、商場,有的坐公共汽車去觀察體驗。匯報交流時,個個踴躍發言,不僅講了自己發現的不文明現象,還講了自己的文明行為,把對道德的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我在教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課《想想他們的難處》時,把學生帶到市特校,讓他們與特校聾、啞、盲兒童手拉手結對交流。小朋友們在結對交流過程中,一方面了解了殘障兒童的難處,另一方面也學到了殘障兒童自信、自強的精神。回到學校以后,他們把特校殘障兒童的故事編入小報,號召其他同學學習殘障兒童自強不息的精神,積極向特校學生捐款捐物。通過這一實踐活動,關愛殘疾人的思想觀念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生根,并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