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一】要不要讓學生“發現”?
(教學例1)出示一幅圖片。(師用鼠標拉動圖片,先放大,再縮小。)
師:請你選擇合適的詞語來表述上面圖片的變化?
生:這是將圖片拉長、放大了。
生:又縮小了。
師: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思考:放大后的長方形的長與原來長方形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生:放大后長方形的長是原來長方形長的兩倍。
生:現在長方形的長與原長方形的長的比是2∶1。
生:現在長方形的寬與原來長方形的寬的比是2∶1。
師:你有什么發現?
生:現長方形與原長方形面積的比是4∶1。
生:原長方形與現長方形面積的比是1∶4。
師:你還有什么發現?
生:現長方形的面積是原長方形的4倍。
(課后與執教教師溝通,了解到:師想讓學生說出書上的一句話“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可糾纏了很長時間,學生總是在“面積”上繞,教師很著急。)
[分析]在學生頭腦中已或多或少地接觸過“放大”或“縮小”一詞,對“放大”與“縮小”這兩個詞學生并不陌生,但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中,“放大”與“縮小”僅僅是面積“放大”與“縮小”的表象。所以在上面的教學環節中,教師緊緊逼問學生:你有什么發現?你還有什么發現?學生肯定調動“已知”及“數據分析”作答,因此,在“面積”上繞是必然的。對這一點,教師在備課時應該有預見。然而,這時教師卻一味要求學生“發現”,學生還能發現什么?這種教法是否恰當?答案值得推敲。我認為:這個“說法”或叫“規定”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更合適一點。(1)“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學生未知的新概念,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圖,感知圖片“放大”與“縮小”,進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需要“正說”,即大膽“告訴”學生——這時我們就說: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如果開始名就不正,下面言怎順?(2)“圖片的放大與縮小”是“比例”教學的準備課;既然這課是后學內容的準備,那我們要做好哪些準備呢?“學生頭腦中‘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準確概念”就是之一。準確概念哪兒來?這需要教師的恰當引導。如果課堂上都由著學生說,而教師不加以總結、提升甚至不敢說,怎樣體現教師的主導?(3)不浪費有限的教學時間。課堂上,學生說到“面積比”了,教師怎么辦?教師可以引導:“面積比”是怎樣得到的?“面積比”取決于什么?對應邊長的比。“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仍需教師“正說”。
【片段二】該不該急于“告訴”學生?
(教學例2)學生操作:先按3∶1的比畫出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再按1∶2的比畫出長方形縮小后的圖形。放大后的圖形長、寬各是幾格?縮小后的圖形呢?
師:(學生畫好后)3∶1表示什么?放大的比有什么特點?縮小的比呢?
……
師:“3∶1”表示將原圖形放大,“1”可以看做單位“1”,即原圖形的數據,“3”表示要畫的圖形的數據,這樣想,“3∶1”就是將原圖形放大了。縮小的比也可這樣理解,如:1∶2。
(教師想通過這一教學環節,讓學生分辨出:哪種比是畫放大的圖形?哪種比是畫縮小的圖形?但學生的回答讓教師很不滿意,教師怕再出現例1的情況,急忙代替學生回答。教師的回答也不令人滿意。)
[分析]讓學生按照給出的比畫圖,“畫”是為了明晰、體會、強化“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圖形對應邊的比始終是相等的、不變的”。根據比分辨是畫放大的圖還是縮小的圖,確實是本課學生知識建構中的疑點,但不是重點。這節課中教者把疑點當成了重點,聽了學生的回答,心里非常著急,擔心后面的“預設練習”沒時間完成,所以就急忙“告訴”了學生。(其實例2已有說明:是畫放大后的圖形還是縮小后的圖形)學生剛從例1過來,對“畫放大的圖還是縮小的圖”還沒有太多的體驗,即使你“告訴”了學生,他們就能理解嗎?這個疑點應該交給學生自己解決,但這時“火候”還不夠,等學生有了更多的感知、體驗(動手畫)、多次思考、辨析后,教師再次讓學生畫時,順勢問:怎樣知道要你畫的圖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可在課的最后)?這一問有“提升”全課之功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育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