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留白,原是指中國畫中為了畫面構圖的需要和主題思想的表達,對畫面空間進行有效分割而留出的空白,它以虛空傳遞豐盈,于不著一字中表達著不盡的風流。其所延伸而去的還有書法里的飛白,園林中的漏窗月洞門,以及“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樣的詩詞,它們無不深深體現著一種獨特的中國美學精神。如今的音樂課堂,無疑是熱鬧的,鶯歌燕舞,姹紫嫣紅。不同的教學理念,變化的教學潮流,大劑量的信息充斥其中,更像是一幅濃墨重彩的西洋油畫。過多的技巧、繁瑣的設計常使教師教得事無巨細,學生學起來不勝其煩。筆者常常思考,是否能將這美術中的“留白”和音樂課堂來個通感呢?為音樂課堂留出體驗和想象,留出變化和交流,用“留白”為音樂課堂營造出另一層境界。
一、此時無聲勝有聲——留出體驗空間
音樂的直接性、非概念性、非理性特征決定了在音樂課堂上,是不能過分多講的。很多時候,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常??吹竭@樣的音樂課,聽故事、看畫面、觀表演、用打擊樂器,從頭到尾匆匆忙忙,慌慌張張,唯獨沒沉下心來傾聽優美的音樂,這樣的課堂在我們身邊不是少數,在公開課上則更多。這種堆砌而成的“滿”和“多”只能造成“空”與“雜”。不如一筆揮去不必要的嘩眾取寵,多留一點空間讓學生去充分體驗,自由感受,這才符合認知規律。而此時的無“聲”,正是為了有“得”。
音樂課堂中,學生能在廣泛感受的基礎上主動參與音樂,用各種方式或唱或跳或奏表現音樂,就是對音樂最好的“所悟”、“所得”。在教學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很多有著鮮明色彩的樂曲非常適合學生靜心聆聽,如欣賞鋼琴曲《水草舞》,她那形象的音樂語言,流暢的旋律線條,無不提醒你的耳朵她的音樂特性,你不用和孩子們多說什么分幾個音樂段落,要注意什么旋律的連續下行,只要多讓孩子們聽,聽那鋼琴清麗流動的訴說。在聽的基礎上,用舒展的動作體態來表現這種流動的美,我認為那就夠了。進一步說,學生音樂體驗空間的打開需要角度的選擇。而角度的選擇則考驗教師教學資源剪裁、教學方式拿捏的能力,真的不需要像有些課堂那樣面面俱到。抓主線,點帶面,四兩撥千斤,就像南宋畫家馬遠和夏王圭有“馬一角”和“夏半邊”之稱,他們往往以山水一隅,或春柳初綻的山徑,寥寥野枝、淡淡帆影漸行漸遠于畫面遠處,點化了大自然的磅礴之氣。所謂“咫尺有萬里之勢”就是這個道理。
二、此時無形勝有形——留下想象空間
齊白石不摹水波,筆下的墨蝦卻如游于清流,幾筆水草好似“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徐志摩)。欣賞藝術,看是其一,想象和感受“所看”背后的東西,方可體味其中的韻味。好比琴聲無形,依舊使聽者切切。音樂課堂上的留白,更是可以為孩子們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
聽過這樣一堂欣賞課《我是人民小騎兵》,老師說:“今天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曲子,聽完之后請告訴我你聽到了什么,從曲子中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啪”的一聲打開電腦屏幕,出現了一個草原小騎兵,隨著音樂變化,電腦自動展示了一個小騎兵晴天巡邏、遇到暴風雨、與暴風雨搏斗、天氣放晴的動畫過程。初聽結束,老師又問:你們聽到什么看到了什么?孩子們發言踴躍。開始看圖說話,氣氛一時十分熱烈。課就說到這里,而我想說的是,這些十分優美但千篇一律的畫面、話語就能代表孩子們聽音樂的感受嗎?就能涵蓋這音樂的所有內容嗎?其實那一連串的下滑音并非就一定是代表狂風暴雨,也有孩子將其想象成小騎兵矯健地翻身上下馬,也有人說這是小騎兵在騎馬比賽前的緊張。孩子都是最敏感的小動物,雖然教師問的是“你的感受”,但受了畫面暗示的孩子們總是會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所換來的回答只能是千篇一律,這首先便忽視了孩子的個體性和差異性,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聽起來有點玄,卻實在有道理。
三、此時無師勝有師——留出交流與變化空間
很多時候,當教師教得事無巨細時,學生學起來往往不勝其煩,還不如適時地“閉嘴”,學會在合適的時候“開口”。留出交流與變化的空間,讓此時無師勝有師。
第一種情況,注意留下師生交流的空間,不要放過孩子們在課堂上的即興表現。許多老師對學生上課時的即興反應并不是很感興趣。若是贊同老師意見的還好一點,若是和你唱反調,大多數老師都會置之不理,要是在公開課上,說不定還會裝作沒聽到。但我發現,孩子在課堂上的即興感受和表現往往是最真實的也是最可愛的,他聽懂了,他喜歡你,他對音樂有不同的感覺,都是我們課堂上不能輕易放過的好素材。所以抓住即興感受,留下師生感情的交流空間,可以使教學氣氛更具有親和力,還可以讓教師發揮自身的才能,一個精彩的特長展示,一個意外的發言邀請,都能讓你的課堂更豐滿。
第二種情況,留出變化空間。備好了一堂課的整體環節,是否就是一成不變的呢?這是一堂公開課,教室里聽課老師坐得密密麻麻。授課老師正按照他的設計有條不紊地授課。課題是《小孔雀真美麗》,導入、感受、學唱,相關民族樂器、舞蹈風情的介紹??粗种惺孪饶玫降慕贪?,真是每個環節都精心設計,轉眼到了新授學唱部分,這時,聽課老師發現,唱得并不如意,一些音準和節奏還需再點撥一番,顯然,授課老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這時離下課還有五六分鐘,還有一個環節未完成,這時所有的眼睛都看著這位授課老師,是按照原有設計進行下一個環節,保證這堂課的過程完整、內容圓滿,還是停下原來的設計解決好這個環節?
這位老師微微一笑,說:同學們,讓我們把這首歌唱得更好一些!
師:誰來說說哪一句唱得最沒把握?我們一起來幫助他。
生:老師,“好孩子”那一句的歌詞老是連不好。
師:聽老師唱一遍,大家跟著我一起唱……
師:誰來有表情地為大家演唱?
……
學生們一下子興奮起來,躍躍欲試,紛紛上臺,表現自己,這時五分鐘也很快結束了,這位老師設計的環節始終沒有來得及完成。這堂課出現了變化,就這堂課原先的設計而言,它無疑是不完整的、不成功的。然而,就是這種不完整性,這種變化,體現了教師對教育最終目的的清醒思考和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在以上例子中,是不是因為教師沒有按照教案完成最后一個環節,本堂課就不豐富,留下了“空白”呢?我看不是。不忽視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態,不為了追求完整性得過且過,圖一個大團圓的結局,而是正視現有的情況,及時修正上課的進度與內容,這樣的“空白”令人欣賞。從課后孩子們興奮地沖出教室,嘴里哼著《小孔雀真美麗》,可以看出孩子們唱會了這首歌,唱好了這首歌,甚至喜歡上了這首歌,這不是最好的結果嗎?
對畫面空間進行有效分割而留出的空白,是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思想;提出對音樂課堂“留白”,也是為了更好地為音樂服務,為孩子學好音樂服務,并不是附庸風雅,故作高深。讓音樂課堂更真實、更實用、更有效,是筆者將這兩者聯想在一起的初衷。聽古琴曲時,那種回旋往復的深情有時候并不是在琴音的落實中得到表現,而要于反復的吟猱中體會,甚至就是聽不到聲音的,但是你依然能感到那種琴韻上的勾連。這也許就是音樂課堂所追求的另一層“境界”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博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