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問題】
在一次蘇教版四上《找規律》一課的教學中,教者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主題圖,研究三組物體的排列規律,并得到兩端物體的個數比中間物體多1以后,教者為了拓展與完善學生的認知,出示下面的小棒與圓片排列圖:
︳●︳●︳●︳●︳●︳●
教者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想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與教材中三組物體排列的不同,從而突出首尾不同時兩種物體個數應該是相等的。但事與愿違,教者在出示小棒與圓片排列的圖后,提問:圖中小棒與圓片是怎樣排列的?學生沒反應。師追問:是不是一一間隔排列的呢?生:不是一一間隔。師無奈。出現這樣的情況,不得不令我們反思課堂教學的過程。
【教學回放】
1.情景導入,初步認識一一間隔。教者課始呈現夾心餅干,餅干、夾心、餅干、夾心、餅干,讓學生觀察后,師介紹像這樣餅干與夾心一個隔著一個的排列就是一一間隔。(教師板書)
2.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研究一一間隔的規律。
師:從圖中,看到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形成下表。

師:請同桌兩人一起,分別數出每一組物體的個數,填寫在表格里;然后再比較每一組的數據,看看能從中發現什么規律,和同桌說一說再寫下來。
學生交流后得到:兩端物體的數量比中間物體多1。
【問題分析】
很明顯,在教者呈現的小棒和圓片的圖中,小棒與圓片是一一間隔排列的,學生為什么認為不是那樣排列的呢?我們從教學過程的回放中不難發現,無論是情境導入,還是主題圖的研究,所呈現的均是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同時,教者也是這樣介紹的,像餅干、夾心、餅干這樣排列的叫一一間隔排列。這就讓學生形成了一個深刻的、不夠全面的錯誤認知,學生誤以為只有首尾相同的才是一一間隔排列。
【教學改進】
1.情境導入,感知規律。
從一個口袋里依次拉出一串球,讓學生逐一說出每次拉出的球的顏色。課件演示,學生回答。第一個白色,第二個黃色,第三個白色,第四個黃色,第五個白色……
師:同學們想一想,下面拉出的球會是什么顏色呢?
生:黃色。因為前面拉出的總是一白一黃。
師:噢,你是根據前面排列的規律來回答的。
師:像這樣一白一黃一白一黃的兩種物體間隔排列就叫做一一間隔。板書:一一間隔。
2.觀察比較,研究規律。
接著,再出示變化后的主題圖(在原來的主題圖的下面加上了青菜、蘿卜一一間隔、首尾不同的排列)。
師: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學生答,師板書: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物體各有多少個?把各自的數量填在表格里,你有什么發現?
生匯報數量,師填寫表格。
師:都是兩種物體一一間隔排列,為什么有的兩種物體的數量相差1,有的數量相等呢?
生:前三組首尾排列的物體相同,而青菜與蘿卜這一組首尾排列的不相同。
師:噢,如果首尾相同,排在兩端的物體,簡稱兩端物體,比另一種物體數量就多多少?如果首尾不同,兩種物體的數量就應該怎樣?
【比較分析】
1.“情境導入”的比較。
拉球導入,所呈現的一一間隔是動態的。這樣導入的好處,一方面,不會像夾心與餅干、手帕與夾子等的排列,使學生對一一間隔排列產生錯誤的認知。因為它是動態呈現的,拉出的球總是一白一黃間隔排列,如果當前看到的是首尾相同的一一間隔排列,再拉出一個球后看到的又成了首尾不同的了。在拉球呈現的一一間隔中,巧妙地蘊含了一一間隔的兩種情況;另一方面,拉球導入中,讓學生猜想下一個拉出的球是什么顏色,學生不是憑空猜想,他們會主動地根據前面出現的規律來猜想下一個球的顏色,換句話說,拉出的球所排列的規律是由學生主動發現的,也就是學生主動“找”出來的。
2.“研究規律”的比較。
如果說“拉球”導入,使學生對“一一間隔排列”有了一個較為全面的初步感知,那么,教學改進中教者在主題圖上增加一行青菜與蘿卜的排列,這一變化為后續的規律研究則提供了生成的可能,并為得到較為完整的結論奠定了基礎。教學過程中,教者先讓學生分別說出每組中兩種物體的數量并填表,再觀察表格,發現了什么?當學生發現前三組中兩種物體的數量相差1,而青菜與蘿卜的數量卻相等時,教者及時追問:都是一一間隔排列,為什么兩種物體的數量卻不相同呢?這樣的追問,引發學生思考,并再次觀察發現青菜與蘿卜的排列與前三組排列的不同點,從而找出其中所蘊藏的規律,得出較為完整的結論。
另外,“教學回放”中對排列中的兩種物體的描述“兩端物體”“中間物體”是不夠準確的,而且會給學生帶來認知上的困惑。其實,像“教學改進”中那樣描述還是可以的,一種物體排在首尾,可稱為“兩端物體”,因為排列中只有兩種不同的物體,所以非兩端的物體即可稱為“另一物體”。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