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平,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校長、黨總支書記,中學高級教師,全國科研型教師,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多年來致力于小學語文教育的實踐與研究工作,積極探索小學語文教學規律,形成了“真實、樸實、扎實、厚實”的教學風格。先后有近百篇教育教學論文在省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或在省級以上征文活動中獲獎。出版有《小學語文教育創新行動》、《詩意棲息》等多部著作。
“教育”——自存在于人類社會生產關系中起,“愛”——就成了這種意識形態的根基。
兩千多年前,教育先圣孔子曾言——“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其言溫潤、煦暖。我國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言之鑿鑿、情之切切、誨之諄諄。烏申斯基認為,如果教師不熱愛學生,那么最好是讓他離開教育崗位。言辭簡扼卻深刻犀利,切中肯綮。古今中外大師之言如一縷陽光穿越歷史的隧道,照亮了一代代教育的信徒。“關愛學生、尊重孩子”也如碑銘般鐫刻在每一位師者的心上,成為修煉自身的最崇高的職業德性。
思考的停阻從來都是從思維的慣性開始的。當我們對教育之“愛”的解讀還停留在“關愛、尊重”的傳統立意上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時代與社會的風輪已經將我們的教育受眾——學生帶到了一個多元、自由、和諧、先進的存在狀態中。那么,當下,我們教育中的“愛”是不是也該在新的社會形態與實踐路徑中綻放出它新的生機與活力呢?“大愛育人,止于至善”這一校本化的核心教育理念應運而生。
“大愛育人”——我們的行動指南
“大愛”是一種“喚醒”。教育之“愛”當有別于家庭之“愛”、社會之“愛”。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使人獲得精神生命的歷練與成長。因此,“大愛”之首義便是“喚醒”——喚醒孩子的內心,讓他看到自己的力量?!皢拘选薄寣W生掙脫蒙昧的遮蔽,開始“覺著”存在;“喚醒”——讓學生擺脫愛的庇佑,獲得前行的力量;“喚醒”——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強大,汲取向上的動力?!皢拘选钡钠瘘c是對生命的尊重;“喚醒”的基點是對每一個生命成長的扶持;“喚醒”的終點是生命個體的自我成長與壯大。歐洲戴爾菲城廟里惟一的碑銘是:“認識你自己?!蔽覀兊慕逃異劬褪且獛椭⒆诱J識他自己。
“大愛”是一份“量度”。教育之多元與豐富其根本是因為對象之“多元”,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愛他們就應該學會把握和遵循他們的差異性。不同的個體我們當學會運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不同的教育場境、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教育時機、不同的教育向度、不同的教育心理……我們人人心中都應該有一把“尺子”,一把量度我們每一個教育對象的“尺子”。只有擁有了這把“尺子”,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關注每一個;只有擁有了這把“尺子”,我們才能真正地讓每一個學生在他的最近發展區獲得成長;也只有擁有了這把“尺子”,我們才能真正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
“止于至善”——我們的目標導向
“至善”意味著“精致”。面向人心靈的教育是永遠沒有止境的。儒學經典《大學》曾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的教育之道,也當以“止于至善”為價值追求與實踐愿景。如何實現“至善”呢?我們追求教育的精致,我們摒棄教育的功利與粗放,走向一種全然敞亮的教育境界——“精”乃精心、精細;“致”乃情致、雅致。我們沿著“精致管理——精致教育——精致課程——精致教學”這條緯線,用生命去激蕩生命,用情感去暈染情感,用智慧去催生智慧,用大愛去化育大愛。
“至善”指向著“卓越”?!爸辽啤笔且环N境界,一種擺脫平庸,超越優秀,走向卓越的境界?!叭藷o我有,人有我優”的價值追求顯然已落后于這個飛速前進的時代,教育也是如此。當下的我們已不能僅僅滿足于優秀,在走向卓越的進程中,我們追求著“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把普通的事做得不普通”——在煉事中煉人,在育人中煉己,最終走向“止于至善”的美好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