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生真實體驗的數學教學,不僅可以改變學生對數學就是高深莫測、繁難枯燥的看法,還可以通過數學學習來充實、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理性感知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切身感受數學的“美妙”與“豐富”。
一、聯系生活實際,喚醒學生的已有體驗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是對生活中數學素材的提煉和凝結,學習主體的間接或直接的生活體驗,對學習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將數學教學立足于學生鮮活的生活,捕捉生活中的數學題材,運用學生生活中的真實體驗和經驗解決數學問題,能加深學生對數學價值的認識,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如: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鐵皮水桶,高是48厘米,底面直徑是30厘米,做這個水桶至少要用鐵皮多少平方厘米?(得數保留整百數)本題的計算結果是5228.1平方厘米。在教學如何取近似值前,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認為的得數,可能會有同學利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約等于5200平方厘米,也有同學認為應該約等于5300平方厘米。接著問,5228.1平方厘米是一個什么值?如果舍去28.1平方厘米會出現什么情況?學生聯系實際一想就知道會出現一個洞,會漏水,因此答案應該是后者,教師可以順勢歸納介紹“進一法”。
再如:上星期六,張仁杰去逛百潤發超市,回家時由于購買物品較多而乘出租車,下車時付了23元。松陵的出租車起步價是8元(起步里程3千米),起步里程以外每千米1.5元。請你算算百潤發超市到張仁杰家之間有多遠?這就需要用到學生平時乘出租車的真實體驗。
經歷是一種財富,一個人有豐富的生活經歷,也就有豐富的生活體驗。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較多地創設生活情景,無非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經歷,為數學學習服務。而在學生利用已有體驗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對原先問題的認識也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豐富自己的生活實踐,擴大自己的生活視野,增加自己的體驗。在數學教學中,要挖掘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尋求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聯結點,打開學生的記憶倉庫,讓學生頭腦中儲存的相關體驗為數學教學服務。
二、尊重個體差異,激勵學生進行體驗
數學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是學生主動地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思維方式的不同,他們對知識的接納、理解也會有差異,同一件事情學生會產生迥然不同的體驗。對于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只要是學生真正經過思考后得出的看法或結論,教師都要加以保護和激勵。教師不能用自己的知識標準和預設去簡單評判,而要以“尊重、相信、欣賞”的心態,讓學生感受到思考的樂趣。教師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知識探索過程的方向和深度,直接影響學生獨特體驗的產生。如,樹上有17只鳥,飛走了8只,樹上還有多少只鳥?一般情況下,列式為17-8=9(只),但也可能出現列式:8+9=17(只),用加法算式來解決減法題,體現了學生對數學的獨特見解,如果教師開放解題方法,進行肯定的評價,就會使學生形成成功的體驗,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三、注重動手實踐,促進學生進行體驗
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朱智賢先生關于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點有如下論述: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這種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毫無疑問,實踐是學生進行體驗的絕佳途徑。
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不僅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而且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從而進行正確的思考。在新授中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可以使學生對于該活動獲取的知識不僅印象深刻,而且理解得透徹。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可準備三套不同的實驗器材:分別是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圓柱、圓錐容器,它們都有多種不同的規格。通過實踐,學生發現,只有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容器之間存在著一個固定的關系,也就是: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這樣,在學生個人實踐體驗后獲得的知識將更為深刻,教師也輕而易舉地突破了難點,可謂是事半功倍。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金家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