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胡適先生在《獨立評論》雜志,發表了《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開出了“問題丹”、“興趣散”和“信心湯”這三個藥方?!皢栴}丹”,按胡適的表述:“每個人離開學校,總得帶一兩個麻煩而有趣味的問題在身邊做伴,這是你們入世的第一要緊的救命寶丹。”他說:“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往今來一切知識的產生與積累,都是因為要解答問題?!笨梢姟皢栴}意識”的重要性。
一、“問題意識”的培養
1.幫助和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學會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苯處熆蓱{借疑點,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問題意識。如課文的題目、含義深刻的句子、與眾不同的用詞及標點、文中人物的特殊行為、奇特的自然現象、結構的安排、內容的選擇等,都可以成為設境的憑借。在寫作過程中,多用求異思維,多用發散思維,自然會有很多不同于別人的發現,自然能夠提出新的問題,寫出來的文章才會有個性、有創意。作文時,許多同學的文章內容空洞、虛假矯情,根本原因就是平時缺乏問題意識、強為無米之炊的結果。一般情況下,學生對某一范圍的素材掌握多停留在常規的層次上,如果能深入地對某一領域作一些關注和研究,掌握到他人沒有掌握的材料,作文時就能寫出讓人耳目一新的內容,從而使文章在內容上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因此,沒有發現問題的眼光,不會提出問題,也沒有問題可提,哪里還談得上語文素養的進一步提升與發展呢?
2.引導學生始終保持強烈的問題意識,把問題意識貫穿于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無論是閱讀、寫作,還是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都必須引導學生具有問題意識,這樣才能在學習中解決原有的問題,又不斷發現新的問題,進而再尋求解決新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問題意識應始終伴隨在語文學習的全過程,使語文學習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并由此激活學生的思維程序,誘發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3.幫助和引導學生積極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學生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并能夠提出問題來,這遠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學習的開始。針對發現的問題,或反復閱讀,加深感受和體驗,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或認真思考,多角度、多層次地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或發揚團隊精神,與他人團結合作,共同尋找研究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或利用多種語文課程資源,開展各類語文學習活動,加強語文實踐,開辟解決問題的新途徑。
二、“問題”研究:以學生為中心
后現代主義課程專家指出:“適應復雜多變的21世紀的需要應構建一種具有開放性、整合性、變革性的新課程體系。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體系的載體,而成為一種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發展過程?!闭Z文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識的探尋中孕育一種“問題意識”并引發整個學習方式的變革。語文研究性學習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了一種新的關系,在這種新的關系中,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遞給學生,而要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學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學習的主人,必須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遇事有主見,能夠對語文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積極地帶著各自的興趣、需要和觀點直接與書本、與客觀世界對話,探求語文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規律。而且具有選擇性,學生可根據各自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的問題進行探究活動。這應特別注意兩個方面:
1.讓學生自身的感知實踐和體驗來取代過去老師的條分縷析。
傳統的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旨歸的教師觀,顯然難以適應今天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要求。教師發揮的是“導而弗牽”“開而弗達”的主導作用,而不是傳授、灌輸中的主導作用。語文學習活動本質上來說就是對語言材料的感受活動,學生個體的感知活動旁人是無法代替的。教師最明智的做法,是把課堂的時間與空間交給學生,多為學生創設感知體驗的機會,或通過關注生活現象來拓展學生的探究渠道,進而達到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2.教師要適時作研究示范,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鉆研精神的影響或研究方法的指導。
進行語文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意味著老師作用的淡化,只不過是老師個人表現的時空少了,指導學生研究的責任多了;課內要講析的東西少了,課外要儲備的東西多了;尤其是要抓住契機教會學生善于抓住“問題”做研究,這更是對教師的新要求。如何盡到教師的責任而又不越俎代庖,將是當下每一位語文教師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當前亟待確立以下兩點理念——
(1)在共同探討和思考中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教師絕不可能通曉一切。在學生面前坦率地承認自己的不足,尊重并認真思考學生的提問,勇于與學生共同探討和思考,不讓“問題”止于自己。
(2)從傳授到指導。重視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探究并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指導。如果在尊重主體性的名義下,疏于指導,甚至放棄引導學生走上正確、合理的研究“問題”之路,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就可能陷入誤區。
實踐證明,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語文學習資源,堅持不懈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們必能構建起開放創新的、充滿生機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真正落實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