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是愉悅地讀,它隨心隨性隨情。可是現在的學生是在進行真正的“悅讀”嗎?當閱讀被綁架成為應試的工具,當閱讀缺少心靈的參與,學生怎么可能在閱讀的世界里尋找到快樂的源泉!學生之所以無法感受到閱讀的快樂,我以為,原因有幾個:一是缺少能讓學生產生悅讀的文本。如果文本遠離學生的生活世界,那么文本所傳遞的思想又怎么可能深入學生的內心激起情感的共鳴?二是教師自身無法做到悅讀。備課是一種無奈與逼迫,上課不過是對教案的簡單復制及搬運,解讀也就只能淺嘗輒止,文本的情味、意味便無法體現。三是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沒有能達到可以理解與接收新事物的程度。新舊知識之間沒有構成新奇、探究、認知的欲望,悅讀也就無從談起。
一、悅讀需要引領
引領是一種帶有目標性的導向,是為了把學生的閱讀真正帶到悅讀的境界。引領的方向取決于引領者的思想、學識、態度、智慧。僅以新授課導語教學設計為例,例如借助多媒體設計的導語就能一下子從視覺聽覺上聚焦人的精氣神,從感官上抓住人學習的欲望,以直觀思維帶動閱讀情緒。那么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便會在愉悅自主的心境下順利完成;借助謎語或小故事設計的導語富有趣味能一下子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他們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完成從“閱讀”到“悅讀”的跨越。
作為學生閱讀的引領者,教師在課外閱讀的指導上也要下一番工夫,學生適合讀什么書?怎么讀?讀書筆記怎么做?如何檢測閱讀情況?——都要作詳細的思考。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制作家校聯系“悅讀本”,讓家長在家督促孩子每天堅持“悅讀”20分鐘并簽上名,這樣的閱讀開始似乎有被綁架的意味,但時間長了,和孩子每天必須吃飯睡覺一樣,閱讀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成為一種習慣,“悅讀”也就開始了。
二、悅讀需要體悟
沒有深切的體悟就沒有真正的“悅讀”。經常聽到有教師在課上對學生說:“你能美美地把這句話讀一讀嗎?”學生真能美美地讀嗎?這種美是一種怎樣的美?如果教師在這之前沒有鋪墊、沒有帶學生很好地涵泳文本,便草率地命令學生美讀,這是很不恰當的。
比如蘇教版教材第三冊《秋游》一課的第二小節有這樣一句話:“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云有時像一群白兔,有時像幾只綿羊。”有的教師在授課時以自己講解為主,她在用優美的語言對秋天的天空進行一番描述后,就對小朋友們說:“秋天的天空多美啊,你能把這句描寫秋天的話美美地讀一讀嗎?”這時候學生的讀即使看上去用足了勁兒,那也只能是一種故作姿態的讀,“悅讀”的情感沒有真正被調動起來。知識可以傳授,唯有情感,只可以影響不可以遷移,更不可能強加。體悟是由內而外、情由心生的。如果換一種教法,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讀這句話,然后問問:你喜歡秋天的天空嗎?為什么?學生也許會說天空的云變化大,上面有自己喜歡的動物;也許會說天空真是個魔術師啊,它會變魔術呢——這樣的教學設計喚起了學生的已知,調動了他們內在的儲備,此時再讓學生讀便能讀出文本的情味、意味。在“悅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再用“有時……有時……”想象“天空中的白云還可能像什么呢?”便水到渠成!
三、悅讀需要認同
馮建軍在《生命與教育》這本書中說教育有三大任務:知識的傳授、智慧的啟迪和生命的潤澤。那么能讓學生通過“悅讀”領悟到人生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不正是我們所期望的嗎?舉個例子來說,《九色鹿》是蘇教版第七冊中的一篇課文,假設在閱讀的過程中缺乏對九色鹿的美麗善良、見義勇為、鎮定機智的贊美,缺乏對調達的見利忘義、背信棄義、恩將仇報的斥責,那么學生的體驗便是淺薄的,這種淺薄無法把學生帶入文本的情境,即使設計了分角色朗讀或者是表演,那也只能是流于形式。那種由這個民間故事演繹出來的誠信教育更是無法滲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悅讀”需要認同,認同而后吸納再進行外化,這才能真正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悅讀”是從心理學、審美學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側重于對文本“情”字的開發,在不斷地優化學生的審美心理結構的同時,使得“悅讀”真正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綠洲。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