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初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因作者和作品距今時代久遠,學生多有隔膜感。打通古今,讓學生與詩人和詩歌發生直接聯系,是增強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
關鍵詞: 初中古代詩歌教學 打通古今 提高教學質量
提到古代詩歌,提起古代詩人,初中生大多會因為時代久遠而產生一種隔膜感,這會影響到他們對古代詩歌的學習興趣,也會對古代詩歌的教學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打通古今,將古代詩人拉到學生面前,讓學生與古代詩人和古代詩歌發生直接聯系,是激發學生古代詩歌學習興趣,提高初中古代詩歌教學效益的有效手段。
一、介紹詩人生平要平易生動
古代詩歌教學,通常先要介紹作者生平經歷。古代詩人不僅有名有字,有的還有自號、謚號,如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蘇軾自號東坡居士,陶淵明私謚靖節征士,歐陽修謚號文忠,等等。這些稱謂對初中生來說不免顯得生疏,若要求他們死記硬背實在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對作者名、字和號的介紹不應太看重,以避免使初中生對古代詩人產生一種隔膜感,在心理上加以排斥。另值一提的是,古人文人在其人生歷程和詩歌創作中也流傳著許多生動的故事,這必然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據此,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詩歌內容,加以適當補充介紹,以使初中生尋求到一份新鮮感和親切感,從而增強學習古代詩歌的欲望。比如,在介紹唐代詩人李賀時,教師一方面要告訴學生他酷愛讀書,勤于寫作的品質。另一方面也應介紹李賀寫作詩歌的“苦”:經常是騎著一匹瘦驢出門,帶著一個書童,背著一個布袋,路上看到什么景色,忽然有所感悟,就寫下一句,放到布袋里面。他的母親看見了,非常心疼,就傷心地說:“我的兒啊!你要嘔出心肝才算完嗎?”成語“嘔心瀝血”就出自這里,可見李賀苦吟的程度。這個故事會使學生加深對李賀的理解,崇敬之情會油然而生,也會增強其對李賀詩歌的喜愛之心。
另外,在教學中對古代詩人官職的介紹也要簡略,講課時要盡可能轉化為現在的稱呼,以便于學生的理解、認同。如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定書目《初中生必備古詩文》對范仲淹《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寫作背景的介紹是:“《漁家傲》這首詞是作者任陜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時所作。”這里所謂“經略使”是唐宋時期的官職,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對初中生而言,如將“經略副使”講成邊防軍副司令容易被接受,也更感興趣,以此類推,“知延州”則可講成擔任延州市市長,這樣學生就易于也樂于接受了。
二、講讀詩歌主旨要淺近易懂
古代詩歌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其主旨或明朗,或含蓄;或質樸,或高深。初中生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還比較直觀、淺顯。因此,我們在講解古代詩歌,概括詩歌主旨時,應該淺近易懂,努力使初中生接受。不然,很可能會使他們感到古代詩歌不好理解,以至于造成畏懼古代詩歌、排斥古代詩歌,甚或厭惡古代詩歌的不良后果,從而大大影響古代詩歌的教學效果。
以解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為例。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所作,當時,
他在政治上極其不得意,與自己感情深厚的弟弟又多年沒能見面。恰逢中秋節,借詞抒發心中的感慨。詞的上片,對月抒懷;下片,對月懷人。“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表現了蘇軾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懷,對初中生而言,這是難以理解的。對此,教師講解時不應過多加以闡述。而對揭示該詞主旨的句子“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應要求學生詳細品讀,以真正懂得蘇軾該詞所要表達的人生理念:對每一個人而言,生命最重要。在此基礎上,教師水到渠成地對學生進行珍惜生命的人生教育,這才算是實現了遵循語文教學規律和教學理念的目標。
三、誦讀詩歌形式力求多樣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初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幾乎所有教師都要求學生反復地讀,直至爛熟于心。學生朗讀都被要求用普通話,這雖不失為一種正確的教學手段,但模式化的教學形式不容易使初中生產生新鮮感,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他們對古代詩歌的學習興趣。再說,古代詩歌的押韻與現代詩歌是有不同的,雖一般來說是用平聲韻,但也有的詩詞是用仄聲韻,有的甚至用的是仄聲韻中的入聲韻。而入聲韻在普通話中已不存在,但它在各地的方言中恰被廣泛地保存。所以,有些詩詞用普通話朗誦時不押韻;而用方言朗誦時,則朗朗上口,韻味無窮。比如,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最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搖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全詞就押的入聲韻:戚、息、急、識、摘、黑、滴、得。再如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押的入聲韻:歇、烈、月、切、雪、滅、缺、血、闕。對江浙等地吳方言或江淮方言區的學生來說,如果指導他們用方言朗讀,既押韻,又別有趣味,教學效果一定會更好。
同時,對古代詩歌的朗讀,還可以采取表演的形式,即根據詩歌描寫的內容,讓學生扮演詩歌作者或詩歌中的形象進行表演式的朗讀,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這樣不但加深其對詩人和詩歌的理解,更能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古代詩歌學習的興趣。比如,北朝民歌《木蘭詩》描寫了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歌頌了她不畏艱險的決心和淡泊名利的品質。詩中形象豐富、生動,在學生朗誦該詩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分別扮演木蘭、將軍、天子、爺娘、阿姊、小弟、伙伴等形象進行表演,做到詩舞結合,情景交融,在愉悅中領略古代詩歌的美。
四、利用名人效應,催生初中生對古代詩歌的親切感
相對于古代文學作品而言,初中生一般更容易接受現當代文學作品。事實上,不少學生課后也樂于主動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因此,教師在古代詩歌教學中,可充分利用現當代文學名著中的古代詩歌,催生初中生對古代詩歌的親切感。比如,初中生對瓊瑤的言情小說和金庸的武俠小說很感興趣,而瓊瑤和金庸在作品中,或引用古代詩歌,或創作古體詩歌。教師應充分利用初中生對瓊瑤、金庸等作家的名人效應,引導學生通過對這些詩歌的閱讀、學習,有效地培養學生對古代詩歌的興趣。比如瓊瑤作品《在水一方》描寫了杜小雙與朱詩堯、盧友文之間纏綿感人的愛情故事,自然吸引了很多初中生進行閱讀,歌曲《在水一方》更是傳唱全國:“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綠草萋萋,白霧迷離。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無奈前有險灘,道路又遠又長。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方向。卻見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與她輕言細語,無奈前有險灘,道路曲折無已。我愿順流而下,找尋她的蹤跡。卻見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佇立。綠草蒼蒼,白霧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這首歌出自《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搖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另外,《煙雨蒙蒙》引用了歐陽修的《圣無憂》:“珠簾卷,暮云愁。垂楊暗鎖青樓,煙雨蒙蒙如畫,輕風吹旋收。 香斷錦屏新別,人閑玉簟初秋。多少舊歡新恨,書杳杳、夢悠悠。”《寒煙翠》引用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初中生將他們喜歡的作家作品與古代詩歌聯系到一起,自然會對古代詩歌的美產生直觀的感受,對古代詩歌的喜歡也會更進一層。
如此看來,初中古詩詞的教學也是一門極具挑戰性的學問。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理應把握時代脈搏,深研教學內經,觸摸學生魂律,循序漸進,深入淺出,順其自然,以求古詩詞教學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