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前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身心起著良好的調適作用??上W前美術教育具體到教師、家長、兒童之間已嚴重扭曲素質教育的本質。本文從對學前美術教育的理解、實施、評價、心理和考級等五個方面進行反思和剖析,希望對學前美術教育的開展和實施具有輔助作用。
關鍵詞: 學前美術教育 人文素養 教學方法
隨著學前美術的普及,隨著人們對學前兒童美術教育價值認識的不斷深入,學前美術教育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認識學前美術教育,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的學習興趣,如何激發學前兒童的藝術潛能,如何催生和促進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與人文素養的協調發展,已成為學前美術教育研究者迫在眉睫的問題。
一、對學前美術教育的認識和理解
學前兒童主要指尚未入學的0—6歲的兒童,即幼兒。對幼兒實施的美術教育即為學前美術教育。首先,它是一個時間概念,即人在幼兒期由創作行為主體的身心發展水平體現出的美術行為特征和作品特征。它的行為主體必須是尚未入學的幼兒。如果主體不是幼兒,是兒童甚至是成人,即使他們的美術行為和創作具有幼兒美術的特征,也不能作為學前美術。在其他學科中,似乎難以根據年齡來分類,只有在人文學科中有兒童文學、兒童舞蹈、兒童歌曲之類的說法。但這些往往指的是成年人以兒童為行為主體和接受客體而創作的藝術作品,即兒童文學、兒童舞蹈、兒童歌曲等都有成年人參與的成分。而學前美術、兒童美術的接受主體和創作主體都是幼兒、兒童本身。這是學前美術與成人美術之間最大的區別。學前美術的形象生成與組織主要取決于其身心發展水平,同樣也能反映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
學前美術是幼兒表達對社會、自然的認識和情感,尤其是在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尚未形成的時候更是如此,而且他們在表達的過程中內心充滿了強烈的情緒和身臨其境的體驗。很明顯,學前美術帶有一種鮮明的自發性的特征。加登納在《兒童對藝術的知覺》一文中提到幼兒藝術知覺的兩個階段:一是0—2歲的幼兒知覺期。此時的兒童能夠認識他人和一些幾何形的物體,即發展最初的知覺力。但這時期的幼兒對有組織的形式表現出偏愛。二是3—7歲的符號認知期。此時的幼兒開始在一定文化背景上掌握圖像、手勢、聲音、數字、形式和語言等多種符號的意義。但此階段因知識經驗不足,還不能知覺藝術作品的形式審美特征。幼兒更喜歡感知描繪熟悉的物體和令人愉悅的現實主義美術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術作品。所以成人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他們感知、理解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
二、對幼兒主要實施美術欣賞教育
因處于0—6歲的學前幼兒的年齡太小,教育者應在尊重幼兒手部肌肉、骨骼、力量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讓其信手涂鴉,尊重他們的感受。但這時,更直接、更科學的教學方法是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和認識水平來欣賞和安排美術欣賞教育。首先,選擇抽象性的美術作品,如蒙德里安的《紅、黃、藍構圖》,馬蒂斯的《憂愁的國王》,康定斯基的《即興35號》,米羅的《人投鳥一石子》等作品。這些形式層面的作品最容易為幼兒接受、理解和欣賞。經研究發現,比起其他風格的藝術作品,兒童更喜歡和抽象作品展開對話。因為欣賞這些抽象作品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儲備,這恰恰與幼兒尚完好地保存著人類的本能和直覺相一致。其次,對年齡稍大一點的幼兒應選擇具象性的作品。但這些作品應是在兒童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的基礎上能理解和接受的。幼兒在欣賞了抽象美術作品后,對美術的基本要素及情感的表現性有了一定的基礎,于是可以有效地遷移到寫實作品上來。經研究發現,徐悲鴻的馬,陳之佛的花,齊白石的蝦等作品,幼兒是很有興趣的。這些作品直接描繪了兒童較為熟悉的事物,通過對這些美的藝術的欣賞,幼兒會對美的事物更感興趣,情感體驗也更豐富。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對于作品的選擇不論是抽象還是具象,具有較強情感表現性的作品都應是幼兒美術欣賞的首選。
三、關于兒童美術考級
針對兒童所進行的美術教育,它的目的首先是培養兒童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兒童享受美、認識美、鑒賞美的能力。然而有些家長片面地認為美術教育的價值是孩子畫一幅漂亮、逼真的圖畫。于是,就把孩子送到校外的美術培訓班、少年宮學美術。一些校外美術老師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抓住家長的心理,讓孩子快速地臨摹一些寫實性作品,選出一些好的美術作品拿去參展、考級,一些毫不知情的家長以為孩子進步很大。于是決定把孩子培養成畫家。其實過早地定位人生目標是違背教育規律的。更何況兒童美術和成人美術完全是兩碼事。事實證明,很多人在兒童時期獲得大獎,甚至國際大獎的,長大后碌碌無為,甚至根本就沒有從事美術工作。由此看來,兒童美術考級是有違素質教育的精神。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兒童美術教育是啟蒙教育,是兒童對美術這一藝術形式有所了解和感知,注重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其實,兒童美術教育不同于專業美術教育,也不是以培養畫家為目的的,而是用美術特有的形式、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人文內涵,表現學生的生活,打動學生的心靈。而校外美術培訓班和少年宮的多數老師只注重技術訓練,單調乏味,或者要求苛刻,批評甚多,嚴重地挫傷了兒童的學習興趣。所以,家長應理智地看待兒童美術考級,社會也應堅決叫停兒童美術考級。
四、正確的評價幼兒美術作品
繪畫是兒童大都有的潛能,是兒童不啟自發的一種自然表現。繪畫給兒童帶來很大程度的不是作品的本身,而是兒童在信手涂鴉中于紙上留下的痕跡和此過程帶來的快樂。對于幼兒美術作品的評價,不能以“畫得像”、“畫得好”、“××的畫是班上最好的”等來作為評價標準。我們應關心孩子是怎么畫出來的,用符合幼兒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狀態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幼兒沒有立體、透視、線條等的概念,且他們的觀察事物的能力也比較差,秩序紊亂,對復雜的空間感知能力弱,畫出的作品沒有透視、空間,可能過于大膽,造型夸張、構思奇異、和原始繪畫有著驚人的相似,天真幼稚的突出特征淋漓盡致地表現在畫面上。這時教育者不可用成人的眼光要求兒童,而應站在兒童的立場去贊美他們,積極地引導孩子充滿生機和活力、主動地作畫,用手中的筆將真情實感融入畫中。
兒童美術作品的評價要兼顧兒童自身的身心階段和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教師、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個性,用親情的語言,正確的評價激發學生創造力。注重不同幼兒之間的個性差異,讓幼兒的畫面呈現符合幼兒心靈的美。
五、對學前兒童的繪畫心理認識
不了解學前兒童繪畫時的心理特點,就不能很好地輔導兒童,也就不能很好地評價幼兒美術作品。學前兒童年齡小,心理沒有發育完全,對外界接觸不多,缺乏知識經驗,所以他們的思維認識、行為動作都是幼稚的。他們在畫畫時的意識、造型等也都是幼稚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涂鴉期”,這時他們的手、眼、腦配合得并不默契。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這顯然是兒童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當兒童進入這個時期,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幼兒很樂于在繪畫中展現自我,比如他們的自己的作品,一定會拿給家長或老師看,希望能和他們分享成功的喜悅,所以這時的家長和教師一定要豐富其想象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尊重兒童的心理,讓他們在兒童繪畫王國盡情飛翔。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兒童美術教育已經深入人心,它充滿了人性化的關懷和關愛。我們要順應幼兒的身心發展,通過幼兒的自我表現去構建健全的人格內涵,尋求最佳的教學方法,讓兒童在學畫的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歡愉和樂趣,促進兒童美術教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尹少淳.關于兒童美術的幾個問題[J].美術,2007,6.
[2]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3.
[3]任國珺.向兒童美術考級說“不”[J].中國美術教育,2010,1.
[4]胡鵬.當前兒童美術教育的反思[J].藝術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