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術生培養不僅需要依靠傳授方式獲取知識,而且要讓學生自己直接去觀察理解生活,感知生活,在訓練中秉承繼承與創新的原則,完善自己評價標準,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專業素養。在高考美術訓練指導過程中,作者就如何引導農村中學低層次學生自我疏導調節、自我管理進步這一問題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 高考 美術生 自主學習 個性化
近幾年來,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全國上下都在轟轟烈烈地搞課改,我校也不例外,緊緊圍繞“教學合一,全面解放學習力”的理念,突破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運用“積分機制、帽子公司、去海邊度假村撿貝殼、省城‘211’高校尋訪游”等獎勵措施來充分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在對外交流中采用“請進來,送出去”的方法,擴大影響,全校一盤棋,所有教職工,不分男女老少,一齊上陣。各門學科在教科室、教務處的統籌下,安排各項教育教學活動,一個也不例外。美術學科有它自身的特點,具體思考如下。
一、美術生的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考美術在藝考熱一波一波的沖擊下,趨向基本穩定。在輔導上沒有一個穩定的模式,沒有固定的教材。輔導老師與學生之間更多的只是傳幫帶的關系,每一個輔導老師的習慣不同,所帶出來的學生習慣也千差萬別。評估考核就是年底的省統一考試,評估考核的形式相對單一。社會、家長、學生評判的標準就是省統考的過關率,至于學生作品本身究竟有多高的水平,有多少價值?則少有人關心。由此可見,在眾多的考生中,很多人疲于應對考試,因而忽視了個性發展,脫離了藝術培養的初衷,背離了藝術發展的方向。事實上,美術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學生在發展個性前,必須先完成規范化的程式。無論這種形式是否正確適合,都必須經歷。在每年的輔導中,最讓人心痛的這些富有朝氣,想象力還算豐富的學生,經過這一折騰,該想的都不敢想了;先前并不十分美麗的想象翅膀,從此就顯得暗淡了許多。再加上美術生的綜合知識、文化素養和文化生相比相對薄弱,學起來就會更困難。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輔導的這些學生,原本對繪畫并不是人人都感興趣,而是為了能升學才來的。在短短的幾個月高強度的訓練下,學生更是苦不堪言。針對上述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樹立學生的學習信心,因為信心足了,這樣學生才會有勇氣繼續學下去。接著是引導學生學會自己觀察研究,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的厭學情緒。最后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消除心理上障礙。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自己有興趣了,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二、美術生自主性學習模式分析
高考美術生的學習必須把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繪畫基礎性學習這兩部分完美結合,兩者兼顧,缺一不可。就學生的繪畫學習來講,老師在輔導時介紹的方法,只是最普遍的方法,不是絕對的。這就要求學生在繪畫實踐的過程中,對相關的素描、色彩的繪畫技法的把握切實了解。繪畫方法具體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學會觀察比較。要想學好繪畫,就必須先學會觀察物體。在教學觀察物體時,我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正方體,并要求學生能說出觀察的感受(即正方體在不同角度的透視,看到的面的大小、多少、質地、軟硬、粗細等),這樣做的目的是在讓學生慢慢地找回信心。在教學比較物體時,我帶了三組物體(第一組:各種陶罐花瓶;第二組:各種形狀的玻璃杯;第三組:四五個蘋果),這樣便于學生觀察研究各個物體的大小、比例、透視和動態等。接下來就是讓學生感受物體的內在之美。在教學生感受物體美時,我這樣安排:先讓學生觀察物體,把過去學生畫錯作業和實物進行比較,看看是否美觀,符合不符合要求?學生盡管不會畫,但是會看,一眼就能指出畫中的不足。這時我再鼓勵學生自己努力畫準各個物體的比例透視,然后再出示已經畫好的符合要求的作業。這也是學習繪畫的核心,離開了觀察比較,繪畫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只有先學會觀察比較才能理解物體的內部結構,才有辦法將繪畫進行到底。
其次,繪畫表現。再現事物的形式繁多,通常會運用點、線、面、光、色等元素來表現。無論哪一種形式,都不是一蹴而就,都需要很長時間來練習。若能體現事物的本來面貌、形狀、結構、空間就很了不起了,對于初學繪畫的學生來說,要處理好形體比例、透視,用筆的輕重、虛實,就更難了。生活中藝術家為了表現的需要,往往糅合多種表現形式,綜合運用各種手法,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來充分表現事物的存在形態,最終形成自己個人的獨特的表現形式,也就是個性。而學生要達到如此境界,除了下苦工夫,還要有很強的自主性。針對上述情況,我做了如下嘗試。
三、努力奠定扎實的基礎,掌握自主性學習的策略
1.引進“五糧課”的神韻,為個性發展提供廣闊平臺。
所謂“五糧課”就是我校強勢打造的一種授課形式——六個小組,四環節,雙主體。它把班級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小組成員相對而坐,便于討論合作;四環節是學、講、議、練;雙主體,老師是服務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要富含五種元素,即三聲(掌聲、笑聲、驚訝聲);三率(抬頭率、點頭率、舉手率);三度(難度、梯度、進度);三量(知識量、思維量、活動量);三有(目中有人、心中有數、手下有情)。我校上上下下都在圍繞“五糧課”這種課型在不斷地摸索、實踐,作為學校的一部分,我們畫室也義不容辭,擔當重要角色。在畫室實施“五糧課”能行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做了這樣的嘗試:無論成功與否,先把“五糧課”的外形搬來,把畫室學員分成五個小組,由小組內專業基礎比較好的同學任小組長,適時巡查本小組同學的繪畫狀況,討論學習在繪畫過程中的感受,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進行監督、提醒、幫助,組長不僅自己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學習任務,還要留出時間幫助其他同學,促進本組整體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各個小組還要求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來保證小組的目標得以順利達成,如出現作業不及時完成,上課遲到,缺席早退等問題,自己選擇處罰方法,可以是獻愛心(即贈送給本小組其他成員一個水果,或者別的什么),也可以“獎勵”自己(生吃苦瓜一根或者現喝三個生雞蛋)。有了這個約定各小組成員的執行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2.點燃競爭意識,樹立競爭坐標,使個性在競爭中和諧發展。
做出與小組約定相違背的行為的學生,或者選擇獻愛心,或者“獎勵”自己,這本身就是一個潛在的競爭源,因為所有的小組成員都不愿自己來獻這種愛心或者得到什么“獎勵”。同時高考的考場也不會因為你的成敗而影響落幕。
當然,在小組競爭中表現優秀的,我為他們獻上我自己的得意之作——水墨山水、花鳥等作為獎勵。對于特別優秀的我會按照他的要求,為他量身定制山水畫一幅,且裝裱好。學生聽得這個消息人人熱血沸騰。因為得到老師的作品,是一種肯定,更是一種榮耀。學生自己也信心百倍,最后留給自己的是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
學生在實現自己理想的過程中,會不時碰到這樣那樣的挫折,有時一個小小的成功可以讓他興奮很長時間,在這段時間里有的學生會不驕不躁,更進一步;有的也會為暫時取得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思進取。針對這種情況,我幫他們樹立競爭坐標,即靜態理想和動態理想。所謂靜態理想就是這幾天繪畫水平要求達到同學甲的現階段水平(這里指畫的比自己好的),并與其結為好友,互相幫助,努力盡快達到目標。所謂動態理想,就是當你在追趕同學甲的時候,同學甲并不是在坐著等你,他也在奮力追趕更好的同學。在這場游戲中你是逐漸縮短和同伴的差距還是逐漸拉大跟同伴的差距呢?自己在與同伴追趕的目標又是怎樣呢?克服了哪些困難,哪些還要繼續努力?在自己的心里建立起一個適合自己的評價標準,以便不斷地激勵自己,也有利于提高各方面的素養。
3.提煉生活藝術,讓個性來放大生活中的真善美。
再高明的藝術,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形。學校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生活源泉,如生機盎然的校園中,各種樹木花草,形態各異的動物。若教師能適時引導學生發現這些美,通過自己的眼睛把身邊的這些美放大,形成個性品質,并不時地向學生傳遞生活中的這些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會不斷吸取生活中的藝術美,在接受你傳遞美時,也就逐漸認識到美的存在。久而久之,當學生自己能從生活中掘到第一桶金,即自己能從寫生中發現實實在在的美,且不斷地把自己發現的美通過大腦刺激反應,并不斷強化,最終定格形成自己的個性,甚至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畫室里,我們通常在一個角落擺上一組靜物,并在旁邊放上一幅和靜物差不多的畫,引導學生邊畫邊觀察,邊對照邊比較,直到把畫畫好,以此來提高學生從身邊發現美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習慣。
四、結語
上述方法只是我在教學中幾種嘗試,有眾多的不足,亟待改進,所以特將其一一列舉出來,旨在拋磚引玉,希望能得到同行和專家的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