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針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本文提出了以下對策:建設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更新課程與教學內容,增加選修課程;改變教學方式和方法;考試與評價制度應突出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考查。
關鍵詞: 高校創新人才培養 問題 對策
人類社會已步入知識經濟時代,而知識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特征,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資源。知識創新取決于創新型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等學校是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創新人才的主渠道,是開展知識創新的前沿陣地,因而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人才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高校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創新”一詞可以理解為理論或實踐上的首創、突破與革新。[1]創新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可以是發現新問題,找出新聯系,提出新設想,產生新創意,創造新成果,做出新發明。[2]從一般意義上來審視,學校培養的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人才。[3]
我國高等教育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在20世紀末,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決定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后,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但我國高校培養出的人才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不足的問題還是較為普遍,說明高校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依然存在問題。
1.教育觀念落后。
教育觀念的落后,影響創新人才的培養。表現之一是由于落后的學生觀,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真正的確立。許多教師至今仍然奉行教師主宰的教師、教室、教材“三中心”模式。表現之二是由于“大一統”教育觀,學生的個性沒有得到充分張揚。如高分錄取的專業與低分錄取的專業(如體育類或藝術類),錄取分數之差達數百分,但不少公共課的教學內容統一、教學時數統一、考試與評價方式統一、標準統一。對知識基礎、適應能力、興趣需求等方面差異懸殊的不同學生施以高度整齊劃一、求同禁異的教育,難以培養出富有個性、創造性的人才。教育觀念的落后表現在教育功能觀、課程觀、教學觀、學生觀、評價觀等諸多方面,這里不一一列舉,有的問題在下文單列條目加以論述。
2.教師自身的創新素質低。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其表現之一是對教育對象的調節、控制和改造。因而,創新教育的實施離不開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但從目前的情況看,許多教師缺乏對創新的應有關注,創新意識淡漠,創新能力不足。高校中的不少教師對所授學科的最新發展狀況了解甚少,不能及時地把最新的理論成果介紹給學生,授課時不能把知識傳授與能力創新結合起來,不能把創新思維能力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制約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原因。
3.課程與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性。
近年來盡管在教材內容的改革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迎接21世紀國際經濟、科技競爭挑戰,為知識創新服務的高度看,課程與教學內容依然適應不了改革開放的需要,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性的問題仍然普遍存在。具體表現在教材內容陳舊、空洞、繁瑣,信息量少,概念堆砌,原理、原則泛濫,缺少時代發展所需要的新內容,不同程度地脫離實際、脫離學生需要、脫離學術前沿。這樣會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更談不上培養創新人才。
4.教學方法和形式單一。
北京市教委對駐京48所高校的考察表明,教學方法單一、不注重啟發學生思考、不注重師生交流的“滿堂灌”仍然是高校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4]一些報刊資料表明其他地區的高校也普遍存在教師單向灌輸的問題。這種以單向灌輸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輕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說教灌輸,輕啟發引導;重知識積累,輕能力培養,導致學生主體精神和主動性的弱化,嚴重影響創新人格的形成。另外,從教學形式上看,理論性教學多、實踐性教學少,合班上課班額過大,這些也影響學生進行個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學習。
5.評價方法單一。
我國高校學生學業成績考核評價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忽視形成性評價,注重學生知識學習的結果,不關注學習的過程。學習成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期末的突擊復習和死記硬背,因而學生平時不愿進行自主性、研究性學習,難以形成創新能力。對學生的評價不全面,往往只評價學生的學業方面。評價的方法也一般仍停留在紙筆測驗的方法上,且多為閉卷考試。試題中,客觀性試題多,主觀性試題少,且試題的答案多是唯一的,老師講什么,考試考什么,結果導致學生死讀書本,束縛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若干對策
創新人才的培養,涉及面甚廣。以下僅以創新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高校教育中傳統教育觀影響表現得較為突出的課程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方法、考試與評價制度等方面提出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若干對策。
1.建設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有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因為,教師在學術和人格上對學生有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只有具有不斷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創造性。教學本身就是創造性的活動,教師的創新能力,直接影響到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創新型的教師是指具有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教師,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導,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日本學者思田彰認為,創新型教師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自己本身具有創造力;第二,有強烈的求知欲望;第三,努力設法形成具有高創造性的班集體;第四,創造寬容、理解、溫暖的班級氣氛;第五,具有與學生們在一起共同學習的態度;第六,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第七,注重對創造活動過程的評價以激發學生的創造渴望。[6]
為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一方面,學校要通過組織學習和討論、教學科研獎勵、教學狀態評估、職稱評定、晉級考核等途徑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激發教師的創新熱情。另一方面,學校要敦促和支持教師自身通過繼續教育或開展科學研究來提高自身的創新素質,使教師具有引導學生研究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創新活動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
2.更新課程與教學內容,增加選修課程。
實施創新教育必須改變高校教學內容陳舊,缺乏時代性的弊端,更新課程內容,使其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學生需要,面向學術前沿,補充與培養創造性思維相關的課程內容及與當代中國社會和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一些現實問題有關的課程內容,從而促進學生知識的創新,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不同的課程對學生不同素質的培養起著不同的作用。因而國外的高校多為學生提供較多的選修課程,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我國高校選修課的門類和時數所占比例普遍偏低。因而,應適當增加選修課的門類和學時,提高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一方面使學校的特色得到更好的發揮,另一方面使高校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需要等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以促進高校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
3.改變教學方式和方法。
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渠道。在教學方法的改革上,要把知識灌輸和思維的啟迪結合起來,體現教學方法的啟發性。為此,要改變大學教育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方式。不是所有內容都由教師講才行,有些內容可以布置給學生課外做準備,并讓出一點時間讓學生上講臺。即使是教師一人授的課,也要改變“講解式教學”、“接受性學習”的方式,多結合案例式、問題式、情境式、討論式的教學,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另外,要通過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和效率,為學生更快、更好地吸收、消化所學知識,發揮想象力對自身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進而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創造條件。
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還應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現實的環境中學習、提高。為此,要在加強校內實驗基地建設的同時,加強高校與社會的合作,建設實驗與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機會。同時,還應鼓勵學生通過科技開發、勤工助學、社會考察、咨詢服務等多種形式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要盡量少開大班課,以提高教學質量,多提供便于學生進行個性化、自主性、研究性學習的空間。
4.考試與評價制度應突出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考查。
為了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改革考試與評價制度,改革應突出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考查。首先,要改變只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形成性評價的現狀,不但重視學生學習的結果,還要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其次,要改變只重視學業評價而忽視其他方面多元評價的現狀,除了對學生學業水平做出評價外,還要對學生的情意態度、行為改變、參與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做出多元評價。再次,要改變只重視紙筆測驗、閉卷考試的評價方法,要做到開卷、閉卷、筆試、口試、操作、討論、論文、專題研討等多種評價方法有機結合。最后,還要克服客觀性試題多,主觀性試題少,且試題的答案多是唯一的弊端。不僅要出考查記憶能力的題,還要盡量多出應用題、分析題、綜合性思考題等考查理解、運用能力、創新思想的題,從而避免只考“死知識”,加大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考核力度。
參考文獻:
[1]王統軍.培養創新人才應把握的五個重點問題.文教資料,2006.12.號中旬刊:7-8.
[2]崔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現實思考.煤炭高等教育,2006,(6):72-74.
[3]王文祥.新時期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問題及對策研究.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30,(1),45-47.
[4]邊潔,施宙.基礎課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2):100-101.
[5]吳慧芳,郭慶琳.試論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