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作者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針對學生實際,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因為質疑是開啟語文學習之門的鑰匙。
關鍵詞: 中學語文教學 閱讀理解 質疑
初一是中學語文數學的起始階段,從引導學生質疑入手,培養學生基本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既是教學的出發點,又是教學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在教學中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做起。
一、質疑字音詞義,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字詞是最小的語言單位,也是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解決課文中字詞的音形義是讀懂一篇文章的必要前提。初一大部分學生做不到提前自讀、預習課文,更不用說自行解決生字詞語了,但老師是不能包辦代替、一味地填鴨式灌輸的,否則只能造就學習機器,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于是,入學之初,我就降低教學難度,放慢教學進度,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學習習慣,把預習的內容放到課堂上完成。從對字音詞義的質疑人手,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具體做法是:一篇新課文,我不去做任何指導和提示,讓學生自己快速地大聲朗讀,要求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把自己不認識及不理解的字詞和重點的多音字、形近字用筆標記下來,讀完之后提出來,看誰做得最認真,找得最準,看誰能為大家解答疑難。因為初一學生有表現欲強的特點,所以學生經常是很快地投入讀書的浪潮中去,并不停地用筆標畫著,有的學生還拿出了小字典查閱。讀完之后,學生爭搶著質疑,還有的學生爭著為同學答疑。一節課下來,學生互相質疑答疑的字詞量遠遠超過了以往我給出的,而且特別全面。如:《山中訪友》是篇美文,學習時本應老師范讀,帶領學生進入那美妙的自然之境。但這豈不剝奪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于是,我在教學時,依然放手讓學生先一讀為快,學生們聲情并茂地讀著,并用筆不停地標畫著。很快課文讀完了,學生提出了如下的疑難:字音有“好風”的“好”,“樹冠”的“冠”,“旋轉”,“唱和”的“和”,“露出”的“露”,“禪心”,“一卷卷天書”的“卷”,“津津樂道”的“樂”,“細數”的“數”,“柏樹”的“柏”,“手相”的“相”,“曲”,“幽徑”,“躬”,“韌”,“攜”,“湛”,“玄奧”,“吠”,“凝”,“澈”,“澗”,“憔悴”,“梔”,“粹”等二十多個字音,以及“德高望重”、“返老還童”、“玄奧”、“純粹”、“禪心”、“波光明滅”、“唱和”、“恩澤”等詞語的意思。質疑過程中,許多學生爭先恐后搶著答疑解惑,有的同學為了多解答一些疑難,迅速地邊查閱著字典邊解答,很快都進行了注音、組詞和釋義。通過這一課字詞的學習,我更加了解了學生的基礎狀況,也更加體會到學生在此時所表現出的積極的求知欲和對學習的熱情。一段時間下來,許多學生開始自己主動提前讀課文,標畫字詞,自查字典解決生字詞,已初步養成了自學的習慣。
二、質疑文言詞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引導學生自主地學習文言文,應該從字詞句的解惑答疑入手,只有把文言文的字音讀準了、字義理解了,才能順暢而有感情地去誦讀。所以在教學中,老師要教給學生一些方法,有了方法,學生才能主動地去探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這一點上,我的體會很深。以《傷仲永》一課為例。這是一篇借事說理的文章。文中所寫仲永由“神童”最終淪為庸人的故事,學生們自幼早已耳聞,但要讓學生自己通過讀文言文了解故事詳情,并知道作者在這里要借此事說明什么道理,就必須把文中大量的文言詞語弄明白。雖然這些詞語大部分都在書下的注釋里,可是這對于目前學習能力和基礎非常薄弱的初一學生來說,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學習本課時我就鼓勵學生自己大聲地初讀課文,讀完一遍之后,再讓學生把自己在讀的過程中不明白的地方認真地標畫出來。待學生都按要求標畫了之后,我問大家:“想自己弄明白嗎?”學生們異口同聲:“想,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能弄明白!”于是我告訴學生,仔細地看書中注釋就會找到答案的,余留的疑難問題最后提出來由同學和老師一起解惑答疑。課堂上學生都在認認真真地讀書,然后一邊標畫疑難,一邊細心地對照課文中的注釋自己解疑。在師生共同解惑答疑時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少而精,如:奇、意、夫、固、生五年、可觀者等。這樣,我既省去了以往在黑板上抄寫大量文言詞語的勞苦,又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自主地學習文言文,收到了以往灌輸式教學所無法取得的教學效果。這個引導過程,我將其歸結為文言自主學習四步法:初讀文章聲音大—發現疑難細標畫—對照注釋自解答—存留疑難靠大家。
這四步法,不僅讓我的文言文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同時,真正感受到了古代優秀文化的美,提高了人文素養。
三、質疑文本內容,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疑”是思維的發動機。學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問題。問題就是思維的火花,學生在閱讀中能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獨立思考的表現。教師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就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大膽地對文本質疑,用心與文本交流,用真情去感受文本內涵,從而使其深入理解文本的內容,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學習《斑羚飛渡》一文時,初讀課文之后,我就對學生說:“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有什么想說,就請你暢所欲言吧!”
熊杰說:“我想知道這篇文章寫的是真實的嗎?”
“誰能幫老師來說說?”我問。
秦曉東說:“我覺得是真實的,因為我在家查過一些資料,這是作者在插隊的時候親眼目睹的?!?/p>
“還有誰要問要說?”我帶著鼓勵與期盼問道。
“我覺得太神奇了,一群自然界的動物,在生命危急的時刻,竟能為種群的延續而舍棄自己生命,簡直比人類要高尚得多,真令我震撼!”夏子堯心懷幾分敬意地說。
郭菲肯定地說:“我認為這不是真實的故事,因為它有好多處的漏洞,例如,寫斑羚神態時,幾個角度和人的位置就互相矛盾?!?/p>
“還有,它們在跳越山澗時,兩兩對接的技巧真高超,簡直比計算機還準?!?/p>
“我在想,假如是我們人類被斑羚群逼上山崖,我不敢想象我們人類會怎樣,也許不會比斑羚更無私更高尚吧!”李兆龍滿懷感慨地說道。
“我認為,故事真實與否并不重要,有人說過,文學作品可以是虛構的。我認為文章之所以這樣寫,就是讓我們學習它們那種團結、勇敢無畏的精神,同時讓我們珍愛環境,保護動物。”劉漢超說。
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述說中,學生對于文本已經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接下來的第二課時,學生在我的引導下,對文本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還有學生快而準確地將試跳過程用圖示表現出來。這正如黃宗羲所言:“讀書始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節有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致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p>
只有把對課文閱讀理解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先質疑,先說自己的認識、感受,才能讓學生對閱讀文章感興趣。我在閱讀教學中一直嘗試著這樣做,實踐證明,這種方式能較好地引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其主動地閱讀文本,積極思考,主動查找資料,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