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具有開放型教學的天然條件,具有促進個性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的最大優勢。在教學中實施個性化閱讀,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個性化閱讀 必要性 教學經驗
“教育是人們尋求解放,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個性、獨特性和多樣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資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標”。語文具有開放型教學的天然條件,具有促進個性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的最大優勢。因此,有人認為,語文是創新的溫床、個性的搖籃。
在教學中實施個性化閱讀,是實現這一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有濃厚的閱讀興趣,能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發展方向和語文學習目標進行廣泛的閱讀,有選擇地進行課外閱讀,并能結合閱讀內容和自己的生活實際,思索生活中的有關問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自己的人格。
一
實施個性化閱讀的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能夠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質疑精神,培養敢于創新開拓的良好品格。懷疑精神倡導一種問題化學習和思考方式,使人們放棄習慣性不思考,重新認識事物。學生在閱讀中,善于提出問題,并且敢于質疑教參或者傳統普遍的理解、評價,在得到及時肯定之后,就會逐漸養成解放思想、善于思考的習慣,并且培養勇于創新開拓的良好品格。
其次,作為閱讀對象的文學類文本,其自身的特點決定了解讀的多樣性。我們必須承認這種多樣性的存在,并尊重學生解讀文本的個性化。教師把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意蘊理解生硬地塞給學生,這無疑是強制學生去接受文本,時間久了,學生就失去了對文學作品的興趣,也喪失了自己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如果學生是在自由心境下介入,文本不但能喚起學生自然而然的、種種不同的心理反應,而且能使學生的意識獲得一種與文本奇妙的溝通和交融,學生會充分激活其內心的情感,獲得閱讀的高度愉悅與自由。從接受的過程性來看,一方面,學生即使是竭盡全力運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和審美感受能力,也不可能憑個人的力量把文本意韻復原。另一方面,接受文本也是接受者和特定作品互相促進和互相滲入的復雜活動。在雙向的交流中,總可以發現新的意義。那么我們必須給學生發現文本意韻的空間和時間,也允許學生有新的解讀,特別是教材所選的一些經典的偉大作品,像《逍遙游》、《錦瑟》等。
二
基于現行語文教學的弊端和現實環境,教學模式的改變勢在必行,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放開手腳,讓學生自由閱讀,讓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收獲比分數更多的東西。
在實行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我有以下幾點經驗與同仁分享。
1.進行3—5分鐘課前演講。課堂45分鐘不必分秒必爭,把這三五分鐘慷慨地交給學生,他們會經過一定量的閱讀,選擇出自己喜歡的文學作品,或推介或談論自己的感想。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索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去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創造性閱讀是閱讀教學的理想目標,它是閱讀能力發展的最高層次。多元化閱讀可能會對同一文本的感悟產生差異,而創造性閱讀則更注重對文本的主題或作者的觀點的深層次思考,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現象的認識而得出新的更有個性的觀點。比如有同學曾推薦《呼嘯山莊》:“與其說是一部轟轟烈烈的愛與恨的悲劇,不如說是作者為我們精心展示的一部由社會主導的鬧劇。”讓學生和老師對此書有了的新的解讀角度。越是偉大的作品越不拒絕形形色色的解讀。講李密的《陳情表》時,根據“孝”的陳情理由,我安排學生找來一些當代名家有關親情的散文,比如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畢淑敏《孝心無價》等進行品評,學生表現得很積極,不僅有聲情并茂地朗讀,甚至用幻燈片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不僅自動地融入一種良好的語文學習氛圍中,而且體味到“文章再行云流水,也不如給父母一個真誠擁抱”的溫暖親情,在美好的氛圍中延展了自己的閱讀面,而且與文本產生了一種高度的情感共鳴,有了深層意義上的融合。
2.有效的課堂質疑,也是進行個性化閱讀的有效方式。閱讀是高度個性化的心智活動,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經驗、情感基礎、語文積淀喚起自身的直覺經驗,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重構自己頭腦中的“第二文本”。然而目前的閱讀教學常常以“標準化”的方法試圖統一學生的思想和認識,這樣,學生的答案成了完全的“拷貝”,學生的想象力被扼殺了。閱讀既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解讀過程,那么,學生自然可以依據自己的“閱讀期待”,對課文產生認同、共鳴,或進行質疑、批判。讀書貴有疑。宋人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一番覺悟,一番長進。經過一定時期有效地訓練,有些學生的確具備了質疑的學習能力。比如在學習《滕王閣序》時最后一個段落,有學生問:“王勃為何先說自己不甘心做一個書生,后來又說自己要放棄榮華富貴,去侍奉自己的父親,這不是矛盾的么?作者的真正心意到底是什么?”這樣的問題還是有一定思維含量的,同學們聯系全文的王勃的情緒及表現出來的思想,找出了正確的答案。這是教參中沒有的,也是我備課忽略的閱讀空白點。在現行的課堂模式下想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是學生在自主走進文本時產生的疑問,我們都應該尊重,并給予積極地引導和解決。在這種民主的課堂氛圍下,思維的火花總會迸發,學生會提出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比如《祝福》中說祥林嫂在祝福聲中死去,那她到底是怎樣死去的呢?柳媽是個善人,不殺生,為何把祥林嫂逼上了死路,她是怎樣的“善人”?當學生提出這些很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給學生閱讀后留下思考的余地,積極提倡質疑,并給予引導和肯定。
3.抓住有效地教學時機,對某些問題適時進行辯論。教師能否抓住這樣的教學時機,讓學生暢所欲言的表達并爭辯呢?辯論過程就是讓學生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對文本個性化的理解,讓他們積極閱讀、思考,在和其他學生的互動中交流語言,碰撞思想。比如在教《蘇武》傳時,課后有這樣一道探究題:蘇武在匈奴忍辱負重、備嘗艱辛十九年的表現,到底是忠誠,還是愚忠呢?我讓學生課下準備觀點及依據,大膽地用了幾乎一堂課讓學生分組進行自由辯論。雖然課堂火藥味十足,但幾乎每個同學都參與其中,下足了工夫,對課文深分析入研究,甚至引用課外資料,比如未節選的《蘇武傳》。一些同學認為:“蘇武保持民族氣節十九年,忠貞如一,這種忠誠表面看起來是對漢武帝,但實際上是對國家人民的,因為漢武帝是一個善于治國的明君,忠誠于他就是忠誠于漢武帝治理下的國家。”另一些同學認為:“蘇武的忠誠里還是有一些愚忠的成分。比如:李陵勸降時曾經提到蘇武的兩個兄弟盡心為國卻枉死,但蘇武卻一味堅持漢武帝對他們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為皇帝肝腦涂地。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應該感激報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應該回避。”對人物的品評是建立在對文意準確和深入把握的基礎上的。這樣的一堂課上下來,學生借辯論這種形式讓自己的個性化解讀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那么學生閱讀理解力的提高是水到渠成的。
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能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個性化閱讀的目標,其意在張揚學生的閱讀個性,強調在閱讀活動中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閱讀中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是對長期以來閱讀教學形成的講解分析模式與假對話模式的否定,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