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活是自然輕松的,它以吃、穿、住、行體現其基本狀態,除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追隨外,有序的幼兒生活化集體教學又該以何種方式進行?有機整合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核心要素,強調體驗積極的交往情感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內在靈魂,注重生活技能培養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主要內容,開放互動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重要原則,資源優化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生活實踐性原則 生活化集體教學
生活與生命個體成長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生活以它的包羅萬象、豐富多彩給了生命色彩和力量,在生命體成長中,生活是命脈。以生活內容為幼兒生命成長的教育載體,體現了尊重生命,以“幼兒為本”,以及“生活教育”的現代化教育理念。
生活是自然輕松的,它以吃、穿、住、行體現其基本狀態,除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追隨外,有序的幼兒生活化集體教學又該以何種方式進行?我們本著生活實踐性原則,以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為目標,努力關注幼兒生命個體的健康成長,嘗試了生活化集體教學活動。
一、有機整合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核心要素
各類學科領域的教學,總是以突出某一學科內容為主,進行相關要素的有機整合,或語言,或科學,或音樂,等等,而集體性生活教育活動是把有關元素合理整合,難以用某個學科領域來具體界定。
例如“水果分享會”,我們給予孩子的是“什么叫分享”的概念,提煉孩子已有的分享經驗,教會孩子把水果切成許多水果丁,進而分享水果,懂得分享水果是應有的交往熱情和交往語言、行為,它在融進大量社會語言、情感、交往技能元素的同時,也融進了許多生活技能訓練,它以集體性生活實踐活動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增強了幼兒生活能力培養的有效性,充分體現其自然性、本真性和現實性。又如“好玩的面粉”,我們讓幼兒先認識面粉的特征,后觀察了解面團調制過程和方法,接著自己調制面粉捏面粉團,并用面粉團做點心,中間因活動需要自然整合了大量科學、生活技能等內容,融認識、體驗、操作于一體,最后讓幼兒品嘗和分享自己用面粉制作的點心??梢钥闯?,在集團性生活活動中,課程的整合理念得到了合理而充分的體現,它讓孩子的發展變得現實,充滿了生活氣息,社會性培養演變得更具體。
二、強調體驗積極的交往情感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內在靈魂
生活的美好在于它時刻都滲透著情感,傳遞出孩子在活動中對情感的需求和渴望,以及內心豐富情感的自然流露。孩子和成人一樣需要美麗的情感,但每個孩子不可能都會體驗到健康、美麗的情感,因而也缺乏情感的正確表達方式。既然是集體性生活教育活動,我們就要努力尊重生活的本來面貌,借助有限的活動空間力求在課堂上體現自然、和諧、放松的環境和氛圍;注重優化課堂情感資源,以“朋友或分享者角色”參與到孩子們活動中間,用朋友式的對話:“今天我帶來了各種水果和我的朋友們分享?!薄拔覀儊碜雠笥寻?,請你吃我的香蕉。”“這么多香噴噴的菜肴,你愿意邀請我品嘗嗎?”等等,以及充滿熱情的口氣,親切的笑容,和小朋友互換水果時平等友善的行為,讓孩子們在營造的空間氛圍中感受到平等、輕松、自在,從而以放松的心理參與活動中的交流、操作、互動性分享活動。
三、注重生活技能培養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主要內容
在實施生活化集體教學中,不管是生活交往、分享技能還是操作技能,都將是重點凸顯的內容。在生活實施中,我們在預設教學和活動現狀中尋求適宜孩子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如:在“好玩的面粉”中讓幼兒調制面粉團,是一個有較高技巧的環節,我們由一開始取一些面粉,然后逐次加水,改為往有限的水里逐次加面粉,改變前后順序,降低了操作的難度。因為逐次加水調和面粉的水量稍有變化,取面粉的量也隨之發生變化,這兩個量的控制對幼兒來說是難點,直接影響到能否調制成面粉團。而后者由于控制了水量,幼兒只管加適量面粉就行,有效幫助幼兒獲得了調制面粉的方法和技巧。又如在“生日分享會”時,我們借助時機合理教給孩子禮貌交往的技能,引導孩子們對“小壽星”說了一句祝福話,使孩子們感受到了被祝福的愉悅和祝福他人時的快樂,從而生發彼此禮貌交往的念想,并成為孩子潛意識中對今后友善交往的渴望和追求。由于有了集體性生活教學這一有效教育載體,我們挖掘出更多的生活技能讓孩子有效感知,幫助孩子的日常生活行為變得有意義,為孩子的長遠性發展奠定積極的基礎。
四、開放互動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重要原則
每個個體都是屬于社會的,因此有著群落生活的需要,只有讓人具有群落生活的需要,只有讓人具有集體性,才能讓個體健康、快樂、文明地生活。
社會生活狀態對每個人都是敞開的,它以包容姿態姿態接納著每個熱愛它的人,健康的生活狀態更需要一種和諧、自然、輕松的氛圍。為營造這種氛圍,我們在生活化集體教學中要求以開放互動原則來組織活動,讓孩子走進自我心靈空間,設計和組織開放的課堂,有目的地擴大幼兒交往范圍,由同桌到鄰桌到全體,由教室到鄰班到全園,由班級老師到幼兒園老師,使幼兒在敞開的環境中開放心靈,消除約束,逐漸以自然輕松的心態面對身邊的人、物、環境,逐漸達到快樂接納、積極融入的狀態。
在對生活化集體教學“互動性”認識的基礎上,我們主張以空間氛圍的營造來催生孩子的互動愿望,達成以下共識:(一)老師要以平等、親切、熱情的語言和神態給幼兒營造充滿美好生活氣息的心理氛圍。拉近老師和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距離,語氣給孩子以親切感,神情使孩子感受到環境對他熱情接納和真誠期待,從而愿意并主動投入到當前的活動之中。(二)給孩子提供多向流動、分散活動、自主選擇式的寬大而足夠的互動空間。我們必須打破課堂上傳統、慣用的分小組而坐的方法,活動空間分兩種格局布置,一是有便于集中幼兒專門開展交流分享經驗的隅;二是有進行開放和流動活動的空間,它要相對醒目突出,空間的選擇、物品的布置擺放能一下子吸引幼兒的目光,引發幼兒融入其間的欲望。兩個空間的有機結合,可以使生活化集團教學活動變得動靜交替、真實靈動,避免了單一少變的組織形式,體現了生動有趣的學習格局,及時幫助幼兒把互動交流中獲得的有效經驗在集體分享中綜合和提煉,也能把集體分享時的感悟在開放空間里尋求自身最直接的體驗和反復的證實、實踐,這是一種非常合理而科學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幼兒生活化學習理念的有效落實。
五、資源優化是生活化集體教學的重要保障
首先,在“好吃的蔬菜”“水果分享”“夸夸我自己”等生活化集體教學中,家長的參與指導是幼兒活動的非常重要的經驗儲備因素。不管是人手一份烹制好的蔬菜,還是對孩子即將開展的活動熱情的喚醒,或是對孩子潛在品質的挖掘,都幫助孩子在集體活動前形成最初的經驗儲備和情感準備。其次,這是一種生命需要的激勵。它給了孩子在課堂上一種期盼、自信和等待,帶給了孩子在活動時難得的躍動感和甜美感,那種甜美我們可以從孩子童真的話語中感受到:“老師,我很快樂,因為我的朋友邀請了我?!薄拔規砹艘环N蔬菜,可我吃到了許多種香香的蔬菜,真開心?!薄拔业呐笥讯伎湮业牟撕贸裕液芨吲d。”……可見,愉悅的生活活動帶給孩子無盡的享受,他們努力釋放出自己心底原始的能量和動力,因為樸實自然、溫馨多彩的生活迎合了孩子內心的需要,激發出了生活的情趣和快樂的追求。
生活化集體教學優化了生活資源,凸顯了生活教育理念,在開放和愉悅的空間里淡化了“教育者”和“學習者”的角色,融合了老師和家長、家長和孩子、老師和孩子、孩子和孩子間的情感,使獲得某種成功成為孩子積極追求的目標,也使當前生活技能與知識的獲得成為孩子內心愿望和需要,巧妙實現了多種學科內容的整合,促進了幼兒多元化發展,是激發幼兒社會情感和習得技能的有效手段,尊重和落實了孩子當前,乃至將來的素質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劉鐵芳.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學.
[2]生活活動.上海學前教育教師參考用書.
[3]幼兒園綜合活動叢書.江蘇學前教育教師參考用書.
[4]從理念到行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行動指南.
[5]張明紅.幼兒園課程生活化.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