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法雖具有靈活性,但教學內容不能隨意化,它應體現語文這一學科的本色:教學中要體現語文的本色本香,要關注文本的基本價值取向,要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在這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創生,才是教無定法,但有章可循。
關鍵詞: 語文教學 閱讀教學 教學內容的規定性
《課程標準》“目標”部分指出:“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組織學生進行觀察、想象、聯想、記憶、分析、歸納、比較、質疑等思維訓練。”但語文課文所要闡述的內涵,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和主觀色彩。在很多情況下,由于各人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體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作品,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這是完全正常的。雖然,語文教學特別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可我們有的時候往往打著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旗號過度發揮或曲解,導致了語文教學內容的隨意性,任意馳騁闡述空間,且看一些令人困惑的現狀:
有位老師教《明天不封陽臺》,先讓學生理出該篇文章的線索:是否明天封陽臺?老師接著問:是什么讓作者的決定猶豫不決的?稍看過課文的學生不假思索回答:是一只受傷的鴿子。老師由此總結出:鴿子的受傷緣于人類的自私,所以文章的主旨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然后讓學生著重討論:現在如何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堂課表面看起來課堂氣氛熱鬧了,似乎也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尊重了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并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殊不知這些討論沒有緊扣文本的內涵,導致對文本的內容的理解主次、輕重不分。為何會出現這種窘境?考試制度不完善,課程標準的模糊性……人們總是心安理得地推卸著責任,殊不知正是語文教師對教學缺少理性認識,忽視了語文教學內容的規定性,導致語文教學內容的泛化、隨意。
那么,什么是語文教學內容的規定性?我認為,課程目標、教學目標、教材編排、文本特點、教師個性和學生實際等諸多方面規范、制約著語文教學內容,構成了語文教學內容的規定性。語文教學內容的規定性是語文教學科學性和規律性的反映,遵循教學內容的規定性是語文教師在把握教學內容時所應具有的自覺意識。因為任何教學活動都是一種有控制的信息傳遞活動,要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追求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遵循教學內容的規定性。
制約語文教學內容生成的因素很多,把握教學內容規定性的關鍵在什么呢?就閱讀教學而言,我們認為應著力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否體現語文的本色本香
語文教學最根本的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沒有閱讀、寫作技能的提高,人文教育、審美教育等也就沒有了依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語文課上聯系生活也好,拓展延伸也罷,它的底線必須是語文。教學內容要體現語文的本色本香,就要著眼于對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揣摩、品味和運用。唯其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將語言、知識和情感等轉化為語文能力,積淀為語文素養,內化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即語文教學要鉆到課文里,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讓學生習得語言,積累語言,在語言品味和語言訓練上多下工夫。《散步》這篇散文通過“散步”這一生活視角,開掘出頌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體現出肩負重任的中年人對生活的高度使命感這一主題,而這一主題的表現是通過課文字里行間極富表現力的語言展現的。所以在教學中可以把品味課文中獨具特色的語言作為教學重點,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章的主旨。如“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這一優美整齊的句子強化了親情,富有音韻美的語言表現了作為中年的“我”和“妻子”盡心盡力地承擔家庭的重任。再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中“慢慢地”、“穩穩地”、“很仔細”三個富有表現力的形容詞就形象地寫出了中年人所肩負的重任,即中年人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另外課文中還有許多舉輕若重的詞語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主旨,如“信服”、“分歧”、“責任”等。所以作者要表達的主旨是在對文本獨特語言的感受中就能自然形成,無須特別預設相關的教學環節。
二、是否關注文本的基本價值取向
文本作為一種靜態而帶有生命的個體選入教材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活動的開展。關注文本的價值取向,必須尊重文本原初的價值取向。閱讀理解是一種創造行為,但這種行為是以尊重文本原初意義為前提的,即關注文本創作時作者的內心世界,尋找文本的原初價值觀,這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學內容。文本傳達的信息寄予了作者獨特的情思和指向,這種特定的指向是文本的價值所在,是解讀的重中之重。
一位老師上《飛紅滴翠記黃山》時以優美的語言和細致的觀察來表現黃山的神奇瑰麗作為教學重點,那么應如何確定它的教學內容呢?《飛紅滴翠記黃山》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指出:要學會和運用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和變換角度表現自然的雄奇瑰麗以及人在美化自然中的作用。所以同類型的文章在不同單元或在不同冊的課本上它的教學側重點也有所不同。故在教學時不能僅局限于單篇文章的特點,還要關注這一單元的編寫意圖或這冊書與《課程標準》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準確設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符合《課程標準》提出的規定和要求,這樣也就真真地把握好了文本作為選文的價值取向。
三、是否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語文素養是一個人語文方面諸多素質的綜合,是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語文態度、語文習慣、語文方式,以及審美情趣、價值取向等各方面的融合。教學內容是培養、豐富學生語文素養的物質基礎。教學內容是在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下呈現并生成的,它的評判標準是課堂有沒有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我在上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時,學生表演三次送子換子這段劇情時非常出色,贏得在座同學的陣陣喝彩。在接近尾聲時,扮演三個孩子的同學同時唱起了改編的《世上只有爸媽好》。我從學生的掌聲和高興地歌唱中敏銳地覺察到,雖然學生在努力演繹文本,卻沒有真正走進文本,沒有演繹出父母對子女的至愛親情中滲透著的淡淡的哀愁。于是我讓學生思考:“團聚等不等于幸福?”學生通過思考與爭論很快感悟到文本的內涵:一家六口終于團聚了,似乎是一個喜劇,但一家六口能否度過這艱難的歲月?是否過得幸福快樂?不得不令人擔心。所以作者雖設計“團聚”的喜劇結局,但“團聚”卻蒙上了一層淡淡的哀愁,從而讓學生發現自己改編和演唱評價的不足。
這樣的教學內容的創生是因為我著眼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具體表現為感悟文本內涵能力的提升,使學生的思考從熱鬧虛浮的表面走出,“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總之,強調語文教學內容的規定性不是試圖給人設樊籬、戴枷鎖,而是不能讓語文信號由韁。教學內容雖具有靈活性,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創生,但必須有道理,必須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