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轉變期,是中國教育發展的轉型期和教育的人力資本投資快速增長期,同時也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蘇州經濟的轉型升級,為蘇州的高等職業教育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關鍵詞: 蘇州經濟轉型時期 高職教育 可持續發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蘇州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GDP快速增長。如今,蘇州的經濟實力一躍而位居全國同等城市第一,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68.9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2%。經濟總量位居中國大陸第六位(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和天津)、華東地區第二位(僅次于上海)、中國地級市第一位。
一
蘇州經濟是一種較為典型的以外資帶動出口加工、發展外向經濟的模式,與日韓走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不同。“蘇州模式”實際上是一種“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出口加工是指從境外進口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或原配件,經加工后再出口制成品的方式。蘇州模式在經濟發展初期能迅速推動當地工業化進程,但是這種模式極易導致外資經濟與本土經濟的二元化發展格局,引發空心化危機。蘇州模式只適用于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因此蘇州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將是有效利用外資拉動的出口加工時期的積累,激發本土企業的活力,從而實現經濟模式的及時轉型。
經過“十一五”的發展,蘇州經濟已步入工業化后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已成為發展的主旋律,城市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現代服務業和服務經濟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在經濟總量持續上升的同時,蘇州的產業結構已明顯表現出與其經濟發展不相符合的特征,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對蘇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形成制約,產業結構的調整亟待實施。蘇州經濟轉型升級是當前發展蘇州經濟的迫切任務。“十二五”時期是蘇州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
二
蘇州經濟的轉型升級,為蘇州的高等職業教育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遇。
1996年9月,我國《職業教育法》正式頒布實施,明文規定:“職業學校教育分為初等、中等、高等職業學校教育。”“高等職業學校教育根據需要和條件由高等職業學校實施,或者由普通高等學校實施。”這是我國第一次把高職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頒布,其中第68條規定:“本法所稱高等學校是指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其中包括高等職業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在法律上確定高等職業學校屬于高等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隨后,國家先后批準成立了50余所職業技術學院,中國高職教育開始在規范化道路上迅速發展。2002年全國召開第四次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又進一步為高職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明確要求:“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參與的多元辦學格局”,“要規范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的名稱,并體現職業特點”,“要充分依靠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等等,這一系列方針和政策極大地調動了地方和社會舉辦高職教育的積極性。到2002年全國高職院校已達到431所,職業技術學院成為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主力軍。2004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七個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了一系列推動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高職教育在現有基礎上再上一個新臺階。2005年11月,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作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的講話,強調統一思想,明確任務,狠抓落實,推動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這一系列方針政策,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是我國當前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一個熱點。目前,我國高職教育發展格局已初步構建,形成了以職業大學、高等專科學校、成人高校、少數重點中專、部分普通高校的二級學院等辦學機構為主體的五種辦學形式,培養目標和發展方向日益明確,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日趨突顯,高職教育作為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的特質日漸鮮明,并逐步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同。
蘇州是職業教育結構改革起步較早、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89年,蘇州被國家教委指定為移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試點城市;1995年,又被國家教委、江蘇省政府確定為現代職業教育制度改革試驗區。到了21世紀初,中等職業教育已不能完全適應蘇州經濟發展需求。為了更好地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人才,蘇州于2002年12月6日舉行了蘇州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決定著手對市區職業教育進行大規模整合,提高職業教育層次,創建蘇州國際教育園,至此高職教育與蘇州的經濟發展聯系更加緊密了。根據經濟發展階段提升會促進職業教育層次提升的規律,基于蘇州當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原來的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已難以適應生產第一線對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大力發展培養高層次、復合型的技術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蘇州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求。
高等職業教育是在社會現代化、工業化過程中內生于地方經濟建設的需求而發展起來的,一直以來被視為經濟與高等教育的結合部,與高等教育相比較,它具有更鮮明的地方性特點,與區域經濟的關系也更為密切,呈正相關的關系。它不僅為地方經濟建設發展培養并輸送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應用型人才,而且在教育規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等諸多方面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不同的區域發展水平與特點,對高職教育提出不同的人才培養要求。
當前我國產業工人隊伍總體素質不高,技術工人嚴重短缺,技能結構重心偏低,技師、高級技師年齡偏高。我國技術工人中,高級以上技工只有3.5%,技師和高級技師也不過100余萬,相對于7000萬技術工人來說,可謂鳳毛麟角。蘇州也是這樣,數據顯示蘇州高技能人才在機電行業的滿足率僅為10%。如果高技能人才占技工的比重調整到中等發達國家的現有水平,蘇州需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約6000人,而按目前蘇州的培養能力,每年僅能增加2000余人,缺口巨大。所以,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具有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作用,呈現一種互生共振的關系。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高職教育作為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教育類型,一般從所在地區得到辦學經費,生源大都來自本地區,畢業后也大都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根據地方的產業結構確定人才培養方向、進行專業設置,培養各種層次和類型的應用型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可充分發揮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優勢,為區域的行業、企業開展職業培訓,成為提高勞動者知識技能高職、優化人力資源結構的重要依托,推動區域內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
三
我認為,蘇州的高職教育在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很大貢獻的同時,也存在影響其持續發展的諸如內涵建設跟不上規模擴張、功能不夠完善、自主辦學失范、行政約束錯位、產學合作無法深入、人才結構失衡等等深層次問題。對此,應該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正確定位,構建合理的機制,樹立現代人才觀,以質量求生存,促進高職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以下幾個環節是不可或缺的。
(一)明確定位。教育成果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定位是否準確。高職教育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專科層次,而是與普通高等教育并存發展的高職教育。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是具有較寬的專業理論和較強的技術實踐能力與實際操作或管理能力,能夠運用高新技術,創造性地解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中的技術問題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
(二)控制規模。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與高職教育的學科專業設置也有依存關系。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要受到入學需求和勞動力市場及受教育者家庭經濟實力的調節,因為經濟實力、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和程度決定著培養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教育機構培養勞動力的規模、層次和結構都不是主觀意志所能決定的,要受制于經濟實力和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因為教育人口數量、教育年限、教育程度、教育支出等都與經濟實力、社會生產力有著密切的關系。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生產力發展速度與學科專業設置也有依存關系。如專業的興起與淘汰、學科的擴張與壓縮、專業學科發展的規模與速度等,都必須依存于國家的經濟實力。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和生產力發展速度不快的情況下,盲目擴大辦學規模和隨意設置專業都是違背客觀規律的。
(三)注重師資。要著力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努力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要求教師既要有較高的專業理論水平并掌握教育教學規律,又要了解企業的實際運作程序并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具備“雙師”素質,這樣才能有效地發揮實踐教學設備的作用,保證實踐教學任務的完成。對時常組織從事實踐教學的教師進行業務進修和在崗實踐技能培訓,定期到企業服務,為企業出謀劃策,同時獲得實踐經驗。這部分教師能緊密結合實際,在搞好教學的同時,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研究、新技術應用推廣,以自己的科研、技術推廣成果來豐富、充實教學內容,在理論研究上起到骨干教師的作用。
(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實現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結合的最有效途徑。校企合作既體現了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行業企業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鮮明特色,又是當前改革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評價模式的關鍵環節,更是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要途徑。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場所、實習設施,可以使學生獲得直接的職業實踐經驗,與用人單位一致的管理經驗,明確的職業定向,以及一定的頂崗實習收入,從而解決職業學校設備、設施缺乏,學生實習難、就業難的問題。反過來,學校可以為企業提供具有一定技術、技能的勞動者,節省企業日常運營開支,解決目前經常提及的民工荒、技工荒問題,滿足企業職工迫切需要接受繼續教育的需求,使職業院校成為既是學校又是企業的生產型學校,使企業成為既是學校又是企業的學習型企業,在社會上形成一舉多得、互利共贏的關系。
參考文獻:
[1]蘇州市發改委社會發展處.蘇州高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實證研究(http://www.fgw.suzhou.gov.cn2010-
12-9).
[2]陳喜梅.安徽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互生共振關系研究.江淮論壇,2010,(4).
[3]饒建華.現代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價格月刊,2009,(8).
[4]柳海霞.我國高職教育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青島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