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不少小學三年級學生對寫作普遍存在恐懼心理。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教學中把培養學生的作文興趣放在第一位,引導學生把內容寫開,思路寫活,筆頭寫順。然后,循序漸進,切實抓好習作基本功的訓練。
關鍵詞: 三年級作文起步教學 培養習作熱情 夯實基本功
一、精心設計,培養學生的習作熱情
1.創設生活場景,引領學生體驗生活。
三年級作文起步教學首先應該消除學生對寫作的神秘感,讓他們完全處于一種放松的心態。因此習作課的導入需匠心獨具。如習作五,我先讓學生收集自己與動物的合照,然后制作成Flash課件。上課時,便有了如下師生對話的場面:
師(興致勃勃地):每次去揚州南京,老師特別喜歡去動物園游玩……
生(興奮地喊著):我們也喜歡!
師:動物們也喜歡小朋友。瞧,它們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見面哩!(播放Flash課件。)
孩子們指指點點,看得興高采烈。當最后一張照片定格在我與小鳥的合照上時,孩子們驚喜地拍起手來。
我告訴學生,我最喜歡小鳥,小時候特別羨慕小鳥能飛,總想著自己也能飛上藍天。孩子們眼睛里閃著亮光,與我的情感產生了共鳴。我話鋒一轉問:你最喜歡什么動物?為什么喜歡呢?
生1:我喜歡大熊貓,它胖乎乎的,特別可愛,還是國寶呢!
生2:我喜歡馬,因為我媽媽屬馬,而且馬跑得快,我想騎著馬到草原上去。
……
生動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引進了真實的生活場景,使外部的環境與學生的情感建立起了密切的聯系,從而激起了他們生活的感受,喚起了他們生活的真實體驗。實踐證明,學生對臨近或現實的經歷是最感興趣的,思維也是最興奮的。我充分利用學生的這個心理特點展開習作的起始教學。
2.互動表演,形成個性化的語言。
三年級的習作訓練應走“由說到寫、說寫結合”的路子。學生說得有條理,富有想象力,表達了真情童趣,就成功了一半。
所以,我積極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互動氛圍,鼓勵他們講真話、抒真情,使他們有話想說、有話敢說、有話能說,并且越說越好。
如上面情境導入以后,我讓學生帶上自制的動物頭飾,一起進入動物王國:
師:(投影顯示“燕子”畫面)小動物們,你們看,誰來了?(生:是小燕子!)對,現在我就是你們的燕子姐姐!(師戴“燕子”頭飾)你們愿意和我交朋友嗎?(生:愿意——)那好,我們趕緊來相互認識一下!
霸王龍:你好!燕子姐姐。我是兇猛的霸王龍。我身長約12米,身高約5米,體重有6噸。
師:說得真清楚,認識你很高興!
山羊:我是山羊……我的角尖向后……
師:(摸摸他的頭)別害怕,小羊。我們都是你的朋友。(示意坐下)
貓頭鷹:你好!我是會捉老鼠的貓頭鷹,再狡猾的老鼠我也能抓到。
……
教師有機引導的互動游戲場景,可以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思維場和語言場中,流淌出率真而又充滿個性的思想和語言。
3.不拘形式,點燃學生習作欲望之火。
當學生的情緒儲備達到高潮時,心中的寫作欲望就會逐漸萌動和強化,從成熟到呼之欲出、不吐不快,老師此時恰當點撥,學生就會有通過文字傾吐心緒的沖動。如:
師:看你們說得熱烈,聽得認真。特別是“小猴”,還給“小貓”當老師!這種精神真了不起!現在誰能勇敢地站起來向別人介紹一下自己?
象:大家好!我是大象。我有一只長長的鼻子,兩只大耳朵,腿粗得跟柱子一樣。我的胃口也很大,一天要吃幾百斤食物。我還會表演呢!特別是我的鼻子很靈活,可以用來卷東西。
師:我聽出來了,你是從好幾個方面來介紹自己的。
獅子:我生活在非洲平原和亞洲西部。我的身體很強壯,樣子很威風。毛是黃色的,牙齒很鋒利。
師:不是毛,是皮毛。應該這樣說,我長著黃色的皮毛。“很”字換一換,前面用過了后面就不要重復了。
獅子:牙齒非常鋒利。
師:還可以怎么說?
獅子:牙齒十分鋒利。
師:很好。接著說——
獅子:只要我一吼,所有的小動物都會害怕。我喜歡群居生活。你們知道我是什么了嗎?對,我就是獅子。要是聽了我的介紹,你還不知道我是誰,那你就是大笨蛋!(眾笑)
師:獅子就是獅子,說話的口氣都跟別人不一樣。說得好,相信也能寫好。還有這么多同學想介紹自己,那就用你們手中的筆來告訴大家吧!輕輕地拿出稿紙,我們安安靜靜地寫,爭取一口氣寫下來。燕子姐姐要跟你們一起寫,我們還要比比賽,看誰寫得快,介紹得清楚!寫完了的同學就悄悄地走到前面來,我們交換看一看。
在游戲以后,我要求學生把自己表演的寫下來,可以一個人寫,也可以小組合作完成。
沒有任何形式的限制,不過多要求習作的數量,只要能寫得真實、有趣,就給予鼓勵和表揚。學生有了興趣,有了熱情,有了“我手寫我心”的沖動,筆尖就會在紙上快樂地跳舞。
二、循序漸進,多方面夯實習作基本功
1.用好教材,模仿寫作,讓學生能夠寫出來。
三年級學生習作時會遇到許多障礙,一是識字量不足,遇到不會寫的字就得停下來,識字量越小,停的次數就越多;二是書寫速度太慢,腦子里想了七八句,筆上寫不出一兩句。因此引導學生習作時,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教材,適當教給方法,讓學生能夠流暢地寫出來。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模仿是兒童的天性。如,學了《三袋麥子》后,我問大家:如果土地爺爺也給你一袋麥子,你會怎么做呢?會有什么樣的結果呢?學生嘰嘰喳喳地說開了。學生討論后,我及時引導他們寫下來。
2.貼近生活,注重體驗,讓學生有話可寫。
生活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材料寶庫,我們身邊每天都在發生著不計其數的新鮮事。為了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獲取素材的能力,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我們要引導學生留心身邊的人、事、物,把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過的寫下來。
美術課上的小制作,音樂課上的歌唱表演,體育課上的激烈角逐,班隊課的各項活動……都是孩子們習作的好素材。學生的課余生活更是多姿多彩:扎辮子、剪荷包、包餃子等家務勞動;下棋、打球等體育活動;還有給小狗洗澡、照顧弟弟、學用復讀機等,孩子們都有許多的收獲或感受需要傾訴。教師應積極創造機會,給孩子們每周一次的交流時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聊一聊,無拘無束地寫一寫。當學生把習作當成一種需要時,其習作水平就會逐漸提高。
另外,學生習作不但要寫出自己想說的話,寫出自己想象中的事物,而且要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上述過程,學生就會由愛作文、練作文到能作文。只要我們注重點燃學生寫作熱情,注重夯實學生寫作基本功,習作就會融入學生生活,就會成為學生真實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