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下,日益增長的大學生數據顯示高等學校道德教育的質量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本文闡述了道德教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現狀和問題,并且嘗試從社會層面解決道德教育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 高校 道德建設 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性
據不完全統計,至2010年為止,中國大學生人數預計將穩步達到3000萬。從1998年開始的高等教育持續地實施擴招,2003年全國國內高等教育規模已經達到1900萬人,使在校人數規模位于世界首位。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的口徑,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邁進了大眾化的階段。中國高等教育在人口規模上具有大幅度的上升,同時高等教育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如何在社會中體現教育質量,如何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下體現高校的競爭優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大學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保障,更是作為當代大學生進入社會之前的必要條件。我國正在社會轉型期,社會規范、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等的快速變化,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重要的影響。
二、道德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條件下,隨著市場經濟的積極效應和消極效應的影響,且由于種種其他外在原因,特別是在追求升學率的思想指導下,在中小學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傾向也日趨嚴重,對我國個體道德的形成和發展,也產生了雙重作用。智力水平提高了,知識增長了,但是思想品德卻沒有能夠得到相應的提高。初進入大學的學生思想猶如一張白紙,單純而極易染色。復雜的外界環境、學生尚未穩定的價值觀使得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
1.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和價值導向一元化的問題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意識形態領域里,我們必須弘揚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即弘揚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而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社會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情操是十分復雜的。剛進入高校的青年學生具有獨特個性,可塑性強,求知欲旺盛的特點,但是其中的一些人由于還缺乏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基本理論素養,在復雜事物面前,容易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這些價值取向的差異性也沖擊著在校學生的思想,強化了他們的自我意識,從而使得學生的思想意識更具個性化,增大了道德教育的難度。
2.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問題
在當前,社會上一些人以追求個人利益為幌子,不顧危害他人和危害社會的不正當的個人利益。他們強調突出個體道德,把個體擺在集體和社會之上,宣揚“個人至上”的思想,更有甚者,一些人在宣揚個人中心、個人至上的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潮中,更直言不諱地宣揚個人的名利觀念,宣揚“人都是自私的”,“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種思想,對人們思想的腐蝕是空前的,其嚴重后果也是空前的。在象牙塔里的學生對于社會的復雜程度認識不清,極易受到各種不利思想的影響,只顧追求個人利益,享受物質生活,忽視集體和社會的重要性。這也是近年來屢次在高校發生非理性事件的原因之一。
3.職業道德的缺失
在校學生最終都要進入社會這個大集體,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加強職業道德教育,越來越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各行各業都要重視職業道德建設,逐步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職業道德規范。”從就業的角度來看,誠信、協作等成為了當代學生在校期間必修的第一課。
三、解決道德教育問題的途徑
時代在發展,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正在與日俱新地突飛猛進,我們的道德教育,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這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道德建設的要求。我國著名倫理學家羅國杰教授指出,一切社會人際關系的良好循環中,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良性循環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
對于道德教育的措施,大致可以從社會、學校和家庭三個方面同時加強,使之相互配合、相互滲透。
1.加強社會輿論導向
當代社會,世界變化很大很快,特別是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深刻地改變了并將繼續改變社會經濟生活和世界面貌。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多年,社會生活和人們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一切都要求根據時代的發展來開闊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目前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社會輿論導向對商品經濟的積極作用認識很充分,而對其中產生的消極效應或是掩蓋之,或是視而不見。這就導致群眾對思想道德這一領域產生了不重視甚至輕視的態度。因此,輿論對于社會道德生活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輿論界必須立足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并努力把這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繼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三個主旋律宣傳,從而為培養“四有”新人服務。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未來世界的引領者,必然要學會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中國與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四個現代化。社會輿論的作用則是宣揚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與實踐緊密結合,將德育教育加入社會,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發揮其價值導向的功能。
2.加強道德教育輸入
(1)學校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核心和保障。它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的教育。鄧小平曾經指出,整個社會的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并須不斷努力的過程,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和人們道德品質的培養都有一個過程。因此“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要從娃娃抓起,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抓出成效。從學校教育而言,它即是學校的德育教育。要加強學校的道德教育,改進學校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使道德教育滲透、貫穿在教學活動和學校的其他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把學生培養成為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優秀人才。
高校的道德教育一定要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教育,使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成為我國價值導向的主旋律。在教育初期的主要任務是教育學生關心集體,關心他人,關心父母,關心老師和同學等基本社會公德,把關心他人,愛護集體作為一種高尚的品德。進入大學,就要正確引導其人生觀、價值觀。對于每一個青年學生來說,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地去認識人生、設計人生,才能有一個充實、幸福、美滿的人生旅途;也只有正確認識到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和發展目標,才能夠確認自己的人生意義和人生目標。每一個青年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與國家的前途和希望休戚與共。他們的理想、抱負、價值目標的實現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因此,對青年一代進行堅持一貫的社會主義的人生觀的價值導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職業道德教育
培養有職業道德的大學生也是高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所謂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們,在其特定的勞動中所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范和習慣傳統的總和。也就是說,職業道德,是要調整人和人在職業關系中的種種矛盾;規范人們在職業活動中的各種行為;倡導人們在職業交往中應當奉行的崇高思想;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形成和諧、團結、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1]
大學的職業道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中,從人和人的關系中,不論在市場關系和非市場關系中,職業關系是一切人(除未成年人和已不能工作的老年人外)都必然要經歷的一種最普遍、最重要的關系。一切職業活動,都體現著個人同他人、個人同社會、個人同國家之間的職業責任。對職業的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體現著一個人的“忠于職守”,“盡職盡責”的高尚品德,是一切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然而,職業道德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具有其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規范和道德準則。這種道德往往表現為世代相襲的職業傳統,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任何一個社會或階級的職業道德都是該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具體運用。職業道德的加強,不僅能促使每個從業人員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對工作的精益求精和好上加好,而且能使整個社會主義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
學生在職業道德教育活動中通過對職業道德規范的理解和記憶,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和內容,進一步提升了認知能力。通過對職業道德的實踐,學生學會了在各種不同的職業,根據自己職業的不同特點,根據自己職業活動中的不同情況,針對職業活動中與他人關系密切的各種問題,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規范,從而能自覺地履行自己所應當擔負的職業道德義務,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覺悟,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和團結。
3.融入家庭美德教育
道德是“善良意志”的體現。在家庭中,要充分利用道德作為情感傳遞的紐帶,促使人們從內心深處產生出一種認同和共鳴,并能使這種感情化為一種新的力量,促人進步、發人深省、給人教育、催人向前。因此,家庭道德教育是對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進行潛移默化的最合適的方式。
在家庭中,道德感情的傳遞往往有著由此及彼、由近及遠、循環往復、不斷上升的趨勢。對于社會上或社會內的人際關系,起到良好循環作用。父母長輩應發揮其社會功能,一方面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給予感性的直接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應從旁引導,引導青年學生把內在的道德意識外化為道德行動,使青年學生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獲得道德知識,并使之成為自身內在的道德規范。
大學階段不僅是求知的階段,而且是樹立人生觀、價值觀的階段。應指導青年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規范,明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發展方向,把自己的成長成才和祖國的強盛、人民的富裕統一起來。自覺把自身內在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化為日常行為規范,把自己的道德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統一起來,“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實現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1][2]羅國杰文集(下卷).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