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深入解讀教材資源是有效預設的基石。只有深刻解讀教材,充分考慮學情,整合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才不會信馬由韁、無果而終,才能使語文教學三個維度的目標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取得實效。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思維激活、神采飛揚,課堂也會因為有效的預設而成為學生學習語文、陶冶情操的樂園。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解讀教材資源 有效預設
教材是進行教學預設的藍本,是構建教學基本內容的主要依據。有效預設教學過程,既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思想,又反映了教師駕馭教材和處理教材的能力。崔巒先生曾告誡我們:“文本解讀要忌淺——淺嘗輒止;忌搬——急于看教參;忌偏——不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課文上,而是大量補充圖文資料,造成泛語文的偏向。”葉圣陶先生在他的《語文教育二十韻》里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這些都告訴我們,在著手教學設計前,必須正確深入地解讀教材資源,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保障。
一、解讀教材要正確合理
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蘇霍姆林斯基在《論教育素養》中說:“教師越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花在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全面、深刻地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特點,真正地用好、用活教材。
就以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江雪》為例,“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么冷的天,老翁為什么在那里釣魚?學生有很多理解,有的說他很窮困,有的說他對釣魚有興趣,有的說他是在排遣心中的郁悶,有的說他比較喜歡清靜……但是究竟哪種理解更接近柳宗元寫這首詩的心境呢?我們可以去了解一下,柳宗元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寫這首詩的。我們如果適當地了解一些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他的身世際遇,對于我們解讀文本、理解作品肯定是有幫助的。
深刻解讀教材,還要走進去對文本逐字逐句悉心揣摩,反復體悟,探索文章的價值取向,行文思路和語言特點。在鉆研文本的時候,不能輕易地放過一個字、一個標點,要斟酌作者為什么用這個字、這個詞、這種句式,而不用別的。又如,竇桂梅老師執教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課堂中,引導學生為女孩的死加上自己的標點,并說明原因。
“她死了 在舊年的大年夜 ”
當一個學生說應該加感嘆號后。老師:“她怎么就在這么個大年夜凍死了,我們無比的感嘆和氣憤,來,讀吧!”
當又一個學生說應該加句號時,老師:“嗯,從側面描寫了人們的冷漠無情,生命就這樣戛然而止,來,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讀吧,讀出這個世界的冷漠!”
……
老師:“葉君健爺爺為這句話加了一個破折號,也許這是一份解釋,也許更是一份說明,也許這是一份冷靜的訴說。”
通過給這一句話加上自己的標點的教學活動,學生們對女孩的悲慘遭遇有了自己獨特的更深刻的理解。這一環節的設計得益于竇老師課前對文本的精心研究、深入研讀,對一些句子、詞和標點從不同的角度給予了多種獨到解讀,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精彩、個性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課例。
總之,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工具,是精選出來供學生學習的材料。廣大教師必須勤于解讀,正確理解,使自己升華成教材的主人,成為有思想、有創新的課程實踐者。這樣,才能設計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環節,才能在用足教材的基礎上,用活教材,真正實現有效、高效的教學。
二、教材處理要關注學情
奧蘇貝爾曾說:“影響學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標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只有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經驗水平,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學習的方法和能力等方面進行深入而又具體的了解,才能準確地把握學生在進入課堂前的狀態、需求和差異。如果教師從備課之始就不僅備教材,而且做到心中有學生,就能提前確定好正確的教學目標,選擇好合適的教學方法,“預設”才能全面、深入,課堂教學才會得心應手,課堂生成才能水到渠成。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第四課,文章寫的是葉子為大樹輸送營養,由此讓學生理解:我們要學習葉子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做一片美的葉子,為祖國、社會這棵大樹輸送營養。這篇文章的語句是很美,但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我把由葉子的奉獻聯系到自身的奉獻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可是,如何讓學生把葉子無私奉獻、默默無聞的精神延伸到自己身上呢?我的預設是從班級入手,我告訴學生:“我們的班級就是這棵大樹,我們都是這樹上的葉子,我們要做些什么呢?”學生說:“我們要為班級爭光。”“我們要為班級出力。”……孩子們所說的都是事實,但是聯系不到具體的細節上。我便問:“具體怎么做才能為班級爭光呢?”學生說:“不遲到。”“認真做操。”“把地掃干凈。”……我又問:“如果這棵大樹是祖國,是整個世界呢?”思考片刻后暢所欲言。我想,這樣的逐步深入,孩子們應該能夠把自己的責任與社會、祖國聯系在一起了。
實踐證明,只有在備課前了解學情學力,教師才能實現有效預設,進而提高課堂效率。為此,教師必須做一個“有心人”,用心鉆研教材,用心體察學生,準確定位學生的學習起點,同時將自己置身于學生之中,彎下腰與學生一起思考。這樣,所有的學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點”上,運用自己的方式“跳一跳”,達到既“摘到果子”又提高學習能力的目的,進而促進每一位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行為習慣的養成,使學生學得有效,學得愉快。
三、教學內容要整合優化
教學參考用書對于閱讀教學的建議一般都是分兩點來講,一是初讀感知,二是精讀感悟,這是程序化的,是閱讀教學要遵循的規律。有的教師據此設計教案,一段一段地讀,一段一段地問,不知不覺又走上了逐段解析的老路。教材是教師加工和創造的資源,教師要用動態的眼光去“破譯”教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建立新的教材觀,做到“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
例如,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在執教蘇教版第五冊《哪吒鬧海》一文時,根據教材后面 “練習講一講哪吒鬧海的故事,看誰講得最生動” 的要求,緊緊扣住“故事”這一特性,將教學內容組合成了四大板塊。
一是課文朗讀板塊,依本講故事。他請四位學生讀課文的四個自然段,引導學生評價,明白故事課文當以講故事的口吻來朗讀才妙趣橫生,并引出課文中的重點詞,讓學生用“——”劃出,并用關鍵詞進行句式訓練。
二是學習概述板塊,概括性講故事。這一板塊訓練學生將文章讀“薄”、讀“簡”,將一篇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概述成三句話,既有方法的引領,又有實踐的指導,讓學生在方法的實踐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是學習講述板塊,展開想象講故事。這一板塊訓練學生將文章讀“薄”、讀“簡”后再求具體形象,把文章讀“厚”、讀“豐”,將一句話能具化為三句話,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想象中思維,在想象中表達,非常巧妙地進行了基于文本的想象訓練。
四是學習轉述板塊,多種立場講故事。分別讓學生以海龍王、李靖及哪吒這三個角色來轉述這個故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說出來的話就不一樣。通過不同人物、不同立場的轉述同一故事,訓練學生不同角度地表述,明確神話故事“揚善懲惡”的主旨,播下讀書探索相信自己的美好種子,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四個板塊,第一個板塊是依本講故事,后三個板塊是不同角度地創造性講故事。這樣的組塊教學,簡單清晰,步步深入,讓人盡享“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的清簡之美。
整合教材是重新構建課本的過程,也是優化教學的手段。如果我們完全依賴于教材,不對教材進行創新和整合的話,不僅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沖淡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導致教與學的嚴重脫節和不協調。因此,我們要根據學生及教學實際情況,打破教參的套路,靈活性、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通過對教材的整合和重組,優化教學過程。
由此可見,深入解讀教材資源是有效預設的基石。只有深刻解讀教材,充分考慮學情,整合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才不會信馬由韁、無果而終,才能使語文教學的三個維度的目標相機滲透,融為整體,取得實效。這樣學生在課堂里才能思維激活、神采飛揚,課堂也會因為有效的預設而成為學生學習語文、陶冶情操的樂園。
參考文獻:
[1]葉瀾.教育概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崔允漷.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趙國忠.中國著名教師的課堂細節.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