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績效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被學校管理采用以后,如今已經成為現代學校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資源、培育核心競爭力、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對現代學校可持續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學校實行的績效考核存在著沒有完善的體系,缺乏公開公正,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因而嚴重地阻礙和削弱了對績效的公開、公平、公正考核。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必須在建立健全完善機制基礎上,注重績效考核的全面性、公正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 中小學教師 績效考核 問題與對策
2009年1月起,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通過的《關于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資的指導意見》開始實施。我國中小學教師已全面實施績效工資。在教師享有績效工資的同時,對中小學教師的績效考核也隨之提到學校管理的重要議事日程。績效這一概念最早來源于企業,現已移植到教育管理領域而廣泛被采用。教師的績效考核,即教師的績效評價(評估)是指學校領導和人力資源管理者在獲得足夠的客觀評價教師工作狀況的資料,掌握了具有相當信度的信息后進行的評估活動。[1]績效考核是整個學校管理的核心環節,它貫穿于學校管理的全過程。
績效考核目的在于通過對教師一定時期在工作中所表現出德、能、勤、績等的綜合評定,把握每一位教師的實際工作狀況,為職稱、教育培訓、崗位調整,以及提薪、晉升、獎勵表彰等提供客觀可靠的依據。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評價可促使教師有計劃地改進工作,以保證學校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學校的績效考核設計作為現代學校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對促進學校整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強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推進學校長遠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有的學校績效管理走在前列,績效考核體系科學化、規范化已初步形成。而中小學教育發展處于強烈的變革之中,為了保持其長期穩定發展,更應該有與其發展程度相適應的績效考核運行機制。學校由于工作自身特點——學校工作的復雜性、多因性、教育性、動態性等;教育主客體活動的多變性,這些給績效考核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也給教師績效考核設計帶來了難題和困惑,難以把握考核的權重和可操作性。
一、中小學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
當下中小學在管理領域存在一定的績效考核,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學校作為一種特殊行業,多因性和動態性決定著績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不強,存在一些難題,下面將詳細探討中小學績效考核實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績效考核沒有建構完善的體系。
績效考核是一個完整的管理體系,學校有一定的管理流程和運行機制。學校由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局限,不能準確把握教師績效考核的特點,績效考核框架難以定位,談不上正確考核教師的績效,但實際上不能真正發揮績效管理的積極作用。績效考核體系往往偏重低層次認知能力或單一類型智力的評估,不利于對教師的教學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2]在管理層宏觀上高度重視建構教師績效考核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用科學、規范、全面的績效管理體系來考核,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績效考核重結果而忽視過程。
在學校管理中,管理者往往從認識和操作上只重視教師的終結評價,而忽視教師工作過程行為的考核即過程考核,這完全背離教育的特性和教師的職業特點。學校恰恰單純地對結果進行一味考核導致教師又回到應試教育軌道上來。如,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一味陷入“題海大戰”,這對于學生的身心成長是極端的扭曲。用學生的考試成績來代替對教師績效的考核是不全面的,極其片面。這樣教育工作只會陷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忽視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
(三)績效考核與學校發展戰略不匹配。
學校的一切教育行為和活動都應該服從于學校整體的發展戰略和長遠規劃,績效考核活動實質上就是通過績效計劃的制訂,績效考核一系列活動應使教師發展目標和學校的戰略教育目標相一致,從而實現學校整體的戰略目標。但是學校在制定績效考核指標的過程中,對于關鍵指標的選定不符合學校的戰略發展要求和長遠的利益。雖然一些指標能指導局部的利益和工作改進,但是沒有考慮到學校處于動態發展程度較高的階段,其績效考核指標的選擇要權衡利益為學校的長遠發展服務。
(四)績效考核缺乏必要的公開和公正性。
學校年度考核教師,并建立了教師績效考核檔案,但由于績效考核缺乏公開和公正性,使績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種形式,沒有一個規范化的運作流程。同時,學校的績效考核指標的選定,大多出自學校領導的主見,教師參與績效目標制定的機會很少,使得績效目標的選定缺乏合理的基礎。由于學校領導單方面制定績效管理目標,缺乏必要的監督和政策的透明度,使得教師本身對績效考核活動缺乏熱情,加上在績效考核活動終結以后,管理者出于各種因素的考慮,不把考核的結果及時反饋給教師或公開。更談不上學校和教師面對面地就教師考核的結果進行客觀的探討,因而教師不知道學校對他本人的評價是什么,更不知道應如何改進工作。教師的績效考核工作應著眼于教師能力的提高及潛能的發揮。在考核執行過程中應該是透明公開的,切不可暗箱作業。
(五)績效考核標準隨意性。
學校績效考核一旦制定后,在具體的工作中就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人的因素,有物的因素;還有外在的因素,內部的因素,等等。教育工作和教師職業的雙重特殊性本身決定著學校的績效考核內容要不斷完善豐富,而不是學校管理者憑主觀意志把績效考核標準朝令夕改。即使當前不合時宜的,也只能進行微調,使其更趨于合理性,并及時公開透明。我們切不可大范圍地進行調整,按人事畫圈或徹底反轉,這十分不利于績效考核和今后管理工作的執行推進。
(六)績效考核流于形式。
學校對教師的績效考核就是學期末或年終進行終結性的考核,而忽略了過程性的平時考核。有的甚至不執行績效考核標準進行考核,而年終對教師互評打分,“以分定音”,這對許多教師有失公允,包含很大成分的主觀情感分,這很大程度上帶來了負面影響,大大地挫傷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還有些領導做老好人,采取今年評張三,明年評李四,后年評王五的做法,背離了績效考核的實質精神,形成了“優秀輪流當,合格年年過”的現象。
二、中小學績效考核的相關對策
針對上述中小學績效考核制度實際運用中存在的問題,學校應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斷探索建立適合學校、教師自身特點的績效考核制度,具體來看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健全績效考核機制。
教師績效工資實行畢竟時間短,績效考核機制還不完善,學校管理者的經驗和能力有限,在學校發展成長過程中,如果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同步提升,就勢必會成為學校發展的障礙。學校一方面可以聘請外部的管理專家進行指導,對學校的管理人員進行教育和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發揮主動性,從基礎的工作分析開始,制定出規范合理的工作任務說明書和工作描述作為學校績效考核的依據,進而建立內容相對全面、規范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為績效考核活動的全面進行打下基礎。
(二)注重績效考核的完整性即“過程+結果”。
目前,人們認為績效考核就是給教師一個結論。然而這一結論來自對教師教育行為過程的整體評定。這要求管理者平時注意對教師行為、態度和能力表現,有留痕,日積月累做好記錄,教師考核的科學的整體性發展的過程。千萬不能以“終極性考試”來定教師的考核結果,這對教師非常不公。細節決定成敗。學校管理者要求把教師行為、態度和能力作為全面考核,把教育過程作為對教師績效考核的主體。
(三)加強教師的參與度,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為了保證績效考核的公正性,其績效考核指標的制定就要保證效度和信度。績效考核制度具有未來導向,它不僅要了解教師過去工作做得怎樣,更重要的是通過績效考核,促使教師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學校應該在績效考核制度過程中形成規范的反饋流程和相關的制度,使得績效考核的結果讓教師盡可能早知道,從而作為以后改進工作和提升業績的依據。把績效考核的結果與教師的薪酬和工作調動確實聯系在一起可使教師感受到績效考核制度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緊密相連的,從而提高教師參與績效考核和績效考核制度整個過程的積極性。促進公平的方法包括請管理者和員工參與設計系統、使用一致的標準對不同的員工績效評估、要求反饋及時和完整、允許員工對評估質疑、就對績效標準、評估和獎勵的期望進行溝通[3]。學校管理在績效考核過程中,公平性體現教師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促進績效考核和學校文化相互滲透。
所謂學校文化,是指學校主體成員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及其行為方式。[4]而學校文化力則是學校文化所產生的“能量”,是學校文化元素對學校及其成員的發展的作用力和對社會公眾的影響程度,是基于學校文化的一種特定的、個性化的人本力量。我們要不斷提高學校的文化魅力以輻射全員,提高教師的文化品位和高尚人格。根據教師工作的特點,而績效考核有時是無法進行考量的,這只能靠學校文化的力量來改進教師的思想觀念,實現自我價值。
(五)注重績效考核指標實績。
在實際操作中注重導向明確、標準科學、體系完善等一系列問題,積極發揮績效工資分配的激勵導向作用,充分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重點向一線教師、骨干教師和作出突出貢獻的員工傾斜”的原則。教師績效考核應注重實績,切忌“一刀切”。績效考核的指標主要有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和鼓勵創新等方面進行量化。
(六)把握績效考核可測評性。
教師的績效必須是表現出來的,可以被觀察或者通過某種工具、手段直接獲得的可見結果。[5]這樣的績效才可以進行考核,否則就不具有操作性。如,教師的“德”方面考核,通過具體的工作表現和結果,才可判斷其思想品質。
總之,中小學的績效考核是一個系統的動態的管理過程。學校建立科學、規范有序的績效考核系統,學校管理不斷地認識和了解學校自身的特點和教育方式,積極探究績效管理理論,加強績效考核過程中的協調合作,以及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持續有效地溝通。只有這樣,學校才能把績效管理競爭機制廣泛用于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激發教師工作的內在動力,挖掘教師的潛能,調動教師情緒,使教師經常處于一種有信心、有活力的狀態,為學校可持續發展催生強勁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申繼亮.教師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4.
[2]夏正江.我們的教育評價能促進學生發展嗎?(上)[J].教育發展研究,2011(2):39.
[3]沈曙紅.文化力:學校文化建設的關鍵概念[EB/OL].http://www.teacherclub.com.cn/tresearch/channel/myschool/dyjy/13612.html2010-02-24.
[4]雷蒙德·A·伊諾(RaymondA.Noe)等著,雷麗華譯.人力資源管理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65.
[5]申繼亮.教師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81.
本文是蚌埠學院李本友主持的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蚌埠地區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JG0706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安徽師范大學2008級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