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新課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具有個性特點和獨立性的,同時允許多樣化的學習風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將個性化教學與多樣化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 音樂課堂教學 學生個性 個性化學習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對音樂教育教學進行全面、細致的改革,廣大音樂教師應根據本學科特色切實改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個性。課堂是老師實踐的舞臺,我們必須積極改革音樂課堂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去富有個性地學習,感受藝術的魅力。
一、教師的個性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1.個性表現與創造
音樂教師應在靈活學習別人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風格,開辟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例如善于講述的,可通過故事引導講述音樂典故,以情動人;善于表演的,可以創設音樂情境,讓學生通過模擬音樂場景和音樂人物,形神兼備地演繹內容;善于繪畫的,可以繪制內容,以圖畫感受音樂;有一副好歌喉的,盡可以放歌一曲,讓婉轉悠揚或慷慨激昂的歌聲打動學生的心。另外教師良好的素養,豐富的情感,豁達的胸懷,睿智與幽默等會受到學生的歡迎。有經驗的教師,利用精美的課件、到位的教學設計和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無不展示著新課標新理念,展現著學生的才華和天性。
2.實現個性超越
新理念、新標準、新教材、新教法、新學法已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學習進取,不斷創新學習方式,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沖破傳統的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實現三個超越:一是超越教材,教材是課堂標準的體現,只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體現時代發展的需要,符合音樂課程標準的內容都可拿來做教材。二是超越課堂,把學習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中,“人人學生活中的音樂”,人人從生活中學習音樂,賦予音樂知識以生命性。如學到《音樂與人生》這一課,我從“音樂療法”的事例導入課堂,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緊接著就是生活中一連串的音樂畫面,再由他們配上合適的音樂。看著畫面,同學們個個興奮不已,聆聽生活中的音樂,切身體會到音樂的社會性、重要性。本堂課靜中有動,動中有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超越教師,就是一種教師的自我超越,使自己成為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的人,成為學生心目中一本百讀不厭的百科全書。
二、個性化的學生
“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的音樂課程理念,主要反映在教與學的課堂實踐之中。在個性化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客體因素,是教師培養和教育的對象。但學生作為客體,他們一方面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又通過學習,參與個性化的學習活動。每位學生都有各自的性格、興趣、愛好、生理、心理、年齡、天賦、特長等。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這就要求教師面對不同類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在因勢利導的個性指導中逐步將他們培養成彰顯個性的高素質人才。如:對那些愛張揚個性的同學,老師要盡可能地給他們提供足夠的空間和舞臺,讓他們盡情地施展音樂才華,對他們的才藝給予肯定。對那些性格內向孤僻的學生,教師應該發揮集體的力量,讓其他學生幫助他們共同完成,讓他們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促使他們樂于感受音樂、表現音樂。每位學生都有可塑性,音樂老師是美的引導者、激發者、塑造者,讓每位學生都能在音樂中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這是音樂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教學要實現師生個性共同發展
教師在課堂上展現自己的個性,目的是調動學生學會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實現師生個性共同發展。教師要激發學生踴躍參與,開拓進取,營造民主的教學相長的氛圍。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需要和狀況來設計和實施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富有彈性,要隨著學生的表現來更新調整,增強課堂調控藝術,注重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以達到師生間的共識、共享、共進,形成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高中生已具備理性分析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尊重、信任的基礎上,要舍得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選擇、設計、策劃、組織、操作、展示和評價,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學習方式,通過改變其學習方式來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關注個性差異,優化課堂教學
1.關注弱勢群體
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每一位學生其性格、意志、智力、情感、動機、需要、興趣、信念等個性特點是不相同的,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實施教育時應關注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如在學校音樂藝術的殿堂里,每個人的個性品質不同,一個班里總會有幾位同學對音樂的感受力不強,節奏感差,音準反應不靈敏,等等。在音樂活動中,他們往往很被動,表現出不愿參與、不愿合作的情緒。這時他們更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愛,老師可以給他們一個友好的眼神,一句激勵的話語,如:“沒關系,再來一次,相信你會做得更好!”使他們放下心理負擔,自覺加入音樂活動中。只要老師多給后進生一些關注,他們也能顯露出自己的獨特才華。
2.加強特長生的培養
在學生的發展中,應鼓勵特長,為各類特長學生提供用武之地。要教育學生不僅彌補弱項,更要發展強項。要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眼、動嘴等教育實踐過程中發現和發展自己的強項。學校還要多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給特長生展現的機會。音樂教學不一定要培養莫扎特、貝多芬等奇才,但如果發現學生有這些才藝的話,就應當加強個別輔導和個別交流,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努力促進個體發展。
五、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實現個性化學習
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特有的魅力,營造一個愉快、寬松、合作、共進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以想象與創造的時空,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在音樂個性化教學中,學生需要的是朋友般的老師,音樂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與學生民主、平等地進行合作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臨下地進行“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否則學生只是在被迫接受,沒有獨立的見解和個性化的發展。所以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以一份真誠的心與學生交流思想,把他們的藝術表現熱情培養起來,不讓學生覺得音樂課是枯燥無味。每堂課留一個空間,讓學生的藝術個性展現出來,和學生一起參與音樂活動,拉近自己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愉快的學習氣氛,讓學生以輕松的心情去體驗學習過程中的樂趣。如鑒賞《鼓樂鏗鏘》一課時,課前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搜集一些能發出聲響的物體,如:玻璃杯、碗碟、易拉罐、筷子、可樂瓶、裝沙子的塑料袋等,觀察生活中的聲音,在課堂上讓學生反饋自己的收獲,并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索活動或演示,同時引導他們怎樣把它們制作成樂器,開動他們的腦筋,感受它們發出的聲音,聽聽它們有什么不同,給學生一個興奮點,使學生在新課伊始就能觸及感知探索目標,萌生實現目標的心理傾向,為后續的探索活動培養興趣。
總之,音樂教師應該正確認識學生客觀存在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擁有完善的個性和人格,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生動的主角。
參考文獻:
[1]曹理主編.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
[2]廖嗣德.當代個性教育的幾點思考.遼寧教育研究.
[3]劉文霞.個性教育論.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4]皮連生.教學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