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在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動手能力、調節身心健康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創造性思維與美術教育的關系,闡述了環境因素的重要性,梳理出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創造性思維所需要的條件,為美術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 美術教育 創造性思維 素質教育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創造力的開發受到廣泛的關注。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于現代教育來說是一個重要的任務,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在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動手能力、調節身心健康方面起到積極作用。美術課堂應該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陣地。應該如何在美術教育中創造條件,開發創造性思維與培養創造力?這些都是美術教育工作者應該關注的問題。
一、創造性思維與美術教育
創造性思維是指“以新穎獨創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也就是指在思考的方法、技巧和見解上具有新奇獨到之處的思維活動。如果不要求達到愛因斯坦、達·芬奇或是貝多芬的高度,我們可以認為每個人都具有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這種說法應該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通常狀況下帶有創造性的思維活動的出現并不能受到關注,更不能最終成為創新的成果。我們生活的環境給了我們太多的制約,培養了我們太多的固定思維的模式。
思維的創造力與環境有很大關系,一個開放的自由的文化環境是開發創造性思維的前提。從歷史的角度看,一個開創性的杰出的人必須是在具備一定文化背景的環境中才能存在的,這種文化背景應是開放的、兼容的,并且這種文化手段是可以被所有人擁有而能自由使用的。而環境因素是一個綜合因素,就像植物的生長要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氣候等外部因素。創造性思維的產生與客觀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有些環境可以提高創造力,有些環境可以抑止創造力,所以我們可以理解達·芬奇不會出現在中世紀,貝多芬不可能誕生在非洲。
我們稱歐洲的中世紀是黑暗的時代,這種黑暗主要是指對文化的禁錮,那時的文化是單一的(以神學性質的哲學為主),并且被少數人(僧侶)擁有。所以那個時期的天才很少,能做出貢獻的領域也很少。而后的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的開放性為天才的出現創造了很好的條件。那個時期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天才。在中國古代,唐朝是一個典型的開放而兼收并蓄的時代,所以在政治、文學、醫學、宗教等方面都出現了很多杰出的人才。
美術教育是關于美的教育。提倡美術教育,并且把美術教育普及到成長的各個階段,這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開放的表現。把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的多樣化,這種教育如果變成一種形式,或是單純的技術教育將會失去它原有的價值與作用。
美術教育應該是強調個性的教育,不提倡統一性,不追求標準化,所以美術作品沒有標準答案,對作品的解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美術教育現狀來看,有這樣的說法:“小學美術娛樂化,初中美術形式化,高中美術專業化,大學美術功利化。”美術就是美的技術,但不是單純的技術,其中應該包含審美與創新兩個部分。教師傳授的是技術,在技術的傳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以個性審美能力的培養與創造性能力的開發應該成為美術教育的重要主題。
二、在美術教育中培養創造性思維
創新思維不是一門課程,無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工作,所以只能潛移默化地培養,美術課堂為學生個性的塑造、創造能力的培養提供了陣地,為創造性思維的開發創造條件也就義不容辭。
1.創造寬松自由的思維環境,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必須具備寬松自由的思維環境。若沒有“自由”又何來創意呢?而人的創意必須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潛能。專家提供的求異思維、聚合思維、逆向思維等多種思維方式都是以“心里自由”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維空間和自由探究的機會,要尊重不同尋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尋常的想象,所以教師的美術素質與開放心靈對學生的想象力的開發是有益的。
美術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在美術作品欣賞中產生的想象,教師可以通過對作品的分析,啟發學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內涵。審美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主要在這個方面來體現。二是作品創作前的想象,就是構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表現欲望,肯定學生想法的價值,將學生追求成就的過程視作一種成就給予肯定,并通過技術的傳授幫助他們實現想法,使他們在表現的過程中享受創作的樂趣。創新思維能力與造型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在這個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實踐場所。
創造性思維往往與創造活動是相聯系的。人們總是在產生了某種創造性活動的動機和欲望,或者在某種創造性活動進行過程中,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美術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思維創造形象的過程,美術教育中這種思維與創造的關系尤為明顯。所以在美術教學中要創造建設實踐場所,在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的能力。
拿中學美術為例,中學美術包括繪畫、工藝、雕塑等,每一門類的創作都離不開技巧與材料,需要適當的場地。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地提供實踐的場所,提供物質條件。我們一方面可以在校內創造條件,一方面可以與社會接軌,幫助學生實現探索創造的欲望。同時我們要充分地利用現代教學設施,把科技融入教學中,利用現代教學設施,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提供便利。
3.關注學生的個體因素。
這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個體情況,關注個體因素在學習中的積極作用。不是每個學生都熱愛美術,美術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學生都培養成畫家、藝術家。但我們應該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有所收獲,特別是在思維方式上,要善于觀察,富于想象力。
個體的因素包括文化修養、思維的方式與專業素質。文化修養與學習成績沒有必然聯系,主要是指學生知識面的大小,興趣廣泛的程度。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思維需要文化的修養,廣泛的文化基礎可以開啟聯想與智慧。專業素質是指對美術理論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是創新最終得以實現的基礎。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身的優勢與潛力,有的善于動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觀察,有的善于表現,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勢,設計合理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讓有美術創造潛力的學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讓美術方面不具特殊潛力的學生能夠具有一定的審美修養與美術素質。
4.建立合理的鼓勵機制,促發求知的主動性。
鼓勵機制可以成為創造力產生的外動力。當學校為學習成績突出的學生設立獎學金時,獎學金在某種程度上便成為學習的動力。現代諾貝爾獎的設立同樣促進了各個領域的創造力的開發。各類的美術作品比賽,也鼓勵了一部分人的信心與學習主動性。
事實上美術教育在整個教育的大環境中并沒有得到重視,除了一些專業的或特色的學校,大部分的學校美術課只是一個形式,個別甚至只存在于課表上,特別是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另外,讓文化成績不好的學生去學美術,這在情感上也打擊了在美術方面有主動探究精神的學生。這種現象很普遍,如果這種被動的學習不能轉變為主動性的學習,即便短期內獲得了一些成效,用長遠的眼光來看,終究是會被放棄的。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讓學生由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積極地探索知識,需要適當的獎勵機制。對美術教育中的創造性成果給予獎勵,以鼓勵他們的創新精神,一方面是對學生的鼓勵,一方面是對教師的鼓勵。從大的方面說,我們要鼓勵美術教育;從小的方面說,美術教育中要鼓勵創造性思維的開發,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養成平時多觀察多思善想的習慣,這對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也是有幫助的。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別在培養創造性思維方面具有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特殊優勢,所以關心美術教育,為美術教育中的創新思維的培養創造條件,需要我們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S.阿瑞提.創造的秘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2]劉仲林.中國創造學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朱寶榮.現代心理學原理與應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田立永.對中學美術教學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覽,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