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已成為現代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教師成為研究者”是新形勢下對教師素質的研究。本文從立足“問題教研”、強化專業引領、優化研修環境三個方面,闡述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有效行動策略。
關鍵詞: 教師專業發展 科研素質 行動策略
盡管20年前就有研究者提出教師要從事教育科學研究,但近年來教師成為研究者日益成為教育學界的熱門話題。[1]教師的科研素質不僅是一個時代性很強的論題,而且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教師的工作性質決定了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提高科研素質缺少不了有效的行動策略,換句話說,教師要把教學研究與日常教學實踐、在職培訓融為一體,培養行動研究的意識,強調研究的生活性、日常性、實效性和可持續性,使之成為教師的一種職業生活方式,促進其專業化發展和科研素質的提高。本文從立足“問題教研”、強化專業引領、優化研修環境三個方面闡述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有效行動策略。
一、立足“問題教研”,找準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著力點。
現實中,教師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針對教學現實,創造性解決問題,是提高教學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關鍵所在,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發展及提高科研素質的重要體現。由此可見,教師教研必須以解決在教改中所面臨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和著力點。
1.引導教師發現與形成問題。
“如果隱藏在教師的日常教育活動中的‘教育問題’或‘教育事件’不被提出來討論,將無法開啟行動研究的大門。”(劉良華)針對有些教師不善于審視教育教學現實,不能及時發現教學問題的現實,需要從三個方面加強教師問題意識的形成與培養:一是幫助教師提高對教學問題的認識,引導他們從具體的日常教育教學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小問題”,使他們認識到教學問題存在的客觀必然性和普遍性;二是組織教師開展教育教學系列理論學習活動,加強“教師策略性知識”學習,幫助他們養成自覺運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審視教育教學現實的習慣,善于從日常學習和工作中發現和提出問題;三是組織教師主動、積極地開展“教研活動”。在“教學反思”、“案例分析”、“課例研討”等實踐和體驗中強化教學的問題意識,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指導教師提高問題的價值,開展課題研究。
問題即課題,問題的價值得到認可與提升,問題就轉化成為一個個課題。實施課題帶動策略,指導教師提高問題的價值,廣泛開展問題教研,注重加強“問題”與“課題”的轉化工作,將一系列問題課題化,開展專題研究,幫助教師把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轉化成可操作的課題。
在實踐中,針對學校、專業、學生等方面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有效組織與指導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組織高效的各級科研課題立項申報工作,引導教師立足校情,立足學科教學,投身教育科研,追求卓越。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教師專業素養得到了培養,科研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3.建立問題資源庫,實現資源共享。
將教師所產生的各種教學問題及其解決的方法、經驗歸納整理,形成教學問題資源庫。建立個人、學科組、教研室、學校四級教學問題資源庫。采取會議交流、競賽交流、網絡交流和文本交流等主要形式,實現教學問題資源的共享。同時,建立安全、共享、高效的信息平臺,組建開放、動態、豐富的教育信息資源庫,便于教師學習,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渠道。
二、強化專業引領,尋求提高教師科研素質的突破口。
校本教研是一種在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2]在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科研素質提高的過程中,專業引領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它能有效糾正教師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盲目化、形式化和平庸化傾向,有效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專業引領。
1.加強專家的專業引領。
院外力量的專業引領能促進專家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一方面學院為專家提供了研究的案例,另一方面專家的引領提高了教師的素質,實現了雙贏。主要采用“形式多樣的交流”和“穩定持久的深度合作”專家專業引領方式。“引領方向”、“引領理論”和“引領實踐”的直接專業引領,促進了教師理論與實踐水平的提高;“請進來”、“走出去”的間接引領,啟迪了教師的思維,拓展了教學研究的領域,提高了教師教研的層次。無疑,專家的指導確保了一線教師在整個教研中的活力和能動狀態。
2.實行教研員的專業引領。
系(院)級教研員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在課程改革和教師研究工作中,成立由院長、教學督導員、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師組成的科研研究組,實現教研員的職能轉變,引領實踐。教研員淡化自上而下的管理職能,強化以課程、教學、教研為中心的研究、指導、服務職能,主動參與學校教研。在實踐中構建以現場觀察、微格分析、集體備課、研討交流、說課評價、參與分享等為基本內容和形式的“多向互動”研訓模式。教研員開辟“課堂”,定期主動上“下水”研究課、送課下教研室,教研員不再是單純的指導者,而是教學的示范者,更是平等的參與者。教研員更多地強調服務——為學院課改服務,為教師教學服務,更主動更直接地指導和參與學院教學研究工作,發揮理論研究和學術支撐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連接教育理論和教學實際的紐帶作用。在民主、和諧的教研氛圍中,教師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專業引領。
3.強化院內專業引領。
專業引領并不只意味著外界專業力量的支持,院內教師的集體智慧和骨干教師的輻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間的專業引領、專業切磋、協調合作、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經驗,對教師的成長尤其是教師科研素質的提高十分有益。
(1)院長帶頭引領。院長既是學校教研的第一責任人,又是專業引領網絡中的重要一員,他們在促進教師自主成長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一是為中青年骨干教師建立《科研型教師成長檔案》,引領教師自主規劃、自我管理;二是組織開展讀書研修活動,引領教師自主讀書、深厚底蘊;三是組織教師開展敘事研究,引領教師自主反思、提高思想水平。
(2)同行專家引領。學科帶頭人和教育教學骨干是同行中的專業引領人員。一方面,學院組織全院教師參與綜合性的培訓活動,由專業引領教師進行活動展示,現場診斷,進行平等互助式的面對面交流,讓教師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共同發展。另一方面,在自愿參與的基礎上,學院有針對性地選擇年輕教師作為被引領人,根據發展需要制訂引領計劃,確定被引領人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分析其教學中的不足,互助合作、共同研討,并解決一系列問題。同時,嘗試實行“首席教師制度”、“師徒結對制度”等。
此外,我院還充分發揮網絡、音像、圖書資料的間接引領作用,教師在學習和研究教育理論、教育經驗的過程中,獲得了更廣泛的專業支持。
通過強化與實踐各層面的專業引領,教師少走了許多彎路,教學理論素養、教學實踐能力和科研素質大大增強,一批素質高、業務精的教師脫穎而出。
三、優化研修環境,形成提高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新機制。
在工作中充分賦予教師自主性,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活教師的創造性,從而有效激發教師教科研活力。
1.改革評價機制,保證教師科研素質提高的主動權。
提高教師的科研素質,關鍵是激發教師研究的欲望及潛能,使教師主動研究。要通過管理的改革創新,促使教師由職業型向事業型轉變,由經驗型向專家型轉變,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進行以教師評價制度改革為核心的一系列改革,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及科研素質的提高。
(1)以發展為目標,完善教師評價制度,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遵循發展性教師評價理念,改革教師評價制度,積極推行人本化教師管理。學期和學年初,由教師自定個人專業發展目標;期末和學年末,由教師對照所定發展目標,進行自我評價等。這種評價機制的推行,凸顯教師主體地位,極大地調動教師的主動積極性,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大大提高。同時,建立“教師專業成長袋”,開展教師“自主生成式培訓”。立足教師實際,強化教師的主體意識、科研意識、創新意識,明確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學習者、研究者和創造者,保證每個教師努力有目標,檢驗按要求,有效激發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多方面、多角度衡量教師的工作績效。通過物質與精神獎勵相結合的激勵機制,使教師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潛能和價值,體會到工作有干頭,事業有奔頭,從而更加堅定職業理想,激發自我發展的欲望,調動教科研積極性。
(2)以教師為主體,變“指令”為“指導”,充分發揮教師主體作用。通過采用課題招標制、教研活動申報制等方式,促進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和科研素質提高。采取課題運作方式,將教改實驗工作分解為若干個方面,供學校教師自主選擇、自愿申報,參與研究。各教研室根據申報情況,分別組建課題攻關組。此舉一改過去由上而下,向教師下達“指令”的模式,賦予了教師極大的自主選擇空間,開闊了教師教學研究的視野,為教改實驗的扎實推進創造了條件。教師自主選擇空間的擴大,優化了研修環境,提高了教師教研質量。
2.完善研修機制,搭建教師科研素質提高的新平臺。
不斷完善機制、優化措施,構建培訓、教學、科研一體化教研運行機制,為教師科研素質提高鋪設了快車道。
(1)重組教研管理網絡,形成齊抓共管合力。加強教研機構建設,構建“以系(院)為基礎,以教研室、學科組為平臺”的三級教研網絡。構建“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的教師培訓與教研指導組,實行“教研訓一體化”,建立健全系(院)教研職能機構,配備專人和兼職教研員。同時,據專業性質和培養層次的不同建立研究組,為教師研訓提供支持系統。
(2)出臺教研管理制度,規范教研行為。初步建立與教師教育發展相適應的教研管理制度,如教研財務制度、教研交流制度、教研指導制定、教研工作點、教研室聯系制度、教師教育實驗實習基地、教研制度、教師研究方案、教改實驗、教師研究工作考評細則等,各項規章制度的出臺與實施,確保學校教師學習和培訓工作常抓不懈,規范教研行為。
(3)健全常規教研制度,保障教師研修空間。新的課程、新的需求呼喚新的制度的創新、常規的更新。為此,開展每兩周一次教研室專題教研活動,做到教研活動有計劃,實施過程有人抓,活動結果有評判。同時,逐步完善配套教研制度,制定理論學習制度、互動式交流制度、課題研究制度和教研成果獎勵等制度,為教師的學習、研究、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和有力的保障。
另外,支持和鼓勵教師外出參加各級學術交流、各種培訓和教研活動,并保證經費。同時,把教師的教研情況列入考核內容,使教師的研究成果能夠及時得到關注和分享。
參考文獻:
[1]王衛東.教師專業發展探新—若干理論的闡釋與辨析[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84.
[2]鄒尚智.校本教研指導[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