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巧妙設計討論題能引領學生迅速進入課堂,也是教師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之所在。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的討論題應帶有趣味性,具有層次性,含有啟發性,配有操作性,饒有規范性。趣味性激發求知意識和參與精神,層次性細化學習能力水平和問題難易梯度,啟發性實現自我發現與獨立探究能力,操作性指導技能的訓練和促進技能的形成,規范性解決模糊和錯誤的認知與一元認知和多元價值意識沖突矛盾的問題,其五重性質在討論學習環節中可對學生作理論和策略上的指導。
關鍵詞: 語文課堂教學 設計討論題 五個要點
巧妙設計討論題能引領學生迅速進入課堂,也是教師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之所在。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恰如其分的討論題,按部就班地實施好討論題這個具有步驟性的引領工具,對教師課堂教學素質提出了高水準的要求。因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討論題設計的是否合理適度,將直接關系到學生討論興趣的濃淡,關系到學生討論質量的高低,進而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我在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設計討論題應該注意以下五個要點。
一、討論題應帶有趣味性
興趣點溝通“期待視野”,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接觸新的文本學習時,已經具有的知識框架和理解結構。學生的學習絕非是以零度的白板狀態去接受新的知識領域,新的知識領域總會喚起學生以往的學習記憶,使學生在新的學習中進入到一種學習期待狀態中。①帶有趣味性的討論題是給學生學習期待加碼的動力工具,如同汽車的發動機一樣。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習興趣便會異常高漲,整個學習過程處于一種異常興奮的變化和重建狀態中。帶有趣味性的討論題能喚起學生學習新知識領域的期待視野,也能喚起學生已經熟悉的一些知識和經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巧妙抓住學生的學習期待和已知經驗,設計趣味性的討論題,學生必然會被吸引住,將會以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進行課堂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討論題設計得是否新穎有趣、別具特色,是討論能否順利展開的關鍵性因素。例如:將“愚公移山”、“馬價十倍”、“兩人爭雁”等寓言,“畫蛇添足”、“水滴不穿”、“田忌賽馬”等成語,“讓我一次愛個夠”、“跟著感覺走”、“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等歌詞,巧妙地設計到討論題之中,反其道而用之,聯系學生的學習期待和已知經驗,吸引并帶動學生討論學習。
二、討論題應具有層次性
課堂教學不應排斥追求外在的知識與能力,但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學生自身價值的需要。然而,不同的學生在面對相同的討論題時內在感受性是不同的,因而獲得的幸福度、滿意度、需求度也就不同。本地區學校正在全力踐行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模式,其外在形式是將全班不同學習知識能力水平的學生分成不等的小組,學習知識能力水平近似的學生分在同一組,利于將討論題的難度分成不等層次類別進行討論實施。討論題具有層次性,不同學習知識能力層次的學生討論解決難度大小不同的問題,使學習知識能力水平相對較弱的學生不至于在課堂教學中迷失自己,以至于丟失或缺乏自我身份感,②關注并尊重了全體學生的個性、價值與需求等方面。難度相對較小的問題有利于保護學習上存在一定困難的學生,有利于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難度相對較大的問題有助于激發學習能力高的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身到學習之中,給他們帶來學習上的挑戰性。另外,討論題的層次性還體現在問題本身的梯度上,讓學生在登上矮臺階的基礎上攀爬高臺階,符合學生討論學習的心理需求。
三、討論題應含有啟發性
啟發式教學在當代教學實踐中越來越被普及并廣泛應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的討論題應含有啟發性。所謂啟發式實際上是在教師巧妙適度地引導下,學生自我發現與獨立探究收獲知識果實的新型學習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現代教學觀要求教師立足于主體性的人本主義關懷,設計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發現疑點、尋找方法、探索未知、獲取智慧、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含有多維度空間不同層次結構的問題,供學生開展交流討論,引起學生心靈世界的碰撞與共鳴。在課堂教學中多設計這樣的討論題,有利于扭轉教學雙方教與學的關系,將學生從接受學習的教學中解放出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改善教與學的效果,實現教師與學生的雙向共贏。③教師設計討論題時,應站在學生的立場從學生的思維方式出發,抓住教學中的目標、重點、難點,關注學生討論時態度的主動性與心理的獨特性,提供有利的討論條件,創設良好的啟發氛圍,激發學生思考與討論的興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四、討論題應配有操作性
語文課是一種“非真理模式課程”,它以言語為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為目的。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設計的討論環節本質上是以學生的言語結構為參照物背景進行的可操作教學訓練。這種教學訓練摒棄了傳統的傳遞式教學,而重視討論交流的對話式教學,要求教師設計的討論題配有操作性。言語的表達不具有操作性,它更多地指向抽象和模糊不清,即使是認知世界中易于理解的常規性知識理論及體系,它不像數字、圖畫、長度、質量等可觀察可感受可測量。討論題應配有操作性,是在動態語言實踐的過程中對問題的分析探討形成技能性操作,使單純的言語表達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獲得理解和掌握。討論題的操作性意味著,學生在經過長時間大量的課堂交流討論互動訓練后對所學知識形成程序性動態認同,能夠靈活地解答不同環境下的同一問題并做相機改變。討論題應具有操作性,在某種程度上直接指導學生技能的訓練和促進技能的形成,⑤也使學生在學習情境中對學習任務的認識、對學習方法的選擇和對學習過程的調控有應對策略。
五、討論題應饒有規范性
在具體的討論環節情景中,主觀架空文本思考、分析、質疑、討論的傾向依舊存在,所以,教師在設計討論題時應饒有規范性。設計的討論題有了規范性,才能有效地防止主觀架空思考、分析、質疑、討論的現象出現,使學生的思考、分析、質疑、討論落實到具體的文本情景之中,機智地揣摩文本語境語句含義的精髓,深入地挖掘并進行貼近文本本真層質的分析質疑討論。規范性的討論題巧妙地解決了學生在討論題上存在的模糊和錯誤的認知與在對待討論題觀念上一元認知和多元價值意識沖突矛盾的問題。關于前者,教師在設計討論題時應準確地界定方向,這樣學生才能在共同認知的基礎上對討論擁有相同的起點和方向,不至于出現“天鵝、大蝦和梭魚拉車”的寓言式的不具有實質的假討論。關于后者,要求教師能夠正確啟發引領學生認識作者的創作動機、編者的選編意圖和文本的屬性,使學生不做出游離于文本之外的所謂的時代性的創新型的思考、分析、質疑、討論;要求教師設計的討論題科學、規范在程序性和策略性環節中可以被解決,使學生不做出掩蓋真實意圖的假討論、獨白式的假討論和自說自話互不碰撞的假討論。
綜上所述,討論題的五重性質在討論學習環節中對學生作出了理論和策略上的指導,增強了討論學習的方法性和科學性,內在地深化了學生討論學習的動機,提升了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生命質量。只有科學地認識并在教學實踐中正確設計討論題,才能夠更加穩健地開展課堂討論對話,構建和諧有序開放的語文課程,處理好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辯證關系,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并最終達成課堂教學中的雙贏。
注釋:
①金元浦著.接受反應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100.
②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03.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④李海林著.言語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477.
⑤倪文錦主編.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
[2]倪文錦.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3]鐘啟泉.對話與文本:教學規范的轉型[J].教育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