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精彩紛呈,其中重中之重就是主體性教育。主體性教育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體積極主動學習時表現出來的一種學習狀態。主體性教育倡導樹立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這需要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同時高度重視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 新課改 歷史教學 主體意識
本世紀初開始的新課程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這次新課程改革,最關鍵的是教育理念、教學思想的改革,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如何處理好師生關系。如果說“舊”課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識學習”為中心,進而要以教師的“教”為重心而展開課堂教學過程的話,那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成長”為中心,進而要以學生自主地、體驗地、快樂地學習為重心而展開課堂教學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學生活動的設計;教師的角色要從居高臨下的“教導”變為平起平坐的“幫助”;師生相處要從上下服從,變成師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動關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總的來說,就是要更加關注學生作為一個“人”的發展問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我通過幾年新課程教學實踐,對此有一些個人見解和體會,在這里和廣大同仁共同探討,著重探討怎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問題。
一、以情感為紐帶,營造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
情感是人在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的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能激勵人的行為,改變行為效率,它具有動機作用。積極的情感會促使人們追求、探索、接近目標。在歷史教學中,建立以情感為紐帶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它能使學生精神振奮,心情愉悅,表現欲得到發揮,好勝心得以實現。師生之間以情感為紐帶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應是一種平等互動的關系。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信賴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同時,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質疑問難、大膽發表見解。對于那些獨到、新穎的見解,要及時地表揚、鼓勵,多進行賞識教育。任何人都有實現自我價值和獲得成功的渴望,而價值和成功是通過他人的賞識、鼓勵實現的。因此,對于學生的每一點進步都要給予鼓勵和賞識,這會使學生產生成功的愉悅感,進而推動他們不斷進步。只有營造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注重情感教學,才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充分主動地獲取歷史知識,展現個性,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創建歷史情境教學,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丁肇中說:“興趣比天才重要。”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就等于初步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像、電視、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并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感知和探究歷史。教學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主動創新,最大限度地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了距離他們遙遠而難以記憶的歷史。
三、用探究、討論、辯論的方式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把教師定位成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學生只有做到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才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其主體性才得以體現。所謂探究,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學習內容的感知、理解,幫助學生實現由感性思維向理性思維的過渡。針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可組織廣泛的討論交流,盡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積極地就歷史問題進行質疑、討論,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和理論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例如在講解秦始皇生平故事的時候,可以采取辯論的形式來探討其功過是非,于是我進行分組討論、交流、爭辯。全班學生以極大的勢情投入到討論中去。通過辯論這種教學方式,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又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他們在探討和交流中增長了知識,在辯論中形成了觀點,從而培養了能力,加深了對秦始皇的理解,接受了教育。在教學中多運用討論辯論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情緒放松,思維活躍,從被動式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討論辯論的方式由于強調了學生積極參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因而更好地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提倡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目的。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就要把課堂讓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古人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要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地學習,就要把學生從枯燥、乏味的歷史課中解脫出來,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實踐活動。通過進行實踐活動,學生對歷史課產生了濃厚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學習。學生自己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學習,極大地開發了潛在才能,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得到了開發和提升,因而在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突出。在課堂上給學生的活動空間是有限的,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外時間開展歷史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觀、考察當地一些歷史文物、創辦歷史園地小報、撰寫歷史小論文等。如在講述“渡江戰役”時,可以帶領學生參觀渡江戰役紀念碑,這種形式的教學,既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構思設疑釋疑技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精神。
教師對疑難知識點精心設計,通過問題設置,引起學生的探求和思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如,在講述秦朝滅亡的原因時,可以設問:“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為什么會迅速滅亡呢?”教師可以這樣講述來引導學生:“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樣奇怪的現象呢?”以此使學生盡快產生興趣,進入情境,啟動思維,自主探究得出結論。
在設置問題時要注意以下事項:(1)設計的問題要有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你設置的問題比較感興趣,就會積極主動思考,有的甚至會大聲地迫不及待地說出他們想到的答案,當然問題要富有趣味,情趣盎然。(2)設計的問題要有想象力。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著是世界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可見培養想象力的重要性,如果在平時能有意識地多加培養,那么對開發學生的心智有極大的作用。(3)設計的問題要有啟發性。教師設計問題要能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簡單化,學生一看就明了的問題對他們這個年齡來說沒有挑戰性。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要求教師在鉆透教材的基礎上圍繞教材設計問題,為學生拓展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進行再思考、再認識。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教無定法”,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學習,充實自我,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創設歷史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注重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能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充分發揮情境教學的作用。這樣就一定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時代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