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是指能察覺他人情緒意向,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同他人交際的能力。社會交往有利于幼兒的認知、積極情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水平受家庭、托幼機構和幼兒自身個性等因素的影響。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宜從家庭和托幼機構等多方面入手。
關鍵詞: 幼兒教育 社會交往能力 培養方法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能察覺他人情緒意向,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同他人交際的能力,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主要表現為善于體察家長的喜怒心情、懂得察言觀色、能識別他人的情緒變化、善于與人合作。
處于成長過程中的幼兒在與家人、同伴、老師及社會上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了兩種不同性質的關系:垂直關系和水平關系。垂直關系是指那些比幼兒擁有更多知識、更大權力的成人與幼兒之間形成的一種關系,比如老師與幼兒的關系、家長與幼兒的關系,它的主要功能是為幼兒提供安全和保護,同時,也可以使幼兒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技能和經驗。水平關系是指幼兒和那些與他們有相同社會權利、能力的同伴之間建立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幼兒之間是平等的,幼兒在一起可以相互學習技能,交流情感、經驗,等等。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也就是在這兩種關系的不斷作用下逐漸形成的。
一、影響幼兒社會交往的因素
幼兒交往的過程具有差異性特點,有的幼兒是同伴接納型,有的卻是同伴排斥型;有的幼兒居于中心地位,有的則處于邊緣地帶。影響幼兒交往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家庭
家庭教養方式是影響幼兒社會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學習有助于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在幼兒社會交往行為的發展過程中,父母的直接教育和社會交往行為起重要的作用,父母如果做出了社會交往行為的榜樣,同時又為幼兒提供了表現這樣的交往的機會,就有利于幼兒進行交往。除此之外,父母也應該常帶幼兒去人多的場所玩,鼓勵幼兒與他人玩耍、交往。
(二)托幼機構
托兒所和幼兒園是幼兒最早加入的集體生活環境,對培養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從家庭進入集體環境,對教師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因此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師未能與幼兒建立起親密、融洽、協調的關系,就會導致幼兒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造成幼兒與同伴交往的不協調。如果教師不注意愛撫、關心、尊重和認可幼兒,甚至經常冷落或懲罰幼兒,就會使幼兒產生不安全感,容易產生心理壓力,進而形成孤僻、冷漠、不合群等特征。
(三)幼兒自身因素
1.自身性格
性格是個性中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性格開朗、不易沖動和發脾氣、善于交談、敢于表現自我的幼兒,被同伴所歡迎;而容易害羞、遇事退縮、好發脾氣、沉默寡言的幼兒則常會被同伴排斥和忽視。孤僻的幼兒常常是被動交往,而主動交往的總是那些性格開朗的幼兒,幼兒的性格直接影響交往能力。因此,幼兒園、家庭要為幼兒創造寬松的交往環境,培養幼兒、活潑開朗的性格。
2.社會認知能力
幼兒的社會認知能力與社會交往有密切的關系,良好的社會認知能極大地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在實踐中,那些更多或較好掌握社會行為規范和交往技能的幼兒,往往也是會與他人談話、會共同游戲的幼兒。同時,受歡迎幼兒比不受歡迎的幼兒對于交往中出現的問題能夠提出更好的解決辦法。
3.語言能力
語言是影響幼兒交往的因素之一。語言是人類交往交流的重要工具,由于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幼兒時期詞匯還不夠豐富,語法掌握還不夠全面、規范等,因此,幼兒在與成人的交往中,常常出現說不清、道不明的現象,導致交流受阻,同伴之間在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況下,就會產生這樣或那樣的沖突。因此,語言水平影響幼兒社會交往的發展。
二、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
(一)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1.重視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品質是幼兒進行交往的基礎,在交往中要學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別人幫助了你要說“謝謝”,給別人道歉要說“對不起”,與他人分手要說“再見”,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時要用“請”。要讓幼兒學會分享,例如:現在很多幼兒園,幼兒過生日,家長會帶上生日蛋糕一起到幼兒園,請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讓幼兒體會與人分享的快樂,學會與人分享。幼兒具有這些良好的品質,與人交往,會更容易被人們所接納。
2.注重家長的示范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對幼兒的影響很大,幼兒常常會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所以父母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幼兒做好榜樣。平時也要注意處理好與鄰居、同事、朋友的關系,主動關心幫助他人,多帶幼兒出去與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做好示范,使自己的交往行為成為幼兒的榜樣。同時,家長也要創造機會,多培育幼兒與人交往的主動性和成就感。
(二)實施科學的托幼機構教育
1.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
幼兒園是幼兒集體生活的場所,教師應充分利用好這個資源,為幼兒創設良好的交往環境。積極營造和諧溫馨的社會交往活動的環境,為幼兒創造交往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設立各種區角,比如“美工角、圖書角、圍棋角、植物角”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創造條件讓他們在一起共同分享各自的看法、經驗,多交流,使幼兒喜歡上與人交往,并學會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同時,注意引導幼兒觀察、學習、模仿的意識。幼兒的很多行為是通過模仿學習的,這種模仿的榜樣,可以是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人物,也可以是電視、童話故事中的人物。幼兒在這種豐富的環境下,才能一步步獲得進步。
2.鍛煉幼兒自我處理問題的技能
幼兒每時每刻都處于交往中,他們在交往中的表現千姿百態。在活動中發現,幼兒有因小事而爭吵的現象,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先讓幼兒爭吵再介入解決。幼兒間爭吵不是出于對別人的敵對情感所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而是對自己意見過于自信或主張不協調。越是好朋友,爭吵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在爭吵中幼兒能學會如何堅持自己的意見,持什么態度接受別人的意見。幼兒正是在這種不斷的磨合中才逐漸掌握了與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3.堅持游戲在幼兒園中的主導地位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在游戲中,角色游戲是最被幼兒所喜愛的,幼兒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體驗游戲角色的思想和情感。角色游戲還可以使幼兒體驗成人行為,掌握社會行為規范,習得社會交往技能。在幼兒園,幼兒常玩的“過家家”,以及各種其他不同游戲角色的扮演,使幼兒懂得分工合作、分享、同情等各種積極的行為、情感,逐漸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學習社會不同角色之間的交往。
4.注意發展幼兒語言表達的能力
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對幼兒間交往同樣產生巨大影響,這就要求教師綜合考慮教育目標,樹立整體教育的觀念,在一日生活各個環節中注意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要求幼兒能聽懂、會表達。規范幼兒的發音、語法,并會正確運用語言,如在遇到困難時能主動向老師、向同伴求助,在同伴間產生糾紛時能主動講出自己的想法,在給別人造成麻煩時會求得別人的諒解。
參考文獻:
[1]王振宇主編.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張明紅主編.學前兒童社會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喻小琴.幼兒同伴問題分析及交往能力培養對策[J].幼兒教育,2006.03.
[4]陳衛紅.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策略[J].教育評論,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