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在中學歷史《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了八次想象,對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原因、過程、結果,以及性質進行了分析。結合此案例,作者談談想象在歷史學習中的特別意義和要求。
關鍵詞: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想象 歷史學習 意義 要求
一、《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學習中的八次想象
(一)二月革命為什么像雪崩一樣展開了?
二月革命是十月革命的前奏曲,拉開了偉大的1917年革命的序幕。俄歷2月23日(即公歷3月8日)是國際婦女節,彼得格勒的工人按習慣走向市中心涅瓦大街罷工和游行。但是,游行很快變成了騷動,出現了打砸商店、搶劫食品等非法行為。2月27日之后局勢更發生了根本性轉折,士兵掉轉了槍口,參加了反對沙皇政權的斗爭,至3月2日,沙皇政權在4天之內就像雪崩一樣轟然坍塌了。一切如此偶然,如此迅速,如此出人意料,以至于至今仍有人稱其為“二月革命之謎”。
第一次想象:為什么正常的社會政治活動演變成社會騷動?難道是:(1)俄國敵對國家德國派特務在俄國社會挑撥離間制造混亂,進行顛覆活動,以達到取勝的目的?(2)布爾什維克黨進行了組織發動,號召推翻沙皇政權?(3)人們不為其他,僅僅為了面包,為了生存?
沙皇政權的保安局在2月初的報告中說:“如果居民還沒有發動饑餓暴動,那么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最近的將來不會組織這樣的暴動:憤怒在增長,而且看不到增長的盡頭。而這類饑餓群眾的自發暴動將是走向最可怕的無政府主義革命瘋狂和無情破壞道路的第一或最后階段,這是毫無疑問的。”[1]
沙皇政權的保安局在2月初的報告中說:“如果居民還沒有發動饑餓暴動,那么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最近的將來不會組織這樣的暴動:憤怒在增長,而且看不到增長的盡頭。而這類饑餓群眾的自發暴動將是走向最可怕的無政府主義革命瘋狂和無情破壞道路的第一或最后階段,這是毫無疑問的。”[1]
騷動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彼得格勒糧食供應不足,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使許多工廠關閉,大片土地荒蕪,大量財富被消耗,食物奇缺。起初,事件實質上就是“面包騷動”。可是,處于戰爭中,少吃一些,少穿一些,少用一些,應該是正常的,人民應該是能夠理解的,或者通過有關途徑向最高當局反映并逐步得到解決,并不至于要推翻處于危難中的國家政權啊。那么,面包背后一定有更嚴重的問題,讓我們慢慢地抬起頭來看遠方。
第二次想象:(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俄國人民有意義嗎?(2)人民還信任領導戰爭的沙皇政權嗎?(3)革命的歷史根源究竟在哪里?
半官方的英俄通訊社企圖把全部事情歸結為暫時缺少面包和大雪封路,這是荒謬的、在危險臨近時把頭藏在沙子里的鴕鳥政策。[2]
士兵的造反改變了局面……彼得格勒衛戍部隊基本上是由那些因負傷而送到后方現在傷愈的士兵和剛被征召入伍的農民,其構成使其容易受到革命力量的影響。但在二月革命中,主要不是出于政治原因,因為他們不愿離開“溫暖的營房”,被整編成戰斗序列派往前線。[3]
1917年革命的深遠歷史根源,在于俄國現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以及由這種特殊性造成的結構性矛盾。[4]
半官方的英俄通訊社企圖把全部事情歸結為暫時缺少面包和大雪封路,這是荒謬的、在危險臨近時把頭藏在沙子里的鴕鳥政策。[2]
士兵的造反改變了局面……彼得格勒衛戍部隊基本上是由那些因負傷而送到后方現在傷愈的士兵和剛被征召入伍的農民,其構成使其容易受到革命力量的影響。但在二月革命中,主要不是出于政治原因,因為他們不愿離開“溫暖的營房”,被整編成戰斗序列派往前線。[3]
1917年革命的深遠歷史根源,在于俄國現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以及由這種特殊性造成的結構性矛盾。[4]
戰爭是極端瘋狂的,一切為了戰爭,所有的社會職能只能集中于一個目的——制造殺人的武器。戰爭給人民帶來不僅僅是食物的匱乏,更有身心的傷害。為了面包的斗爭,實際上就是反對造成食物匱乏和無盡犧牲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于俄國經濟產生了毀滅性的打擊,給俄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犧牲和苦難,沙皇政府所宣傳的“拯救斯拉夫小兄弟”、“困難是暫時的”等高論和謊言無法解決任何實際問題,對廣大人民群眾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在軍隊參與對沙皇統治構成了致命性影響的背景下,俄國各種政治力量紛紛采取行動,開始以各自的方式對運動施加影響,實現政治抱負的時機好像已經來臨。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黨派成立了國家杜馬臨時委員會,向在前線的尼古拉二世發去電報,要求成立對杜馬負責的政府,并委托一個受公眾信任的人來組織新內閣。代表社會主義勢力的黨派成立了蘇維埃,呼吁“為了順利完成爭取民主的斗爭……將齊心協力為徹底排除舊政府、在普遍秘密直接和平等基礎上選舉并召集立憲會議而斗爭”。群眾運動的方向發生了變化,要求面包、反對戰爭的運動逐漸被引向對沙皇政權的不信任和對專制體制的革命。如果把眼光拉得更一些的話,這種轉變其實反映了俄國走向現代化道路中的深層次的矛盾。
彼得一世的改革“用野蠻制服野蠻”,通過專橫的手段全面推行“西化”政策,促進了俄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發生變遷,奠定了使俄羅斯成為現代化國家的基礎。但是整個改革中,沙皇卻未讓專制主義的政治制度受到一點兒改動。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通過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但是廣泛存在的農奴制殘余,特別是極不相稱的上層建筑,嚴重制約著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使其遠遠落后于西歐國家。
1905年革命后,沙皇雖做出了巨大的讓步,成立了帶有資產階級議會性質的杜馬,但是土地問題和沙皇專制政體問題仍然是俄國走向進一步發展的兩個瓶頸。
俄國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改革,但改革每每又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歷史發展如江河入海,必須找到一個出海口。歷史選擇了革命,戰爭促成了革命。歷史長期積蓄的能量終于使二月革命像雪崩一樣展開了。
(二)《四月提綱》是列寧說出的胡話?
1917年4月初,列寧從瑞士出發,途經幾國,輾轉數日,終于回到了彼得格勒,第二天他在社會主義分子的會議上作了關于戰爭與革命的報告,這個報告后來被稱為《四月提綱》,強調以工人代表蘇維埃取代臨時政府,以蘇維埃共和國取代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將革命從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孟什維克的代表A.波格丹諾夫當場向列寧大聲地叫喊:“這是精神病人熱昏的胡話!”甚至一部分布爾什維克分子也認為列寧的想法是對于普遍承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背叛。可以想象出當時喧鬧的會場對列寧的諷刺和嘲笑,列寧說出的真是“胡話”嗎?下面讓我們結合想象來思考列寧“胡話”的邏輯發展思路。
第三次想象:(1)列寧經過長途顛簸,生病了,熱昏了頭?(2)列寧像社會上暗傳的那樣,被德國收買了,故意在俄國內部制造混亂?(3)列寧因長期在國外,脫離了俄國生活,以至于做出了違背事實的判斷?
自17歲開始的30年的革命生涯中,列寧有3次被捕入獄,兩次遭到流放,兩次流亡國外。[5]
列寧質問:“沙皇制度由于有13萬貴族,這些在自己的地區、各自行使警察權的封建領主,便維持幾個世紀,為什么我們不能依靠有13萬忠誠的活動分子的黨,堅持幾十年呢?”[6]
自17歲開始的30年的革命生涯中,列寧有3次被捕入獄,兩次遭到流放,兩次流亡國外。[5]
列寧質問:“沙皇制度由于有13萬貴族,這些在自己的地區、各自行使警察權的封建領主,便維持幾個世紀,為什么我們不能依靠有13萬忠誠的活動分子的黨,堅持幾十年呢?”[6]
歷史已經證明,列寧是一個意志堅強的革命家和忠誠的愛國主義者,生活的艱難,旅途的勞頓和金錢的誘惑都無法改變他對革命的追求,前兩種想象都沒有任何依據。流亡在國外,但是絕沒有“脫離俄國的生活”。俄歷3月2日列寧給朋友克拉蘭·阿爾曼德的信中還提到了前一天“12名杜馬代表掌握了政權”[7]一事,雖然身在國外,但列寧天天閱讀各種有關俄國形勢的報紙和雜志,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俄國國內火熱的革命斗爭,一刻也未停止過對俄羅斯民族發展道路的探尋。
第四次想象:布爾什維克黨分子曾普遍認為經濟落后的俄國尚不具備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黨長期的任務只能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條件。身在瑞士的列寧在確認了二月革命勝利的事實后,他的思想發生了急劇地轉變,用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話說:“伊里奇的夢醒了。”“夢醒了”是什么意思呢?(1)資產階級掌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高潮已經過去了,布爾什維克黨只能作為在野的反對黨而存在了。(2)無產階級將獲得更為有利的革命時機,社會主義革命的時代即將來臨了。
在當年普列漢諾夫共產主義小組中有一個女成員名叫維拉o扎素里奇的人曾經寫信給馬克思,問與大工業、工人階級緊密聯系的社會主義革命理論是否可以在俄羅斯實現,馬克思的回答說不可能。[8]
3月3日(俄歷)列寧給流亡在挪威的另一個革命家柯侖泰寫信說:“這個‘第一次革命的第一個階段’,既不會是最后一個階段,又不會僅僅是俄國的革命。……且看(資產階級)人民自由黨怎樣給人民以自由、面包、和平……等著瞧吧!”[9]
列寧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想象家。是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一般理論,俄國確實尚不具備革命的條件。但是列寧看到在當時的形勢之下,一切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臨時政府都無法解決戰爭造成的嚴重的社會問題,要和平、要面包、要土地,人民的基本生存訴求和自發性的斗爭浪潮必將推動革命形勢迅猛向前發展,無產階級絕不會僅僅作為反對黨而存在。革命形勢裹挾著俄國,大浪淘沙,這樣無產階級就會脫穎而出,奪取政權。“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階段在發展的形式上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10]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創造了改變“通常的歷史順序”的機會,列寧從傳統思維中解放了出來,“夢醒了”。
1917年俄歷6月3日全俄工兵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孟什維克代表策烈里以輕蔑的口吻說:“在俄國沒有一個政黨會說:把政權交給我們手里,走開吧,讓我們來代替你們的位置,這樣的黨在俄國是沒有的!”列寧斬釘截鐵地說:“有,有這樣的一個黨,我們隨時都準備奪取全部政權。”時間在這里凝固了一下,隨后是哄堂大笑。[11]
第五次想象:(1)大家笑得有道理:布爾什維克的力量太小了,列寧奪權的話純粹是狂言妄語。(2)笑得沒有道理:列寧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他早已看準了革命的時機。
列寧剛回國時,布爾什維克黨黨員僅僅1萬人左右,是一個小黨,黨在群眾中的影響遠沒有其他政黨大,黨的綱領并不能為廣大人民所接受。但是到7月,布爾什維克黨就已經擁有24萬黨員,軍隊中擁有近萬名黨員,逐漸掌握了彼得格勒蘇維埃的主導權。[12]
1917年俄歷10月24日至25日彼得格勒武裝迅速取得勝利,臨時政府被推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府,布爾什維克黨由此掌管了俄國的政權,歷史已經證明列寧說的不是狂話。
人民群眾并不一定理解社會主義的理論,但是無法支持仍然堅持帝國主義戰爭的臨時政府,他們必然贊同“停止戰爭,分配土地”的主張,認同“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布爾什維克黨抓住了有利時機,迅速發展自身的力量。到起義之前,他們贏得了兩個關鍵性的多數:取得蘇維埃60%的代表席位,托洛茨基當選為主席,蘇維埃已經“布爾什維克化”;在軍隊中,布爾什維克贏得了絕大多數的支持,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每5名士兵中,有4名擁護布爾什維克。俄歷10月23日,正被臨時政府通緝的列寧冒險出席了布爾什維克中央委員會會議,他耐心地分析了形勢,嚴厲地警告委員們:拖延就等于犯罪,等待就是自取滅亡。會議終于以10票對2票通過了關于武裝起義的提議。10月24日晚,列寧來到了斯莫爾尼宮,武裝推翻臨時政府的行動在列寧的直接督促下開始了。歷史已經證明列寧說的不是胡話,所謂“胡話”實際上是列寧對形勢的準確判斷和敢于實踐的勇氣。
(三)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嗎?
第六次想象:《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和《十月革命中,工人赤衛隊和武裝士兵攻打冬宮》是兩幅關于十月革命的經典圖片。由此想象十月革命中的暴力沖突情況:炮聲隆隆,沖鋒陷陣,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10月25日晚,美國新聞記者約翰·里德當時親隨革命隊伍一起沖進冬宮,他在報道說:“(進攻冬宮的隊伍)像一條黑色的河流一般,在整個的一條街上奔流著,我們不唱歌曲,不喊口號,從紅色的拱門底下穿過去。……我們裹在波濤般洶涌的人群里,從右邊的入口跑到冬宮里……”[13]
武裝起義進展順利,幾乎沒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整個起義過程中,一共死6人,傷50人。[14]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發出的那一聲炮響,其實只是一聲響,并沒有射出炮彈,主要是威脅和警告臨時政府的官員;而那一幅“攻占冬宮圖”是電影《十月》中根據斯大林的政治需要虛構的一個鏡頭而已。沒有大規模的戰斗,沒有激烈的巷戰,沒有一切都變成廢墟瓦礫的破壞,按現場目擊者里德的話說是“洶涌的人群跑到冬宮里”。十月革命其實是一場毫無懸念的勝利。與其稱十月革命為暴力革命,不如說是一場群眾運動加軍事政變。當然,這也正說明了十月革命發生的必然性,形勢就如同熟透了的掛在樹上的果子,伸手即得。
10月25日晚上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在斯莫爾尼宮開幕,工人、士兵和農民的代表輪番上臺表達自己的愿望。那時的會場,好似一座燃燒的火山,巖漿洶涌地噴發。
第七次想象:在人民群眾情感洶涌噴發的火山上,能建立怎樣的政權呢?(1)各民主主義的政黨,特別是其他類型的社會主義政黨都能得到接納嗎?(2)只能建立起清一色的布爾什維克的無產階級專政?
“一個瘦臉蛋、兩眼發光的年輕兵士跑上了講臺。……‘再也不要任何一個決議!不要空話!需要行動!我們應當把政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會場里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這聲音是士兵們的聲音——這是千百萬穿著軍大衣的工人們和被同樣的熱誠、思想、感情所籠罩著的農民的聲音。[15]
托洛茨基冷淡而輕蔑地說:“讓這些所謂社會妥協派,讓這些嚇得膽戰心驚的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和崩得分子走開吧!他們都是些廢物,就要被掃到歷史的垃圾箱去!”[16]
革命后,高爾基對布爾什維克武裝奪權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說:“這是一場沒有精神上的社會主義者、沒有社會主義心理參與的俄國式的暴動,是小市民動物性的大釋放,下一步它將轉向黑暗的君主制,那一天為時不遠了。”[17]
群眾的革命情緒不斷高漲,布爾什維克黨的理智也在一點一點地丟失。在那樣的氛圍之中,已經完全沒有了平心靜氣共同商議建立共和政權和民主制度的可能,與會的51名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和崩得的代表在暴風雨般的喧囂中退出了大會,最后成立了清一色的布爾什維克的政府,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的主席。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制度之后,俄國的主要政治力量曾達成協議,由立憲會議來決定國家治理形式并解決和平、土地、民族等重要問題。后來列寧也曾多次提到要召開立憲會議。然而,革命勝利后不久,當立憲會議選舉結果公開時,布爾什維克黨卻作出了暴力驅散立憲會議的決定。“無產階級專政”是《四月提綱》中布爾什維克黨的既定奮斗目標,現在革命成功了,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當然再也不能讓那些所謂的民主派們指手畫腳了。大文豪高爾基語言雖然過火了些,但是他還是準確預見了暴力斗爭的手段和群眾持續高漲的暴力情緒對未來俄國的政治制度產生的惡劣影響。
列寧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家,其偉大之處就在于就是善于利用形勢,善于捕捉時機。但是形勢與人是互動的,當革命形勢的大潮洶涌而來時,任何人都將被席卷而去,列寧也不例外,他也會受到環境、形勢和群眾的情緒的影響。十月革命政權交接中的暴力沖突是有限的,而革命成功后形勢對人心的暴力卻是無限的。十月革命的暴力不在于武裝沖突的程度,而在于對革命后俄國(蘇聯)政治制度建構的影響。
(四)十月革命,喜劇還是悲劇?
1917年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工農蘇維埃政權;1922年,在列寧的倡導下,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今天的俄羅斯國家國徽還是雙頭鷹,國旗還是三色旗,轉了一個圈,歷史似乎又回到了從前的那個俄羅斯。
第八次想象:人們在研究歷史時盡管都憑借真實的材料,但是由于敘事主題存在著多樣性和差異性,對歷史事件的整體認知仍然會有很大的不同,如法國大革命就有悲劇、喜劇、正劇,甚至鬧劇的分別。今天我們暫時丟下政治信仰,而從客觀研究的心態和一般的時態來理解十月革命,它究竟是喜劇還是悲劇呢?
俄羅斯高爾基文學院院長謝·葉辛說:“列寧給了人類一種鮮明的典范,即人類還可以有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但是不管怎么說,俄羅斯走過的路還是使俄羅斯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這就是列寧的功績。[18]
看起來人們好像只需要一個信號就可起義,以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從而將世界戰爭毫無意義的苦難轉化為更加積極的事物……布爾什維克的革命,開始向世界傳遞著這一信號。它于是變成了20世紀歷史上的核心事件。[19]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歐洲全面轉向沒落,資本主義文明受到廣泛質疑。愛爾蘭詩人葉芝面對混戰中的歐洲,充滿了迷茫和憤慨,在《基督重臨》一詩他說:“世界上到處彌漫著一片混亂,血色迷糊的潮流奔騰洶涌。”這樣看來,俄國的十月革命開創了人類通向更高文明的一種模式,開辟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新時代。俄國十月革命中,列寧將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國內戰爭,將壞事變成了好事,是人類擺脫戰爭實現和平的一種有效手段。俄國(蘇聯)社會主義政權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不僅堅持了下來,而且快速地發展起來,僅用二三十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創造了驚人的生產力,使俄羅斯成為能夠與美國相匹敵的超級大國。從這個主題來看,十月革命顯然是喜劇的,因為其道路在后來俄羅斯的發展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列寧在俄國和世界也贏得了無上的榮光。
早在蘇維埃政權建立初期,列寧非常重視民主與民主政權建設的問題。他告誡全黨:蘇維埃的國家機構是“從沙皇制度那里接收過來的,不過稍微涂了一點蘇維埃色彩罷了”。[20]
誰都沒有想到,到了斯大林身上,個人迷信、個人專斷會發展到怎樣嚴重的程度。……
1990年1月30日,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公布,從1928年到1953年斯大林大權獨攬的25年間,共有3,778,243人死于非命;1991年6月14日,蘇聯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宣布,這一時期內有420萬人被鎮壓。[21]
伯恩斯坦認為,布爾什維克扼殺民主,推行專政,實質上是赤裸裸的東方暴君專制。它來源于俄國沙皇的絕對專制政體的長期統治。[22]
列寧是一個頭腦清醒的政治家,革命成功后不久他就意識到了問題。但是由于其最初的理論設計,更由于人民群眾高漲的革命激情和緊迫的斗爭形勢,關閉了本可以容納各種社會主義勢力的立憲會議,錯失了建立社會主義民主的良機。他在晚年雖曾試圖設計出一個議政合一、多黨聯合的蘇維埃,但未及實踐就去世了。無產階級專政的蘇維埃體制后來演變成了高度集權的斯大林專制統治。有人認為這不是列寧的錯,而是斯大林個人的問題,是斯大林背叛了列寧的路線。其實斯大林自己曾反復地重申他繼承的是列寧的路線,他是列寧事業最忠誠的繼承者。當代著名學者聞一認為兩種說法都有道理。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思想,只不過他按照自己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需要加以改動和發展,取己之所需,舍己之不欲。[23]
從這個主題看十月革命似乎是悲劇,列寧因生前未能探索出一條社會主義民主的體制,結果也成了悲劇人物。當然,誠如伯恩斯坦所嚴厲批評的,布爾什維克扼殺民主,推行暴君專制,從根本上說起來還是俄羅斯民族的悲劇。
歷史的參與者和歷史的觀察者對歷史的感受和認識是不一樣的。參與者處于現在進行時態,要解決當下的具體問題;觀察者處于現在一般時態,要考察大歷史的因果問題。列寧面對急遽發展的革命形勢,就是要努力抓那稍縱即逝的機遇,在俄國建設社會主義;今天要分析的是,為什么會采取那樣的手段,對未來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完整地學習歷史,我們會發現俄國有著獨特的社會土壤,十月革命就是這片土壤中長出的桃樹,無產階級專政就是這棵桃樹上結出的桃子。所以說十月革命不是喜劇也不是悲劇,而是一出歷史正劇。
二、學習后的思考
早晨推門一看,潮濕的地面上有散落的花瓣,就知道夜里下過雨了。我們可以想象出下雨前天空翻滾的烏云,可以想象出風雨無情吹打花朵時的情形,可以想象出春雨過后更多的蓓蕾孕育和綻放。對于過去的這場風雨,因為我們的心情,還會產生喜劇或悲劇的理解。想象本屬于人腦的基本機能,想象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在我們的歷史學習和教學中也是一樣的道理。下面我結合對本課的學習實踐,談談想象在歷史學習中的特別意義和要求。
(一)歷史學習需要想象。
歷史是已經過去的事情,哪怕有詳細文字記載的事情,在學習時也會將其轉化某種意象,加以想象和描繪。將歷史學習止于了解,那么人腦只能是個材料庫。如果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去感受歷史人物的想法,體會他們的風范”,[24]再通過想象勾連、推理事件間的因果關系,歷史學習就上升到了深層次的理解和思維的水平。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規定初中學生要“形成豐富的歷史想象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定“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這種表述容易使人產生錯覺。一定要注意,想象與思維沒有層次高低之分,想象和思維是須臾不能分離的。
(二)中學歷史學習需要大膽地想象。
歷史在傳承的過程中留下了太多的謎,一是因為時間的久遠和史料的匱乏;二是因為歷史見證人和撰述者的主觀偏見;三是因為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十月革命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90多年來人們給予了太多的關注、研究和評說,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對其認識仍然蓋著一層迷霧。例如,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確發展嗎?斯大林是十月武裝革命的直接領導者嗎?伯恩斯坦對列寧的批評和修正主義理論是反動的嗎?對歷史的學習,真的需要我們放下一切既定的結論和思想包袱,開展合乎常理的思維和想象。
(三)中學歷史學習需要有策略地想象。
《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年第九期登載的兩篇文章很值得一讀,馮一下先生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列述了八種想象的路徑和方法,朱繼軍老師強調了“同情之了解”的想象原則。我在教學實踐中感覺到下列三條策略也是很重要的。
1.歷史總是依據時序發展的,從過去、現在(進行)、將來和一般四種時態進行考慮,歷史學習中的想象可分為四種情形:對事件發生原因的遐想,對事件演進邏輯的構想,對事件歷史影響的推想和對事件整體色彩的感想。前文就是以俄國十月革命為基點,從時間的四個緯度進行的學習想象。
2.要實現歷史想象,必須擁有豐富表象,抓住典型的形象。經過初中的課堂學習和觀看影視,學生頭腦中已經積聚了很多歷史形象,如秦始皇的武斷,列寧的果敢,地動儀的靈思,相對論的玄奧,這些都是進行歷史想象的抓手或線索。高中歷史學習仍然需要廣泛地閱讀以積聚歷史表象,然后在其中選擇典型的形象,進行想象串聯和邏輯推理。上文引起想象的典型形象被加上了著重號。
3.歷史發展途徑可以想象出多種可能,但是事實只有一種,想象不是學習的全部。學習想象之后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認真研推史料,核實和考證,分析和推理,必須堅持“大膽地推想,小心地求證”,“有一分證據說一份話”的原則。上文將引證材料以楷體標注并加了方框。
想象和思維是統一關系,沒有想象的思維和沒有思維的想象都是不存在的。想象借助于形象展開,思維依據邏輯推進,想象既是思維的起點,也充滿了思維的過程,裝上想象的翅膀,思維一定會飛得更高更遠。
參考文獻:
[1][3][4][7][9][14]沈志華.一個大國的崛起與崩潰(上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27,30,12,49,49,74.
[2]施用勤譯.托洛茨基親述十月革命.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60.
[5][6][8][11][18]中央電視臺.大國崛起·俄羅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125,221,126,129,138.
[10]列寧.論我國革命.列寧選集(第四冊).人民出版社,1960:690.
[12]李樹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教學設計與實施.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0,(10).
[13][15][16]約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東方出版社,2005:104-105,98,99.
[17]金雁.破解“高爾基之謎”.(上).歷史教學問題,2011,(1).
[19]霍布斯鮑姆.極端的年代.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41.
[20]張建華.紅色風暴之謎.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245.
[21]王康.十月革命90年救贖、悲劇與啟示.南方周末,2007-11-7.
[22]鄭易平.大家精要·伯恩斯坦.云南教育出版社,2011:132.
[23]聞一.十月革命——陣痛與震蕩.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
[24]張元.課堂教學的歷史圖像問題.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7).
本文為江蘇省教學研究課題“高中生歷史課堂學習方法有效性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