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聞播音教學中常見的問題,并提出了解決辦法,以使新聞播音在真實準確的同時具有美感和生命力。
關鍵詞: 新聞播音教學 問題 解決方法
一、引言
新聞播音員是新聞節目的標志和符號,擔負著傳播信息、引導輿論、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溝通政府和群眾的重任。新聞播音員有聲語言表達能力的好壞,直接關系傳播效果的優劣。
“‘用事實說話,以新感人’簡略的概括了新聞播音的特點,換個角度說,新聞播音的基本要求就是:(一)敘事要清楚;(二)新鮮感要強”。[1]
在實現這兩項基本要求的過程中,我們就會體會到新聞播報語言的有聲表達特色——樸實無華、準確清晰、簡潔明快、平穩順暢。因此,在課堂中的所有技能訓練都應圍繞這些特色的落實和基本要求的實現而進行,而與以上有聲特色相違的有聲語言也就是在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二、身心放松是新聞播音自如表達的基礎
良好的新聞播報狀態,是每一位新聞播音員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它決定了播音員面對話筒時能夠輕松自如地表達。
控制過緊在初學者的教學中是常見問題之一,這往往是初學者的緊張心理導致的。緊張導致的控制過緊主要體現在:呼吸控制過緊、口腔控制過緊和喉部控制過緊。
解決控制過緊的問題,要做到心理和生理的雙重放松,并且使心理、生理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形成良性循環。從心理上,既要克服畏難情緒,又要避免急于求成,這兩種心理都會造成緊張的播報狀態。而要避免內心的緊張就要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多聽、多看、多思考,使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新聞體裁;在開始播報之前做好充分的案頭工作,使自己在播報時做到心中有數。
生理上,首先要加深呼吸,使肌肉放松、心跳放慢、呼吸均勻,但要注意,“放松”不能“過松”,“松弛”不等于“松懈”。還要特別說明一點的是,緊張與放松都是整體狀態,一旦控制過緊,就會導致呼吸、口腔、喉部同時緊張;而放松下來,三者也是同步的。
三、表達的體驗技巧是新聞播音真實新鮮的關鍵
所謂表達的體驗技巧就是播音員的思想感情運動狀態,“是指播音員對語言內容進行具體感受的深化,是指播音員由語言內容引發的思想感情從積聚到迸發的狀態,是指播音員的思想感情隨著語言內容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狀態”。[2]不同的文學體裁需要我們有不同的思想感情運動狀態,新聞播音中要體現出的真實、新鮮的特點,就需要我們運用表達的體驗技巧來達到。下面就是在新聞播音教學表達的體驗技巧運用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一)態度不鮮明
新聞是準確的、客觀的,但這并不等同于新聞就是沒有任何態度的盲目客觀。“現實事物對人總是具有一定的這樣或那樣的意義。因此,人對這些事物就報有一定的這樣或那樣的態度”。[3]所以,新聞播報不僅需要有態度,而且鮮明的態度正是新聞播報有聲語言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初學者往往不敢鮮明地表達自己的態度,擔心鮮明的態度會使自己的播報缺少“新聞味”。其實這恰恰是對新聞這種體裁的理解不深刻而導致的。“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那么,新聞播報中“真實的態度”也正是新聞“真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二)缺乏新鮮感
“以新感人”是構成新聞播音特點的重要因素。“從播音創作的角度講,新鮮感可以這樣概括:把剛剛在事件發生現場的所見所聞迅速地報告給聽眾的迫切感”。[4]其實,通過上面的話我們可以看出,新聞播音的新鮮感需要充分調動內在感受,使用表達的體驗技巧,包括情景再現和對象感。
初學者的問題常常是不能準確地抓到新聞稿件中的“新鮮”之處,但為了保證新聞播報的積極狀態而故作“新鮮狀”。這就需要我們做足備稿的工作,聯系背景和相關報道分析出稿件“新”在何處,深度挖掘新聞稿件中的新聞價值。其實,分析的過程既是準確把握“新鮮”之處的過程,更是激發新聞播音員產生新鮮感的過程。這不但能使新聞播報因“新鮮”而感染受眾,而且能使播音員在長期工作中始終充滿激情。
(三)身份定位不準確
身份定位不準確現象的出現往往是新聞播音員對自己的職責任務不明確造成的。而初學者中所出現的這種問題表現為兩種極端,一種是自信不足,表現為戰戰兢兢,不敢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態度大膽地表達出來,總是擔心自己不能夠勝任;而另一種是不明晰新聞的分量,表達過于隨意,而失掉了新聞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解決這樣的問題僅僅依靠對稿件的挖掘和理解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具有成熟、自信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專業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專業教師不但要使學生在初識新聞時對新聞有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難易程度的練習稿件,讓學生在針對性的訓練中找到自信,端正態度,成長為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新聞播音員。
四、表達的體現技巧是新聞播音清晰精準的保證
表達的體現技巧是指思想感情的表達方法,包括:停連、重音、語氣、節奏。雖然表達的體現技巧的操作性較強,但如果不從新聞稿件內容出發,就會給人不知所云、刻板生硬的感覺。所以,深刻理解稿件,正確使用表達的體現技巧,才能保證新聞播音既清晰準確又清新自然。下面就是在新聞播音教學表達的體現技巧運用中經常出現的問題。
(一)停連混亂
優秀的新聞播音員在播讀稿件時,停連的位置和時間可以呈現出豐富的思想感情的運動狀態。初學者在新聞稿件有聲語言表達中的停連往往局限于稿件的標點符號,如果全部按文稿標點機械地使用停頓,就會顯得支離破碎。新聞播音有聲語言的停連有時是呼吸的生理需要,有時是表情達意的需要。生理上的需要是句子過長,內容較多,不可能一口氣讀下來,需要換氣而停頓。表情達意的需要則應根據內容決定,每段話都有不同的層次和語意,應在充分理解稿件內涵的基礎上,劃分句群與層次,通過停頓時間長短的處理反映出語句間的內在關系。
(二)重音過多
初學者對于新聞播報語言表達理解的一個誤區是認為新聞的所有信息都非常重要,任何一個信息都舍不得放開,但不“舍”就不能“得”,最后導致新聞播報重音過多,也就完全埋沒了主要重音,使新聞稿件的表達不準確、不清晰。
重音的表達應遵循高低強弱的原則。在強調重音時“欲高先低,欲強先弱”,次重音和非重音相對放低音調或減弱語氣,形成高低強弱的對比來強調主要重音,重音還可以通過語速的快慢、停連來表達。將次重音和非重音快速帶過,主要重音則用慢或延長音節將其突出,并且可以在重音的前后運用停頓和連接來表達稿件。
(三)固定語調
音高、音強、音長、節奏都是語調的要素,利用這些要素產生聲音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變化,能夠使語言富有節奏感和韻律美,更具感染力。播音員的播講態度和感情色彩,以及語句間并列、遞進、轉折、因果、總括等邏輯聯系都是通過語調來體現。新聞播音的語調并非四平八穩,毫無變化,但初學者往往為避免出差錯,而采用停頓多,連接少,重音多,語速均勻的語勢,每句話都一個語調,顯得單一乏味,毫無吸引力。
要克服固定腔調,第一,透徹地理解稿件內容是關鍵。播音時避免語言與思維脫節,播講目的時刻明確清晰。第二,要加強用氣發聲、吐字共鳴的語言基本功訓練,豐富語言表現力,多方面錘煉語言表達技巧和精妙的語感,提高語言感受力和駕馭力,使語言聲音形式和內容達到完美統一。
(四)語流中調值不到位
新聞播音中的調值不到位,并非體現為單字和雙音節詞的調值不到位,而是新聞稿件的整體表達時,不能把握好調值的相對音高。在新聞播報中“為凸顯語句的重音,明確語句目的,常常不能把所有音節都處理在同一個5度之內。要處理好新聞播音的調值音高變化,只有把握一定規格,打好基礎,才能配合音強、音長、音色等的變化及其他表達技巧,突出語句重音,準確表達語句目的”。[5]
要把握好調值的相對音高,需要能夠自如地在幾個5度之間相互轉換。這樣既能夠保證調值的準確,又能夠準確表達語意。
(五)盲目追求語速
大多數初學者對新聞語速的概念就是“快”,所以為了讓自己的語速接近概念中的語速,就拼命加快語速而不講究任何方式方法。結果導致語言表達時吐字含混、語速過快,語音相近的字分辨不清,而產生疑問或歧義。
為了加大單位信息量,適當提高語速是當今每一位新聞播音員必須掌握的基本功之一,但這種提速不是盲目地縮短音節長度,我們應該在一定的限度下講究提速的技巧。提速不應以犧牲字音和語意為代價,而應該在表達的停頓處做文章。首先,要多連少停,盡可能用語氣的轉換來鮮明語意、區分層次;其次,可以在非重音,也就是語流的波谷處大膽帶過,而在重音的位置加重強調,這兩種方法都可以幫助我們節省大量時間。
五、結語
身心的放松和表達的體驗技巧、表達的體現技巧的正確運用并非是割裂開來的,而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三者達到和諧統一,才能使新聞播音在真實準確的同時具有美感和生命力。新聞播音員應把提高的起點放在有聲語言的表達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上,以規范標準的普通話、過硬的語言表達功力播報經得起推敲的、大眾欣賞的、有品質有魅力的新聞。
參考文獻:
[1]陳雅麗.實用播音教程——廣播播音與主持[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
[2]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3]畢征.播音文體業務理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89.
[4]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
[5]吳弘毅.實用播音教程——普通話語音和播音發聲[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