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二十一世紀的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有機構成。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心理素質、生理素質、文化素質、思想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和提高。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有著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分析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挖掘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 音樂教育 素質教育 德育功能
一、何為音樂教育
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通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音樂能潛移默化地通過作用于人的精神和心靈,影響人們的善惡觀念、道德良心、道德情感、倫理信念,使人們的情感品質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向發展,促進正確人生觀的形成,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行為。音樂教育是初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孩子們藝術素養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地一般從幼兒園起音樂教育就開始了。古代中國將音樂視為士大夫應具備的六藝才能之一。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中的有機構成,與其他教育相比有著特殊的功能:(一)音樂教育是誘發的,非強制性的。這種教育是自由、愉快的,易于啟迪人的心靈、使人格的升華。(二)音樂教育寓于音樂形象中,開發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三)音樂教育能“寓教于樂”,使人在愉快情緒中得到精神享受,受到感染,以實現教育目的。(四)音樂具有音響性。它以音樂語言的不明確性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和形象,能使人們在欣賞過程中培養創造力和想象力。(五)音樂具有時間性,它轉瞬即逝,但優美的旋律卻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使人提高記憶力。(六)音樂具有表演性,把內心的情感用歌聲表達出來。
音樂教育所特有的主動性、參與性和創造性是其他課程不可比擬的。素質教育中如果沒有音樂教育,就成為片面教育,因此,音樂教育是中小學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對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多方面的審美活動(心靈美、自然美、藝術美的認識),能培養崇高的品質和感情,養成良好的道德觀念。緊張繁重的體力或腦力勞動之余,唱歌或欣賞音樂,能調節人體大腦功能及神經系統,從而陶冶性情,提高思維能力和工作效率。
二、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音樂是人的精神創造物,也是人的精神塑造物。這種特殊的精神塑造物在實現其審美價值、思想價值、認知價值等過程中,必然與道德價值緊密相連。這在我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中有不同角度的論述。孔子說音樂應“盡善矣,又盡美也”,“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荀子認為音樂可以“廣教化,美風俗”,“感動人之善”。代表中國古代音樂美學思想之精粹的《樂記》對音樂與道德的問題有更為具體的論述:“德音之為樂”,“樂者,德之華也”,“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音樂“可以善人心”,“通倫理者也”。在這些音樂美學思想中,雖然所強調的道德內容與現在所提倡的道德內容有本質的區別,但是它注重音樂對人的道德影響,把音樂的審美體驗、審美過程及審美創作同道德的凈化與完善結合起來,使音樂成為道德的美的感化者,毫無疑問是客觀、正確的。音樂教育把那些高度發展的社會理性轉化為生動、直觀的感性形式。其蘊含的政治思想內容、倫理道德內涵可以使學生在提高音樂審美感受、表現力的同時,心靈得以凈化,道德情操得以升華,人格得以完善,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在古希臘,也有類似的音樂美學思想。由于地域、人文環境和民族背景的不同,他們在表達方式上和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的表達有所不同,但在強調音樂對道德的作用上其表現是一致的。首先是畢達哥拉斯確定了音樂首要的凈化作用:“用音樂,用某些旋律和節奏可以教育人;用音樂,用某些旋律節奏治療人的脾氣和情欲,并恢復內心能力的和諧……”他還認為適當地享用音樂,可以大有助于人的健康。柏拉圖說:“就音樂的好處應當由他所引起的快樂這一點來說,我也同意大多數人的意見。但是,這快樂并不是隨便什么人的快樂。最好的音樂是這種音樂,它能夠使最優秀,最有教養的人快樂,特別是使那個在道德和修養上最為卓越的人快樂。”“我們把教育和引導精神向善的音響作用稱為摩西藝術,即音樂。”他認為音樂能使人們的心靈凈化,使性格變得高尚。被恩格斯稱為“古代黑格爾”的亞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師柏拉圖持有相同的觀點,認為音樂是“為了心靈的凈化”。在他看來,音樂首先作為對人的“音調感”和“節奏感”的模仿而出現,這已經在音樂的音調、節奏與人的行為乃至心理之間產生了聯系。他接著提出節奏、樂調表現人的道德品質的問題。他在其《問題》篇中提出問題:“節奏與樂調不過是些聲音,為什么他們能表現道德品質而色香味卻不能呢?”
亞里士多德在音樂的構成和音樂家形態之間建構了一個體系。在回答“因為節奏與樂調是些運動,而人的動作也是些運動”時,他已經表明音樂形態與音樂構成之間的關系,是通過音樂與人的內在心靈與情感生活的本質而構建起來的。正是如此,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大談不同的樂調對性情影響的原因,并且在他的美學理論中提出,音樂的教育作用及其道德影響是通過美妙的音樂對人的“情緒的凈化”來獲得的。這里所講的“凈化”作用在表面上講的是通過音樂使人內心和諧,但通過分析其內容,在深層次上仍然是音樂的道德教化作用,這才是亞里士多德最關心的問題。他在《政治學》中說:“如果能證明音樂對于人的道德品質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問題就顯然容易解決了。”亞里士多德將樂調分為倫理的樂調、實踐或行動的樂調及狂熱的樂調三種類型。其中,倫理的樂調是最符合其音樂美的標準。根據亞里士多德關于道德上的美德是一種適中的認識來看,倫理的樂調在情感表達上是一種適中的、和諧的樂調,這種美的和諧的樂調使人得到精神方面的樂趣,另外,亞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提出美的音樂具有三種目的,即教育、凈化、精神享受。這里,音樂在道德中起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從亞里士多德在道德教育行為中規范音樂美的品質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教育行為對道德起積極的社會作用。在當今社會,“同樣一段旋律也可以配上一段毫不相干的詞,傳達不同的價值觀和社會態度。一首西方的兒歌傳入中國,大革命時期,它的旋律成為農民革命歌曲的旋律;而“文革”時期又能成為造反歌曲的旋律。沒有變的是音樂的旋律一直在為一定階級的道德教化服務。由此可見,音樂的道德作用和潛力何其之大!”
一個人經常接觸優美純潔的音樂,可以對他的道德情感的凈化與升華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使之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在學校教育中,建設優秀的校園文化,樹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精神,音樂教育必不可少。一首好的音樂作品的播放,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了解美、認識美、接受美,以美從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態的美有所依附,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實現德育滲透的目的。
三、如何在音樂教育中實施德育功能
我國現代音樂教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由于受到西方音樂教育體制的嚴重影響,出現了“重技輕藝”、“技能至上”的現象,音樂教育不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養、完善高尚人格為目的,而是以能否在各類、各級音樂大賽中獲獎為目標。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化,中外文化、技術交流的日益頻繁,音樂商品化日益嚴重,并隨之產生了諸多問題:一些不健康的音樂在青少年中流傳,某些黃色歌曲、黃色小調沉渣泛起,從而敗壞了聽眾,尤其是青少年聽眾的聽覺習慣,導致了庸俗低級的審美情趣。因此,音樂教育德育功能亟待強化。
第一,明確音樂教育中加強德育觀念的意識,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音樂的影響具有很強的潛在性和熏陶性,要發揮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賴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因此應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營造校園藝術氛圍。例如:要根據音樂教育教學的需要,在音樂專用教室或者活動場地,張貼一些偉大的音樂家畫像,如冼星海、聶耳、肖邦、貝多芬、莫扎特等;組織各種音樂欣賞與講座,聘請國內外的音樂大師對學生進行專場報告或者專場演出,如利用世界著名鋼琴大師郎朗在中國參加活動的機會,到學校進行演講;組織成立各種音樂社團,合唱隊、舞蹈隊、民族管弦樂團、管樂團等,為學生提供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載體,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和參與意識。
第二,正確選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一般具有豐富內涵的作品是較適合進行德育教育。如,在欣賞貝多芬的《第五命曲》時,可以通過其震撼人心的旋律,以及貝多芬本人的奮斗歷程,培養學生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永不屈服,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又如,在欣賞的《黃河大合唱》時,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責任心。還要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及手段,把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音樂教育當中,把古今中外、世間風情、人間萬象融會一堂,在充分豐富音樂教育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的同時,大大地拓展音樂教育教學的容量和空間。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對學生的音樂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現代音樂教師要努力學習掌握現代技術,擴大音樂教育的范圍和開闊視野,使其更方便、更有效地。音樂教育教學服務。
第三,提高音樂教師的自身素質。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音樂教師要充分利用音樂教育的獨特功能和一切音樂教育因素,不斷深入研究、挖掘教材內容,為學生呈現優秀的作品,以喚起學生對美好生活未來的向往,激勵他們把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化為對自身的嚴格要求。這是在音樂教育中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方面得到發展的真正目的。音樂教師應當立足于音樂教學領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注意發掘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積極的情感等德育資源,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同時,能夠得到一種道德上的、思想上的陶冶。
當然,音樂教育有自身的規律,我們可以抓住幾個關鍵詞:(1)增強興趣。“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為了開啟求知的興趣大門,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審美心理,選好教材。(2)深化感情。音樂藝術是感情藝術,教師須以情感染學生。課堂上不能留于一般的“照本宣科,識譜唱歌”,而須做到“感人以情,叩擊心靈,謂之深化”,旨在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境界能身臨其境,身同感受。例如學唱《國際歌》,為了誘發感情,除介紹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外,還須進一步講述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怎樣翻譯《國際歌》,當他臨刑就義時又怎樣放聲高唱《國際歌》,通過提問思考,再去聆聽那英雄的旋律,使學生在雄偉、莊嚴的音樂氛圍中對那些為了革命而甘灑熱血的前輩們肅然起敬。(3)全面滲透。以往音樂教學只將講解歌詞作為思想教育的途徑,對其他環節的貫通滲透則常被忽視。實際上,音樂作品(尤其是歌曲)的情感和理性是相互融洽、不分彼此的。視唱、樂理和欣賞都需前后貫穿、全面滲透。例如在欣賞《波蘭舞曲》時,可講述肖邦遠離祖國、想念祖國,但回不了祖國的痛苦心情,臨終時只能叫妹妹把他的心臟帶回故鄉,給學生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音樂是感情溪流中的波濤”。教師須將作品的喜與悲、愛和恨,全面滲透在音樂教育的每一個環節和細節里,讓學生沐浴在情感的陽光下,潛移默化、耳濡目染。(4)以身作則。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以教人者教己。”教師的言行舉止、立身行事,對學生的行為道德造成直接、形象而深刻的影響。要強化德育,教師就要自我做起,做出楷模。
由此,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同樣是素質教育所大力提倡的,加強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其重大的意義,伴隨著新時期和諧社會的建設,創造一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以實現中華民族強國富民的夢想——這就是我們探討這一問題所得出的最終啟示。
參考文獻:
[1]音樂教師教育簡論[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唐小鳳.近代中國音樂教育思想的嬗變及其思考[J].音樂天地,2011.9.
[4]李萬軍.淺談音樂的德育功能[J].時代教育,2009.8.
[5]李靜淺.談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德育在線,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