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他們自身的發展,培養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意義重大。本文闡述了培養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意義、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應具備的能力,以及如何培養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關鍵詞: 大學生 可持續發展能力 培養
追求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發展觀的根本變革,可持續發展不僅在經濟和社會領域,核心是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大學生就必須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簡而言之為大學生保持自身具有可持續發展態勢的能力,是指大學生持續不斷地獲取運用和創新知識的能力、完善其個性的能力,[1]這種能力既能夠滿足當時社會和個體發展的需要,又能夠對以后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高校育人必須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培養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性
1.培養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當代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畢業后將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他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水平,將對我國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行政決策、科技教育、環境與資源保護等各個方面產生重大影響。[2]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對大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只有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才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擔起重任,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培養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適應當今科技發展的需要。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知識和信息無限擴大,新知識不斷涌現,知識更新的周期也越來越短,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教給學生終身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大學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新的學習的開始。大學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培養自學能力,在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這樣方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3.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
當代大學生處在紛繁復雜,變化多端的社會,生存發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法則要求大學生必須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市場拒絕平庸,只認可創新。只有增強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學生才能不斷創新,實現超越,應對快速變化的職場要求,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大學生應具備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是大學生自我發展的條件,可持續發展能力內涵豐富。我就學習能力、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作一闡述。
1.學習能力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生產、掌握與運用備受重視,一個人的發展,不僅取決于其現有知識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他能否動態地更新、開發、創新知識,學習能力成為人生存發展的重中之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指出“未來社會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終身學習已是社會的共識,學會學習是個體獲得自由發展的手段,大學生要在有限的大學期間奠定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知識和能力的基礎,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獲取知識的能力,方能源源不斷地補充新知識,更新知識,實現日后長久的可持續發展。
2.社會適應能力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生活紛繁復雜,生活環境不斷變化,對每一個人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生活模式形成了挑戰,只有具有較強適應能力的人,才能獲得更充分的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社會發展的方向是和諧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社會適應能力就是有意識地自覺地不斷調整自身的行為方式,按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發展規律,與時俱進,提升自身生存發展質量與層次,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個體與社會的持續和諧發展的目的,以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3]大學生的社會適應過程也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以幫助他們縮短這個過程,盡快地融入社會,適應環境,站穩腳跟,實現可持續發展。
3.實踐能力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保證。
實踐能力是相對于認知能力而言的,是運用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動手能力。大學生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明確知識并不等于能力,知識只有轉化為能力才能真正擁有知識,運用知識,創新知識,才能發揮改造世界的重要,而能力是在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中形成和提高的,除此別無他途。在人才競爭中,實踐能力強弱是衡量人才水平高低的標尺,社會需要各類實踐能力很強的人才。針對目前大學生實踐少,動手能力差的問題,唯有努力鍛煉實踐能力才能落實可持續發展。
4.創新能力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永恒主題,是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創新的本質就是進取、開拓,在當今高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不創新就意味著停滯甚至倒退,創造能力是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核心。創新是知識和技術的再造、重組和升華,是批判地繼承,是突破,實現創新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正確的思維方法,質疑的精神,求異的品質,突破傳統的勇氣,還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激情。這一切的前提是創新意識的培養,大學生要強化自己的創新意識,發揮主動性,在涉獵知識的同時,學會多角度思考,并主動展開實踐,在思考中提出問題。在實踐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創新能力,為自身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三、培養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途徑
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高等學校擔負的責任空前重大,對于大學生來說,大學是其實現全面發展和能力提升的基地和搖籃,為其提供實現全面發展的動力源和思想庫。如何提高大學生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議題。我認為,應通過以下幾個途徑培養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1.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為大學生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動力。
思想決定行為,要教育引導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方法,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認清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志存高遠,樹立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激勵他們勇敢地擔負起歷史重任。
2.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增強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自覺性。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培養大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學校要通過不斷增強大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主體地位,鍛煉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發展能力,增強自我發展信心;要通過教育使學生認識到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性,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和興趣愛好,發掘自身的潛在能力;鍛煉大學生選擇和調控自我發展方案的能力,逐步使自己具有自控教育、自控發展的能力。[4]
3.構建和合理的知識結構,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打造硬件支撐。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必要前提,是他們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硬件支撐。合理的知識結構表現為大學生掌握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具有寬厚的基礎知識,掌握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具備知識,具有較深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素養;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和服務社會的一技之長;同時具有計算機、外語、政策法規、組織管理等相關知識。[5]為此,學校要依據學生的發展需求設計和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優化學科結構,增設交叉專業、復合型專業等來豐富教學內容,增長學生見識,拓展學生思維,將專業教育轉變為素質培養。教師則應通過鼓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實踐等環節,為學生搭建自我發展的舞臺,創造自主發揮的空間,因勢利導,由“授人以魚”轉變為“授人以漁”,由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力,讓學生在學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結合中發展豐富的個性,形成獨立的人格,實現自主發展。
4.開展實踐活動,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
實踐出真知,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實踐中能增加見識,增長才干,學會創造,同時也提高社會融合能力,為踏入社會奠定基礎。教育要達到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就必須讓學生從單一的書本和課堂走進豐富的社會實踐,何況當代大學生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他們渴望深入實際,了解社會,品味人生,展示才華。學校應順應學生的意愿,積極創造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動手的機會,鼓勵學生開展探索性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激發創造欲望,發掘創造潛能,提高實踐能力,使他們真正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3]蘇國安,李湘佑,趙志川.關于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05,(9):64.
[2]李萬成.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探討[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1(下半月):176.
[4]劉科榮,邱瑞玲.淺談大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J].教育改革動態,2003,(5),22.
[5]羅志翠.影響大學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和對策[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9,(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