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明發展至今天,創新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實踐創新教育是時代的需要、學科的需要。本文從語文學科本身說開去,談談如何利用語文學科的特有優勢,通過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發展創新個性,來實踐創新教育這一問題。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創新教育 創新意識 創新思維 創新個性
在當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人類已經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這個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江澤民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各地提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創新精神是指把握機會,并勇于付諸實踐的精神狀態,要有敢于創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語文本身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極富情感,極具個性,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容易培養學生各種創造性思維,產生具有各自情感體驗的聯想和想象,幫助學生重塑健全人格。為此,新課程改革后,第一戰線的教師們都在關注如何利用語文學科的特有優勢,通過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發展創新個性,來實踐創新教育這一問題。
一、豐富知識儲備,激發創新意識
如今的語文教學強調應試,不管是作文教學還是閱讀教學都開始套用模板。作文寫作時學生套用范文,閱讀文章時學生套用答題格式,毫無創新意識。為此,要實踐創新教育,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并不是靠人的臆想就可以產生。豐富的知識儲備可以讓人站得更高,想得更遠,知識得到遷移,激發人的創新意識。語文學科對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人們常說,語文即生活。語文教材和百科全書一樣,涵蓋了豐富的內容,上下五千年,除語文專業知識之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內容都在其中。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形形色色的世界,開闊眼界,激發興趣,激發創新意識。比如說,在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五中,有專門的版塊——“科學之光”,在這中間,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緒論、《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兩篇文章可以激發學生對生命的起源進行探索和發現的興趣;科技說明文的語言風格可以讓學生在學會篩選信息的閱讀方式之外,大膽對科學知識進行探求延伸拓展;豐富的科學知識可以讓他們對生活充滿好奇,激發創新意識,大膽想象,主動搜集相關科學材料,加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有效地利用語文課堂的延伸知識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比如,在教授《荷塘月色》的時候,我抓住了其中的一句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在情感體會的過程中,給學生補充了這樣一些語段: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走路、說話都要費很大的力氣;還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的一封信)
結合課文寫作背景,我們可以知道《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代表作品,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在清華園西院,文中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不久,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在“四·一二政變”之后,他陷入了苦悶彷徨。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了。他自己曾解釋思想變化的原因:“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時超然為好。”但他畢竟是一個愛國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于是就有了我補充的《一封信》里的這段文字。背景知識的補充,可以幫我們從知人論世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也更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會對朱自清這個人的人生經歷充滿好奇心,會主動的尋找朱自清的一些其他文字閱讀,還可以回憶到之前寫過的《背影》。文中的景物描寫與人物描寫也可以讓學生產生創新意識,好文章有讓人模仿的沖動,比如在寫作訓練的時候,不少同學都會嘗試運用描寫來表現自己復雜的情感。
語文課堂之外,我常常舉行詩歌朗誦會,作文競賽,這些語文課堂的輔助形式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所以說,知識的儲備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眼睛發現生活的美,開闊視野,對生活充滿好奇,想創新,激發創新意識。
二、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創新思維
在語文課堂上,我們除了要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外,還要鼓勵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聯想與想象,發散思維,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創新思維。
孟子曾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創新思維一定是從問題開始的。為培養創新思維,我們首先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學習氛圍。在課堂上,我們應該鼓勵學生質疑,允許有不同的聲音出來。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向學生提問,也可以鼓勵和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鼓勵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比如,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時,有同學發問:“老師,你說林黛玉笑得最多也最苦,為什么在寶黛初會時,所有人都笑了,連丫環都笑,她卻沒笑?她是不是一見鐘情?”當時,我被問得措手不及。看到學生失望的表情,第二天我就此問題組織教學。學生的發言很積極,有學生說:“黛玉是大家閨秀,初次見面,即隨便笑,不符合她的身份。”還有學生說:“黛玉不笑,一是因為她和寶玉不熟,不方便說笑,而且在賈府寂然飯畢之后,又因賈母對女孩讀書的不贊同態度,使黛玉更加‘時時在意,步步留心’了。”大家討論熱切,得出的結論:這一細節與人物的身份與封建社會禮教有關。學生的分析雖然有些稚嫩,但善于從經典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勇于探究的精神還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所以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傾聽他們發出的自己的聲音,讓學生激發創新意識后,為之營造良好氛圍,積極開拓創新閱讀的空間,讓學生敢創造,是培養創新思維的前提。
學生的質疑是值得鼓勵的,老師的引導也是必要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更需要教師的因勢利導。
面對學生的各種質疑,教師需要從中挑選出有用的信息,設置出利于學生解讀文本的有效問題。比如說,在教授《陋室銘》的時候,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金錢和道德是對立的嗎?”這個問題。對于現今社會現象出現的拜金現象,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多方面思考,全面客觀地看待問題,在新思想、新觀點中異中求優,才會獲得較好的思想成果。
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質疑、求解,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來培養發散思維來進行創新思維訓練。比如說,學習《沁園春·長沙》這樣畫面感強的文章,可以讓學生想象一下自己是詩人,站在橘子洲頭,看到的萬山紅遍、百舸爭流的場景,用自己的語言來還原畫面,領悟詩人的意氣風發,他不是以游賞者的閑適心境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而是帶著為民族爭自由、為人民求解放的強烈使命感,才不期然而然地尋找到與大自然的契合之點。感受詩人想要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理想和樂觀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氣度。
對于故事結尾有想象空間的課文,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來展開想象,推測故事的結尾,比如說《項鏈》教學結束后,完全可以讓學生根據馬蒂爾德夫人的性格來寫寫練筆《馬蒂爾德夫人的后半生》。這樣有效的想象訓練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也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小說的主題。
所以,幫助學生學會質疑,多角度思考,展開聯想與想象,可以打破思維定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點燃靈感火花,發展創新個性
靈感又叫感悟、頓悟,它是在人腦潛意識中運行的,是人的創造性思維經過豐富的定向積累和苦苦探求后一朝爆發的精神狀態,是對某一問題長期思索后的某種飛躍式的產物。愛因斯坦曾說:“真正可貴的是直覺,我相信靈感和直覺。”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都與人的直覺和靈感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直覺、靈感思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要加強學生的概括能力訓練,多多誦讀,激發思考,幫助學生進行定向積累,以點燃學生靈感的火花,發展創新個性。
比如在教授《聽聽那冷雨》時,首選美讀法。有聲有情,朗讀可以使學生熟悉文字的內容,首先直覺感受到雨的冷,再根據直覺和靈感對句子的涵義得出自己的理解,比如例句:大陸上的秋天,無論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驟雨打荷葉,聽上去總有一點凄涼,凄清,凄楚,于今,在島上回味,則在凄楚之外,更籠上一層凄迷了。例句中,學生可以從字面得知作者是在臺灣島上回味大陸的雨聲,由此可以知道作者在思念著祖國大陸。作者寫出了凄涼、凄清、凄楚和凄迷的情感。靈感激發后,學生可以從朗讀中想象著自己是一個離開故鄉的人,想象自己是作者,深深體會到遠離故鄉,對故鄉思念的感情。誦讀的反饋又可以表達出分離、傷感的情緒。同類的文章有很多,只要多多誦讀感知,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閱讀直覺和靈感。
除了概括和誦讀,靈感的火花還需要思想的碰撞。比如在講話劇《雷雨》時,我通過學生的提問進行整理提出討論題:“周樸園愛魯侍萍么?如果你認為周樸園不愛魯侍萍,你如何解釋周樸園保持舊的生活習慣等行為?”這個問題把學生們的思維調動起來,產生了多種對立的觀點,這些觀點加深了學生對人物性格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智慧在對立的觀點碰撞中閃出火花。我們還可以讓學生把碰撞觀點后自己的觀點整理成小隨筆。
靈感的爆發有一個長期積累、不斷孕育的過程。學生經過長期地觀察、學習、思考、積累,總有一天會在對某一問題見解或寫作訓練中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創造出富有自己的創新個性的作品。靈感的火花并不是那么容易迸發的,積累的道路是曲折漫長的,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也可以不斷地磨煉自己的意志,也會被積累材料中一些人物優秀的品格感染,這些優秀的品格也會內化成他們自己的品格,發展成為他們的創新個性。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以其獨有的特點在創新教育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實踐創新教育還需要教師長期、多方面、多角度地進行研究和實踐的活動,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營造寬松氛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積累儲備知識,培養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激發興趣與靈感,教會學生辯證地分析問題,培養創新個性,提高創新能力,在創造的天地里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