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感恩是人性的基本品質,感恩教育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當今部分大學生感恩意識淡漠,感恩行為缺失。本文從家庭、社會、學校及個人等方面入手,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對應措施,共同提高大學生的感恩意識,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 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知恩圖報”的傳統美德,“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正在經受著各種道德觀、價值觀的考驗。當今社會,大學生的整體素質是積極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大學生感恩意識淡漠,感恩行為缺失。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感恩意識的缺失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
1.社會環境的影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人只注重個人利益,而忽視別人和集體的利益,只以自己為中心,從不談感恩;只強調索取,而不講奉獻。許多社會成員奉行的做人準則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對金錢和利益的過度追求,替代了人與人之間真情的交流,人際關系逐漸變得淡漠。這使得一些大學生的觀念出現了功利化的趨勢,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不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會,更不懂得為什么要感恩。另外,社會輿論對感恩之心的宣傳嚴重缺失,一些錯誤的觀念充斥市場,價值觀也出現多元化的趨勢,正如發生在南京的“彭宇案”,很多人不但不知道感恩,甚至恩將仇報,顛倒黑白。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判斷,使得大學生理想信念模糊、社會責任感淡漠、感恩行為缺失。
2.家庭教育的缺失
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不僅為孩子提供了養尊處優的生活條件,更為他們營造了眾星捧月的生活氛圍。學生們在家是“小公主”“小皇帝”,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會盡量滿足。一些學生習慣了父母的溺愛和過度保護,因而貪圖享樂,缺乏進取心,對于父母所給予自己的一切缺少感恩的意識。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強烈愿望驅使下,眾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學習成績優異,認為“一俊遮百丑”,孩子只要智商高,學習好,能就讀名牌大學,能有高薪工作,就萬事大吉了。他們忽視了對子女的德育,以及感恩意識的教育和培養。還有些家長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識,教孩子做的自己卻做不到,例如,教孩子要尊敬長輩,但自己卻不孝順長輩,這會讓孩子的思想產生矛盾和偏差,感恩意識又從何而來呢?
3.學校教育的忽視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理念一直是以應試教育為中心,學校把教育的重心集中在提高學生的知識教育上。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轉變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部分高校受畢業生簽約率和就業率的驅使,只重視課堂專業知識,忽視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很多高校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開設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課程,再學習有關的鄧小平理論、馬克思基本原理等必修課程,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未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陣地作用。認為學生只要記住知識點就可以了,似乎學生接受了道德知識就不會出現道德上的問題。在專業課教育中,很多教師只強調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專業課教育本身具有的育人功能。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只以學生的學習成績、科研成果和就業率作為衡量自己教育成效的標準。甚至有的教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灌輸不良思想,導致學生對社會現象的困惑、對社會公德的漠視、對社會責任的缺乏。一些高校對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感恩教育的實施力度較小,就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內容來看,大都沒有具體安排感恩教育的教育內容。
4.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
受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影響,當代大學生追求個性發展,自由自主意識強烈,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享樂思想占據上風。不少大學生認為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給予他們的都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他們回饋。大學生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過高,往往會強調自己的重要性,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看不到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付出,很少想到應該對他人和社會感恩。這種以自我為中心觀念的膨脹,踏入社會后可能進一步惡化,發展為感恩意識的嚴重缺失,對社會冷漠。據某高校負責勤工儉學的工作人員介紹,有的學生在接受捐助后,不是把錢花在學習和正常的生活開支上,而是用在吃喝玩樂和網絡游戲上;有的學生把捐贈人的善意資助看成是他們錢花不完搞施舍、搞形象工程,沒有一點感激之情。這些事例從一個側面揭示出當代大學生中一些人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的嚴重缺失。
二、提高大學生感恩意識的對策
1.創造積極向上的社會環境
社會應給大學生提供一個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在全社會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熱潮,倡導、弘揚感恩文化,共同營造知恩報恩的好風氣。各種媒體應當積極宣傳以感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傳媒工具,大力宣傳感恩教育,報道開展感恩教育的情況,對一些典型事例進行推廣和宣傳,對一些知恩不報、忘恩負義的典型也要適當曝光,在社會中形成一種大力弘揚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圍,使知恩、感恩、報恩形成主體主流的輿論共識,共同營造感恩的社會風尚,建設一個充滿感恩博愛的和諧社會。
2.發揮家庭道德教育的功能
家庭教育中應融入感恩教育理念。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確,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應該學習科學的教育理念,平等地與孩子進行溝通與交流,增進相互間的理解。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做感恩的典范。言傳身教,才能正確引導孩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端水給老人洗腳、梳頭、疊被子、擦身子等,不怕臟、不怕累,孩子耳濡目染,自然會在心中埋下“孝敬”、“感恩”的種子。其次,家長要讓孩子理解愛的意義,要喚醒他們的感恩意識,教導他們學會感恩,要讓他們意識到,別人對自己做了好事、幫助了自己,自己就應當感謝。只有隨時意識到別人的恩惠,才會謝恩和報恩,也才會產生愛別人的情感。最后,要讓孩子體會生活的艱辛。生活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順境,有逆境,特別是不能一味地溺愛孩子,適當讓他們進行一些家務勞動,讓他們體驗到家務勞動的瑣碎和繁雜,為父母的長期付出而感動,慢慢培養他們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3.營造學校的文化氛圍
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豐富博大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是實施感恩教育的前提。首先,“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發揮教育者的自身表率作用是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內容。廣大教師在對學生“言傳”的同時,也要注意“身教”。教師要以人為本,為人師表,將感恩之心上升為敬業精神,對學生常懷感恩心,充滿人文關懷,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其次,學校必須積極建設豐富、高雅的校園感恩文化,利用環境進行宣傳教育,讓校園里洋溢著濃厚的感恩之情。舉辦各種手抄報大賽、演講比賽、報告會等;長期在宣傳欄里張貼以感恩為主題的詩歌、漫畫等,讓學生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學會識恩、知恩和報恩。另外,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注重用大學生身邊具體、生動的榜樣激勵和教育學生,發現和樹立感恩教育的成功典型,并通過活動的影響和個人魅力在校園中帶動“感恩”高潮。例如評選“校園十大感動人物”、“校園道德模范”,通過評選活動,用身邊的人教育身邊的人,效果顯著。
4.開展有效的感恩實踐活動
高校應及時將感恩教育納入“兩課”課程體系之中,增加和滲透感恩教育的內容。感恩教育要避免老套的說教,與實踐教育相結合,一方面要建立感恩教育德育基地。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搭建德育基地,將感恩教育融入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通過德育基地的實踐,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和學校,例如,可以在敬老院建立德育基地開展系列關愛活動,可以在學校設立“雷鋒崗”,為同學服務。另一方面要積極開展感恩實踐活動。如進行社會調查、勤工儉學,下基層鍛煉,參加志愿者服務等,也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義務獻血、義務維修、義務勞動、免費測量血壓等形式多樣的“義工”活動;利用每年的三八婦女節、清明節、母親節、父親節、教師節等節日,引導大學生給父母打通問候電話、給父母買件禮物等,增強其感恩意識,培養其感恩行為。總之,要確保高校感恩教育的實效,就必須通過開展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參與面廣的感恩教育實踐活動來實現,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恩、學會報恩。
感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是一種道德教育,而且是一種情感教育,更是一種人性教育。當代大學生應懷揣感恩之心,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授業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感恩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共同努力,共同構建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校園。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探討.教育科學,2004,(4).
[2]陳瑤.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2):16-1.
[3]華瑩.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08.
[4]趙麗.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科技信息,2010,(20).
[5]郝大勇.當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教育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