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電影《刮痧》講述了中國移民在美國因文化差異而引發(fā)的一場司法沖突,表現(xiàn)了中美文化的碰撞和調(diào)和。本文具體分析了這一文化差異的多種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了中美文化碰撞后最終走向融合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 電影《刮痧》 中美文化 沖突
一、引言
文化的多樣性成就了當今整個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每一種文化總蘊含著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觀”。中美文化由于政治制度、道德倫理、歷史傳統(tǒng)、社會背景、觀念習俗、地理環(huán)境等的不同,所表現(xiàn)出來的價值觀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地域差異性。
二、中美文化差異
許多電影制作人選擇文化差異作為題材制作出精彩的影片。《刮痧》是較為成功的作品之一。影片講述了一個發(fā)生在美國中部密西西比河畔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男主角許大同的兒子丹尼斯發(fā)燒,看不懂藥瓶上的英文的爺爺給他用了中國傳統(tǒng)療法——刮痧來治病。隨后丹尼斯因意外事件被送往醫(yī)院檢查,他背上的刮痕引起了醫(yī)務工作者的注意并最終成為許大同虐待兒童的罪證。深受中國傳統(tǒng)思想影響的許大同在搜集證據(jù)處理這場官司的過程中屢屢碰壁,接連不斷的噩運使原本美好的家庭支離破碎。后來由于許大同的老板昆蘭和各方面的努力,經(jīng)過一系列的磨難后,許大同一家終于在圣誕夜團圓了。影片情節(jié)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表面看影片講述的是一場誤會,一場法律糾紛,實際上展現(xiàn)的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
許大同夫婦代表著中國文化。為了生存,身處異鄉(xiāng)的他們不得不向新的文化靠攏,但是他們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自覺不自覺地忠實于熟悉的本土文化。如果我們對講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并在異國社會中謀得了一席之地許大同夫婦的代表地位表示質(zhì)疑的話,那么許大同的父親的言行舉止則帶著典型的東方烙印,是中國文化的典型代表。正是許大同的父親選擇用中國傳統(tǒng)療法給孫子治病才引起了整個故事的發(fā)生,將中美文化的沖突推向高潮。而導演鄭曉龍把影片的拍攝地點選在了“以居民的頑固著稱的密蘇里州”,而不是紐約或洛杉磯,是因為這兩個城市太國際化,根本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國文化。真正代表美國本土文化的地方,對外來文化是排斥的。在《刮痧》中,中美文化就是如此在不經(jīng)意間“沖突”起來。
沖突之一,醫(yī)學觀。影片中文化沖突的焦點就是“刮痧”的合法性問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醫(yī)講究陰陽調(diào)和。在《刮痧》中,許大同在法庭上試圖對刮痧進行解釋:“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中醫(yī)療法,中醫(yī)認為,人體的七經(jīng)八脈,就像無數(shù)條小溪流向江河。人的身體是一個復雜的生命脈絡,氣在全身流動,氣沉丹田。”在中醫(yī)學中,這種經(jīng)絡學說實際上是一個實證的東西,是一種陰性的科學,是中國特色的科學。西醫(yī)則更多地借助先進的醫(yī)療儀器設備對疾病做出客觀的診斷,并主張“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所以美國人聽了許大同的解釋后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只相信眼睛、相信實踐的美國人認為七經(jīng)八脈之說、通氣之說是荒唐和玄虛的。令美國人更不能理解的是,治療發(fā)燒怎么可能跟人體背部有關?
沖突之二,處事觀。美國人喜歡面對事實,表明自己的觀點,并掌握可靠的信息。影片中孩子背上的刮痕是事實;許大同把未滿12周歲的孩子單獨放在家里也是事實;許大同當著朋友昆蘭的面打孩子,這又是有口難辯的事實。所有這些事實都被作為法庭上的證據(jù)使許大同敗訴,從而取消了他對孩子的監(jiān)護權。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人處理問題以事實為基礎,就事論事。中國人在事實面前,人情似乎顯得更重要些。盡管兒童福利院對以上的舉證都是事實,許大同卻在法庭上解釋說是因為對孩子的“關愛”之情才“頭痛醫(yī)腳,腳痛醫(yī)頭”的;許大同的父親在外遇到麻煩,接到警察局的電話,許大同急忙趕去接父親,雖然明知把兒子單獨放在家里會觸犯法律,但這種“孝親”情感,按照中國人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然而美國法律是無法理解這樣的“真情”的。
沖突之三,家庭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先秦儒家認為,“孝”就是“善事父母”,就是要對父母盡養(yǎng)育之恩。孔子亦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所以許大同在美國扎根后,把父親接到美國“享清福”,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為了給父親早點辦上綠卡,許大同自愿頂替父親給兒子丹尼斯刮痧的“罪名”。而美國人提倡核心家庭模式。父母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美國的法律規(guī)定父母有撫養(yǎng)子女的義務,卻沒有規(guī)定子女必須贍養(yǎng)父母。在美國人眼中,許大同的“孝順”屬于“責任倒錯”,“不誠實”。因此當?shù)弥嫦嗪螅笥牙ヌm不解地問“為什么”,許大同的妻子簡寧的回答是:“因為他是中國人。”
沖突之四,朋友觀。朋友關系在東西方文化中也包含著不同的含義。Edward Steward和Motion Benne這樣論述美國人的朋友關系:“美國人保持著許友好的非正式關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國式的友誼,建立在自然發(fā)生、相互吸引以及溫馨的個人情感的基礎上。人們選擇自己的朋友,同時,他們有把朋友關系與社會或工作義務分開。”在中國,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講究的是時間越長越好,承擔的義務越多越好。理想的境界是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中國人對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難,應當傾囊相助。因此當昆蘭指證許大同打過孩子這一事實后,許大同指責昆拉:“我一直把你當朋友,但你卻在法庭上出賣我!”而昆蘭感到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實話實說而已。”誠信是美國人的最基本美德之一,讓一個美國人撒謊也就意味著讓他放棄基本的價值觀。
沖突之五,面子觀。在聽證會上,昆蘭作為證人說出了許大同打兒子的事實,令許大同非常失望和憤怒,甚至斷絕了與昆蘭朋友和工作上的關系。在其后的一段對話中,許大同道出了打兒子的原因:“我為什么打我自己的兒子?還不是因為尊重你,為了給你面子!”昆蘭不解:“什么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給我面子!”這“亂七八糟”的邏輯對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林語堂先生在《臉與法治》一文中說道:“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洗,可以刮,而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甚至傾家蕩產(chǎn)而為之,也不為過。”不管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面子總歸是要的。對中國人來說,在同等情況下貶低自己是抬高別人、尊重別人、給別人面子的行為;而美國人則認為貶損自己是愚蠢的行為,與尊重別人毫無關聯(lián),對于中國人的面子觀念,他們是無法理解的。
三、結語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中美兩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跨文化交際必不可少。影片中許大同一家的遭遇正式中美文化差異的縮影。而影片最后法庭撤訴、家庭團聚的圓滿結局則是文化交流和溝通,文化深層的共性戰(zhàn)勝表層文化差異的結果。在中美文化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承認雙方文化之間的平等性和互補性。謹防以本民族的價值觀去理解和衡量對方文化,而應通過各種渠道向?qū)Ψ絺鞑ケ就廖幕罱K達到文化融合。
參考文獻:
[1]許奮榮.美籍華人價值觀取向的定位——評影片《刮痧》[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4,(4):272-275.
[2]任玉玲.透過電影《刮痧》看許大同的“文化無意識”[J].電影評介,2009,(06):48.
[3]林語堂.林語堂散文集[M].香港: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1954.
[4]黃鳴.從電影《刮痧》看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04):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