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我國新型工程人才質量不高,在實施“卓越計劃”的大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應與企業聯手制訂培養方案,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完善教師評估體系, 創新實踐教學,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新型工程人才。
關鍵詞: 地方工科院校 “卓越計劃” “卓越工程師” 培養途徑
我國已成為工程人才培養大國,但不是工程人才培養強國,人才質量尚難滿足需求。據統計數據顯示,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研究院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在參加排名的55個國家中,中國合格工程師的數量和總體質量僅位列第48位[1]。重論文、輕設計、缺實踐,一直是中國工程教育的嚴重“弊病”。我國工程一線領軍人才稀缺,已成為制約我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的關鍵因素。
“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我國預計通過實施“卓越計劃”,用10年時間,培養百余萬高質量各類型工程技術人才。繼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河北工業大學等一批高校之后,鹽城工學院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地方性高等院校,于2011年8月成為國家“卓越計劃”的第二批試點高校。“卓越計劃”對于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培養綜合素質高的新型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沿海發達省份及大城市,一些綜合性高校及地方工科院校探索“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由來已久,在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下足了工夫[2],但像“卓越計劃”這樣大規模、系統性地推進實踐性教學尚屬首次。工科院校承擔著培養卓越工程師的主要責任,是未來工程師的搖籃。這就要求高校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有效途徑,從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實踐教學、培養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
一、選擇合適的專業領域,確定人才培養模式
“卓越計劃”實施的專業領域包括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專業,既與學校自身科研水平、區域特色相關,又與國家工業化進程密切相關。汕頭大學入選“卓越計劃”試點的是工學院機械電子工程系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和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兩個專業成為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這兩個專業都是國家及特色專業,并直接對口浙江省化工、制造業等支柱產業。鹽城工學院結合學校工程教育特色和現有辦學基礎,在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環境工程和土木工程等4個專業實施“卓越計劃”試點。
按照不同學制,“卓越計劃”人才培養層次分三層,即“本科3+1”模式、“碩士1+1”模式、“博士3—5”模式。參與試點高校應依據自身的辦學定位、辦學經驗和辦學特色,重點培養本校最具優勢的層次的人才。地方工科院校大多是應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采用“3+1”模式。在“3+1”模式中,圍繞實踐環節這一中心,以課內、課外兩個實踐教學平臺為基礎,學生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校內學習基礎理論知識、鍛煉基本技能,另外1年時間進企業進行實際操作和學習,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地方工科院校以依托區域實際的工程實踐作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點,依托產學研戰略聯盟,創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實現未來卓越工程師的精細培養。
二、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培養和儲備人才
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新模式,企業由原來單純的用人單位變成聯合培養單位,在培養和儲備人才方面發揮不小的作用。
地方工科院校培養的工程技術人才最終為企業服務,這就要求地方工科院校以實際工程為背景,和企業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在“卓越計劃”中,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分為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部分,其中3年左右在校學習,在企業學習和做畢業設計至少1年。地方工科院校在制訂“卓越計劃”實施方案時,重點要在學生的3年在校學習中加強基礎理論學習,加強工程訓練,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同時開設其他素質教育課程,培養他們的管理能力、創新能力、科技開發能力和溝通能力。累計在企業實習1年時間以上的要求,地方工科院校可以根據專業性質、學校資源、教師隊伍、企業條件等因素來設計并實現。學生可以分不同階段到不同企業進行1周至3個月的中短期課程學習或工程實踐,也可以在企業進行3個月至1年的專業實習或工程實踐。
三、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富有創造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系統教育來實現。地方工科院校要從根本上適應培養卓越人才的需要,就必須充分重視課程體系的改革,以課程體系的改革,從多方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蔡元培先生曾說:“在人才培養上,大學無不以培養通識博學、具有高度修養和全面發展的通才,具有較為完滿的人格追求,以別于專門教育造就的狹窄單薄的技術專才。”應改變以往單一的學科課程為主的課程體系,建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大范圍課程與核心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合理配置的課程體系。一個卓越的工程師不僅要掌握自然科學和實踐經驗,而且應該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和職業修養,還要有較高的綜合素質。
地方工科院校在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過程中,應圍繞工程科學、工程素質、工程實踐進行一體化設計專業課程體系,從原本相對單一的專業課程轉變為以工程專業課程、工程實踐課程為主體,自然科學課程為基礎,人文社科課程為補充的課程體系。在全面調研的基礎上,開設政治理論、品德與修養等人文必修課和涵蓋語言文學、歷史、哲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領域知識的人文選修課,通過定期舉行各種有益于身心發展的人文社科、文化藝術、社會熱點等內容的學術講座、報告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四、校企聯手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完善教師評估體系
在“卓越計劃”培養方案中,學生的前期學習主要是在學校,工科教師的學識與工程實踐經歷顯得極為重要。同時,高校應進一步完善教師的職稱聘任、考核和培訓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以推進專任教師隊伍建設。
只有專職教師還不能滿足工程實踐的要求,兼職教師一般都是企業的骨干,對他們的聘任應該得到企業的認可,聘請年限與對應的人才培養層次的學制相一致,制定兼職教師的薪酬政策,給予他們相應報酬。
長期以來,工科院校對教師的評聘與考核搞“一刀切”,以學術論文等理論研究成果為主要標準,忽視了工科的特殊性。按照“卓越計劃”的要求,要制定教師指導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和創新成果工作量的計算方法,充分肯定教師的勞動成果,并與年終考評、職稱晉升掛鉤。
五、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實踐教學基地是實踐教學得以順利完成的基本條件,也是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培養的基本保障。根據“卓越計劃”的培養目標及要求,地方工科院校一方面要加強實踐基地建設,建設高質量的校內實踐基地,另一方面要加強與企業聯系,注重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學生到企業中去實踐、去學習、去鍛煉,才能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理解,鍛煉實踐能力。不少工科院校在校內有自己的工程訓練中心,在進入企業實訓以前,學生已經完成了實訓中心的實習過程,這樣就為學生在進入企業實習前做了較好的銜接,使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得心應手,大大縮短了適應期。
參考文獻:
[1]張婭.打造中國的“卓越工程師”[J].商務周刊,2011,(5):22.
[2]繆志聰.江蘇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漸入佳境[N].江蘇教育報,201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