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我意識是人的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的成熟是人的意識成熟的本質特征。中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而自我意識的發展是人的個性發展的核心內容。中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他們很愿意主動根據社會要求不斷認識和發展自己,而且,他們思維的獨立批判性已日益趨強,這為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主發展能力提供了必要性與可能性。
關鍵詞: 中學生 自我教育 自我發展
一位記者問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你成功的秘密是什么?那位化學家回答:在幼兒園養成的良好習慣。可見,良好行為習慣將會給學生的一生帶來無法估量的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讓他們早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運用自己心靈深處的能源照亮自己的精神世界,時時刻刻做自己生命航船的主人。
蘇霍姆林斯基說:“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這一教育思想告訴我們:自我教育是學生個性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離開了這一環節,任何教育都無法奏效。加強學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養,這既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又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教是為了不教,管是為了不管。班主任要明確一個觀念:教會學生自己管理自己,才是真正的管理,才有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是關鍵。
中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中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但這種能力較弱,如果不及時鞏固、加強,已有的自我控制能力就很可能被自我放縱所征服,學生不做作業、頂撞老師、起哄、惡作劇、違反紀律等現象就會經常發生。對此,教師要改變教育理念,采用自我教育方法,增強學生自我監控、自我指導、自我約束的能力,促進其良好習慣的形成。
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而學生是自我教育與發展的主體。如何幫助中學生實行自我教育與自我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其自我發展呢?我們結合學校的管理模式和數十年的工作經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他們良好的意志品質,提高他們自我教育能力;幫助他們完善自我,促使他們在新水平上實現自我統一。
一、參與管理,自我鍛造
(一)正視自己:我很重要。
通過班級教育活動,讓每一個孩子正視自己的班級角色,面對班級都能自信地說:“我很重要!”從而提高參與班級自主管理的積極性,實現從他律走向自律。
(二)發展自己:我定能行。
培養學生學會自主管理,促進學生自身發展,實現班級管理“從自律走向自覺”。通過學生班級自主管理實踐,學生人人心服口服,個個心情舒暢,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我能行!我是真的很不錯!”從而更加激發他們蓬勃向上的決心和信心。
(三)超越自己:我會更好。
提高班級學生自主管理能力,促進學生實現進一步發展,實現班級管理“從自覺走向完善”。通過學生班級自主管理實踐,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我能行!我很棒!我還會更好!”從而更加激發他們蓬勃向上的決心和信心。
二、培養特長,自主發展
無個性即無人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長,只不過被掩蓋或壓抑著,未被發現而已。我們要讓每一位學生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自身的特長素質是別人所不具備的客觀條件,也是自身發展的優勢,讓他們尋求每個人心中最善良的基因,然后展示出來。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就是讓學生學會自我激勵和自我評價。培養學生特長并不意味著要求學生十全十美,我們可以使學生的特長得到充分的發展,教育學生學會自我激勵,正確對待自身的特殊能力,然后利用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學生的特長實現遷移,真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長補短、揚長避短。
同時,我們也要讓學生知道:一個人成才,客觀條件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當學生特長發展遇到困難時或處在高原期階段,要讓他們樹立信心,知難而進,用自身的特殊才能促進其他才能的發展,在整體中提高特長能力。
三、尋找差距,自我評價
正常的自我評價是學生個性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前提之一。中學生雖然具備了一定的自我評判能力,但他們的自我評價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滯后于對他人的評價和集體的評價。他們能較客觀、公正地評價別人的行為,但對自己的行為評價卻帶有偏激性,要么夸大自己的優勢,要么夸大自己的劣勢。這兩種評價結果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反而會阻礙自我教育的正常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通過建立通暢的信息反饋渠道,將學生的自我認識評價與他人評價相結合。
一方面,建立由“班主任—班長—個人意見”組成的雙向信息反饋體系,設立“班級事務公開欄”和“班級工作意見箱”,由班長會同值日班長、團支部書記匯總并及時調查解決,并將處理結果上報班主任。
另一方面,學生自己編輯出版《班級自主管理通報》,每周一期。在《班級自主管理通報》上,對好人好事加以表揚,對違反《班級自主管理量化考評條例》的人和事進行批評,反饋班主任對管理情況的檢查、指導、要求等。實踐證明,這個辦法行之有效,能很快杜絕學生違紀現象,對規范學生的行為、建立良好的班風起到很好的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強化養成,自主自立
從學生的成長規律來看,中學生往往意志薄弱、缺少恒心,在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過程中,常出現行為反復。針對這一特點,除了剛開始實施時的強勢推進外,我們還組織他們不斷進行自我反思,要求學生堅持寫“成長日記”,記錄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情況,反思自己的言行。每周一次小總結,每月一次大總結,期中期末組織評比,并召開“兩個自我”(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主題班會,逐步提高自我觀察、自我認識、自我分析的能力,使學生在自我反省中發現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并及時進行行為矯正。在班上還開展了大討論,分別討論“假如我的好習慣沒有了”、“誘惑擋不住”等產生的后果,使學生懂得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來自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激情,來自勤奮刻苦、持之以恒,來自自覺守紀、真誠合作,來自自我忍耐、自我轉移、自我調節,等等。有時,也引導學生體驗自我放縱、自我原諒的痛苦,從感情上激起自我教育的欲望。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逐步強化了自我教育的意識,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加速了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進一步鍛造了個性、人格。
自主發展教育始終以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基礎,學生自始至終充當著主人的角色,最大限度發掘了學生的主體潛能,使學生通過自身的獨立思考,自主選擇和積極活動,提高認識,獲得體驗,養成習慣,形成信念,他們把發展自己看成是“自己”的責任,跨越被動性行為到自覺性行為的鴻溝。隨著實踐的深入,實現學生“生活自理、行為自律、學習自覺、成長自強”的自主發展目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既能促進學生個性社會化的發展,更對推進素質教育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