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重要內容。在該課程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貫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目標的民族精神,同時,精選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實踐環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目標,從而幫助大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樹立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關鍵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大學生 民族精神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作為高校公共必修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貫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效性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家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更是引導大學生走出價值困境的迫切需要。為此,《綱要》教學應把握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精選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實踐環節及教學實效。
一、把握民族精神的時代內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在心理、觀念、習俗、信仰、規范等方面的群體意識、風貌和特征,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和凝聚的精神紐帶,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若沒有了民族精神,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華民族歷經風雨而延續至今,五千年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包容吸納、積極進取、自強不息、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史。尤其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民族精神體現出了新的時代內容,其內涵更為豐富。
(一)獨立自由的抗爭精神。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罪惡的侵華戰爭,幾乎把中華民族陷于萬劫不復之地。列強凌辱,國破家亡,不愿做奴隸的中國人民奮起抗爭,為爭取民族獨立自由和幸福進行了前赴后繼的斗爭。從三元里抗英到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從辛亥革命到國民革命,再到抗日戰爭,無不體現了偉大民族的獨立和反抗精神。
(二)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
為了結束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中國人民進行了無數次革命斗爭。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曾十次發動起義,雖屢敗屢戰,但仍鍥而不舍地推翻賣國無能的滿清王朝。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最艱難的生存環境下鑄造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這是革命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三)吐故納新的學習精神。
中華民族原本善于交流、開放進取,曾有磅礴向上的漢唐氣象,有張騫通西域,有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等,但是滿清王朝的閉關鎖國和愚民奴化,使得中國變成一個日薄西山的老朽帝國。晚清以來落后挨打的悲慘事實逐漸促使民族覺醒,一些先進分子開始把目光轉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之良方。從經濟技術到民主憲政制度,再到思想觀念,學習階段一步步深入。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先進分子最終在反復比較推求論證和實踐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為中國近代的革命發展和社會轉型找到了一條出路。
(四)艱苦奮斗的探索精神。
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上下求索,農民、地主、民族資產階級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追求,提出了各自的“理想”方案,但是他們的理想都破滅了,歷史的重任最終落到了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人肩上。經過艱難曲折的探索,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適合自己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鑄就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保障。
綜上所述,民族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主義,近代以來所體現的時代內涵就是找尋國家出路,努力實現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綱要》課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自覺地繼承和發揚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傳統和革命傳統,進一步增強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1]P2應該說,相對于其他幾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綱要》課在培育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它是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活教材。中國近現代史的上無數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嘉言懿行,既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結晶,又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任課教師應努力挖掘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資源和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受到情感熏陶和精神鼓舞,激勵其自覺為實現國強民富的民族復興而奮斗。
二、民族精神培育的路徑選擇
(一)教學態度上,教師要激情飽滿言傳身教。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發揮示范功能和導向作用。教師個人的精神、情感,以及言行舉止對于學生的心靈是直接可效的感召。因此,教師首先要具備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擔當愛國家、愛民族的楷模,在課堂教學中展現自己的道德學問和人格情操。
應當充分了解并理解這一百多年的歷史,體悟其中孕育的民族精神,并將其作為歷史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要顯示自己鮮明的政治感情和傾向性,愛憎分明,是非清楚,將喜怒哀樂傾注在中國近現代史教育中,用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中國近現代史的許多內容主要通過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教師激情飽滿才能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才能激起學生的愛國感情和民族責任感。很難想象,一個精神萎靡,對民族和國家沒有任何感情的人能激發起他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當然,教師要做到激情飽滿、愛憎分明,必須對近代以來的民族奮斗和探索歷程有價值認同和肯定。比如,對近現代史上不同革命時期的革命黨人、共產黨人等那種為了正義事業視死如歸的高貴品質,以及為天下人謀幸福的偉大情懷,教師當寄以高度的贊揚和崇拜。再比如,孫中山先生首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時代最強音,堅持不懈地為國家富強和實現民主共和奮斗,其偉大人格和精神足以超越時空,而那些破壞民主共和,恢復專制、帝制的“跳梁小丑”就顯得那么渺小。教師在講授時激情洋溢、愛憎分明,自然會對凝聚學生的民族精神達到催化之效。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上,使學生自覺感悟民族精神。
1.案例啟發式教學法。傳統上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靠灌輸單純空洞的大道理,效果是不明顯的。任課教師應該改進教學方法,可以通過一個具體教育情景的設計和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景進行思考和討論,從而達到教學目的。中國近現代史教學資源豐富,事件繁雜,人物眾多,任課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可以激發學生情感和感召精神的典型作為案例。如講辛亥革命時,選用林覺民與方聲洞這兩位民族青年的俠骨柔情和為理想信念的獻身精神作為典型案例。林覺民的《與妻書》談到:“天下人不當死而死,與不愿離而離者,不可數計,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方聲洞的《稟父書》表示:“夫男兒在世,若能建功立業以強祖國,使同胞享幸福,奮斗而死,亦大樂也;且為祖國而死,亦義所應爾也。”他們把濃烈的愛情、親情與對祖國民族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統一起來,體現了超越自我的博大胸懷和高尚革命情操。他們的形象是多么生動飽滿,今天讀來足以感天動地,令人不由產生至深的崇敬。再比如,講革命新道路探索時,以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曲折人生經歷為典型案例。通過講述,激發學生思考,體會到中國革命在逆境中前進,需要毛澤東那樣的實事求是、百折不回的艱苦探索精神等。總之,生動、恰當、典型的教學案例,可以把師生共同置于創設的歷史情境中,使學生感同身受,自覺激發起對民族精神的情感認同和理性追求。
2.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法。當今信息時代,以影音為載體的多媒體技術已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成為師生直觀形象生動教學的最佳途徑,而近現代史多媒體資料可謂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些多媒體資料可以是電影、電視劇或者紀錄片等,也可以是教師精心制作的教學課件。通過豐富的多媒體資料來再現歷史真實場景,使復雜抽象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生動形象地躍然于眼前,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講述“上編綜述”時,可以播放有關五千年中華民族輝煌文明史的片段或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精美的陶瓷鼎器”、“雄偉的萬里長城”、“恢弘的兵馬俑”、“神妙的石窟雕塑”、“壯麗的宮殿”、“優雅的園林”、“傲人的四大發明”、“古樸的文房四寶”、“浩如煙海的典籍文獻”等,使學生懂得中華民族曾創造過璀璨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對世界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由此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升華;在講“鴉片戰爭”時播放《火燒圓明園》片段,把帝國主義強盜的掠奪行徑和丑惡面貌,活生生地展現出來,極大沖擊學生的心靈,促使其將悲憤之情化為對外來侵略者和腐朽晚清政府的無比痛恨,更化為振興中華的巨大力量,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再比如,在講“紅軍長征”的時候,可以播放激昂的“長征組歌”,還可以通過圖片展示“紅軍單薄的御寒衣物”、“沿途留下的革命宣傳標語”、“翻滾洶涌的金沙江”、“人跡罕至的大草地”、“白雪皚皚的大雪山”等,生動反映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那種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以及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精神,勇往直前、堅韌不拔的精神,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精神,使大學生深切地體會到“長征精神”的真諦和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學生還可以從《甲午風云》中“致遠”艦全體官兵為國捐軀,《太行山上》國共兩黨精誠團結浴血殺敵,裝備欠缺的八路軍子弟兵與武器精良的鬼子近身肉搏,國民黨郝夢麟將軍誓死抗日的壯志豪言等中感受震撼人心的悲壯的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總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把握好教學時間,選取相關多媒體資料,以增強歷史真實感,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培養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為原則。
(三)教學實效性上,讓學生自主踐行愛國主義活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系統講授知識理論的基礎上,要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鞏固教學實效性。實踐教學是寓教于“行”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2]《綱要》課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了解歷史變遷和國情,是深化理論認識,感受民族精神內容的有效途徑和關鍵環節。結合課程的內容和特點,可以采取以下實踐形式。
1.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如讓學生自主進行社會調查、企業考察、社區服務、公益活動,以及“三下鄉”等活動,并寫出考察報告。通過走基層的方式,了解和感受社區、農村或企業的歷史變遷,使學生親身感受人民群眾艱苦創業的奮斗精神和開拓創新的優秀品質,增強投入祖國建設事業和民族復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指導學生到附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歷史人物故居、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址、烈士墓地等實地參觀考察,使學生零距離地接觸真實歷史,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洗禮。
3.歷史事件或人物紀念的體驗活動。如孫中山逝世紀念日(植樹節)、清明節、五四青年節、七七事變、八一建軍節、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九一八事變、國慶節、一二·九運動紀念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毛澤東誕辰日等。結合相關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制作課件,寫愛國影視觀后感,進行演講、征文比賽,讓學生參與公祭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或瀏覽愛國主義網站進行網絡公祭,還可讓學生自編歷史劇扮演英雄人物,開發愛國游戲軟件,等等,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激發愛國熱情。
總之,在《綱要》教學中要讓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有深刻認識和理解,使民族精神在新時期的偉大實踐中轉化為自覺意識,并實實在在地確立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成為祖國建設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柳禮泉.論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形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3).
基金項目:2009年湖南省教育廳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湘教通[2009]321號);2011年湖南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湘財教指[2011]91號:11C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