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路徑”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熱點。長期以來的教師“一言堂”、過分強調知識傳授廣受詬病。本文從提升師生互動水平的角度著手,借助于觀察、體驗、提問等手段,分析了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溝通的關鍵要素和良性運行的節點。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課堂溝通 師生互動
小學語文教學的受眾是正處于充滿著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小學生,這使得教師必須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通過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來激發學生的靈氣與創造力。“將課堂讓位于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逐漸在教學效果的評價中占據主流位置,也成為課堂教學生命力的源泉。教師應借助于各種途徑,與學生進行雙向溝通,讓學生通過觀察和體驗來獲得認知上的提升,從而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
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師“一言堂”、過分強調知識灌輸和單純傳授知識的特點,而對于學生的接受興趣則考慮較少,不利于發展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水平。本文從師生互動探究式教學過程的角度著手,列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例,來強調觀察、體驗、溝通等方式在推動師生互動中的作用。
一、在激趣引入下,師生互動從體驗中提升
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在小學生特殊的心理狀態,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恰恰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閃光點”。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借助于提問的形式,充分地發掘小學生的思想的“閃光點”,讓小學生在課堂中碰撞、接觸,使得小學生從提問中獲得啟發,思維進一步得到活躍,就會使師生互動變得有意義。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麻煩事。本來花費了很多心血準備好的東西會突然遭到破壞,讓我們感到很傷心,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里有一個小女孩遇到了麻煩事。她是誰呢?
(課件出示:一個小女孩說:“你們好,我叫玲玲。”)
玲玲小姑娘真有禮貌,我們也一起向她問好吧:“玲玲,你好!”
(正音“玲”指導讀輕聲,生字卡)
看看玲會寫了嗎?(課件出示“玲”字)
你認識的人名字里有“玲”字嗎?很多人的名字中有“玲”字,聽起來悅耳動聽。你可以用什么方法記住它?(生:形聲字、換偏旁,王字加令……)
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質疑)
師:同學們的想法這么多呀,那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去讀課文好嗎?看看能否找到你想知道的內容。請同學們打開第116頁,自由讀課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把它畫下來,請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課文的生字會念了嗎?小老師帶讀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正音)
小結:同學們真能干,這么快就會認讀了課文的生字。沒有了拼音你還會讀嗎?小組學習,自認生字卡。在小組里找出難讀的字音,并互相考考對方。出示生詞卡片。指名讀,男女同學讀,開火車讀。把課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讀一讀。把生字詞放在課文里讀,看誰能讀得又快又好?同桌合作讀課文,邊讀邊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問得仔細些。
(整體感知,解答前面同學提的問題。老師總結:玲玲為了參加評獎,畫了《我家的一角》,不小心弄臟了,在爸爸的啟發下,玲玲畫了一條小狗,并獲得了獎。)過渡:你們想看看玲玲的畫嗎?玲玲給我們出了幾道題,她說我們做對了,才可以欣賞她的畫,咱們一起來看看。[1]
在課堂教學中,該老師采取將記憶性問題與說明性問題相結合的辦法,讓學生在直觀理解的情況下學習到了知識,學習的空間進一步拓寬,學習的程度進一步加深,學習的興趣也獲得了提高。
二、在場景模擬下,師生互動從感知中升華
由于小學生具有喜愛直觀、生動事物和抽象邏輯思維帶有很大程度的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以師生互動為課堂教學手段的同時,應配合教學內容進行場景模擬,包括使用現代教學設備與手段,以使小學語文課教學變得更加引人入勝,增強小學語文課對小學生的吸引力,提高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思考的欲望,以加強教學中師生的溝通與互動。
小學語文課文《爬山虎的腳》介紹了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利用腳爬行的,啟發人們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是重點。教師如何讓學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讓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葉子和腳,則是難點。老師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電腦上通過動手操作,找準生長點的環節,再借助于提問的方式,既使學生通過訓練牢固掌握,深化了對教材的認識,又有利于激發他們參與探究的興趣。[2]
片斷一: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
師: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爬山虎葉子的?(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批畫)
生1:作者是抓住爬山虎的葉子的形狀和動態兩方面來寫的。
生2:作者是從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兩個方面來寫的。
師:剛長出來的葉子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呢?(學生讀書、匯報)
視頻畫面:剛長出來的葉子→長大了的葉子
根據學生的回答,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注意爬山虎葉子顏色的變化。
學生再讀課文,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幾個詞語體會。
視頻畫面:“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了波紋,好看得很”一句的畫面及意境,配樂讓學生欣賞感受。
師:爬山虎的葉子給了你什么印象與感受?
生1:很美。
生2:很有生命力。
生3:十分惹人喜愛。
師:那么就請大家試著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讀出自己的感受。
片斷二: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師: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爬滿墻壁,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朗讀第三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來。
學生自讀課文,初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用自己的話與同桌互相交流。
教師指名發言,學生讀出相關句子。
粗大的莖上有爬山虎的葉柄和葉片的靜止畫面。
師: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哪兒呢?請一位同學上來用鼠標點按出來。
生1用鼠標點按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電腦出現提示語:“錯了,再試一次!”
師:仔細讀讀課文中寫爬山虎腳位置的句子,看看到底在哪里?(生再次讀句子,思考)
生2用鼠標點按長葉柄的反面。該位置出現爬山虎的腳有六七根細絲慢慢長大,末端成圓盤的動畫。同時出現語音提示:“對了,你真聰明!”
(讓學生齊讀這段文字,并試著用簡筆畫畫出爬山虎腳的生長情況。)
在這節課中,老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學生的思維獲得了引導,知識面得到了提高。教師將提問整合到多媒體的教學中,使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得到提高。
三、在實際體驗下,師生互動從理解中提高
實際體驗是小學生接受新事物的基礎,是產生思想火花的源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若通過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直觀性的認識,則會有助于加深理解,且印象深刻。
下面以小學語文H老師講授的兩次公開課為例,談談在場景模擬中如何加強話語溝通與師生互動這一問題。
在《曹沖稱象》公開課中,H老師根據曹沖稱象的三個步驟:趕象上船、劃線—趕象下船、裝石—稱石,讓學生用水盆、玩具象、石子、秤等工具模擬曹沖稱象的全過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比曹沖稱象更好的辦法呢?寫出實驗方案。場景模擬中,在老師引導下,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創意的稱象辦法:用曹營中的士兵代替石頭,士兵直接站到船上去,直到船沉到做記號的地方為止,再稱出士兵的重量,更方便;把河里的水一桶桶往船里倒,等船下沉到記號處,算算一共倒了幾桶水,稱一稱一桶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3]這堂公開課教學,師生話語融合,互動效果非常好。
在《只有一個地球》公開課中,H老師運用電腦制作這樣一段活動畫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優美的音樂)②旋轉著的地球出來了,慢慢縮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葉扁舟。(說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③隨著老師聲情并茂的描述,出現晶瑩透亮的球體。④伴隨著音樂出現了轉動著的、蔚藍色的地球。(體現地球的美麗壯觀,可親可愛)如此導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使學生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體會到地球的美麗壯觀,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并因為不了解電腦知識、地球的形成起源而踴躍向老師提問,從而提高了師生互動的質量與課堂教學的成效。[4]
小學語文教學中場景的模擬,其目的是引導小學生的思維,使小學生借助于現代多媒體,對所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其思維的質量與效率,從而促進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H老師在教學中的場景模擬做到了這一點,師生之間話語融合有效地促進了互動。
四、結語
小學語文教學既充滿著難度與不可預測性,但正因為如此,又存在著豐富的創造性與無限可能性。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抓住小學生的性格特點,通過觀察、體驗、提問等方式,來提高課堂溝通的有效性,使得師生互動沿著良性循環的軌道來運行,才能真正實現“以學生為本”。
參考文獻:
[1]鄭金洲,任長松.探究式學習——18條原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梁俐萍.讓作業設計鮮活起來——新理念下小學語文實踐性作業設計的探索[J].蘇州教育,2008,(11).
[3]姜慶相,陳杰.新課堂改革背景下對學生學習方式變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
[4]馬勇軍,駱紅山.對探究教學幾個問題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