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以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開展環境意識問卷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了解環境知識的總體水平較高,對環保社會活動參與意愿也比較強烈,但是在大學生的環境態度培養和引導方面環境教育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因此本文從課程的設計和實踐探討了環境教育課程建設,提出環境教育課程實踐應課堂教學與調查實踐相結合,與時事分析相結合,與影視觀賞相結合。
關鍵詞: 大學生 環境意識 現狀 環境教育 課程設計
當前環境惡化問題已成為人類發展的最大障礙,越來越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帶給人類巨大的災難,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安全,保護環境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在我國,某些地方長期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導致無節制地消耗資源、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資源與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威脅到社會的和諧、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盡管中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環境污染總體并沒有得到遏制,形勢依然非常嚴峻[1]。
環境意識指人們對生態環境的認知、感受、思維及情感等的總和,是人類思想深層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科學認識[2]。提高全民環境意識是我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3],最根本的是從教育抓起。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環境意識不僅關系著自身的環保行為,還影響著其他社會群體的環保行為[4]。目前盡管針對大學生環境意識和環境教育也有不少研究[5],但絕大部分集中在環境保護常識的認知和環境意識與行為的通識教育,缺乏環境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本文從環境教育對大學生環境意識的影響入手,對環境教育的教學設計和實踐進行探討,從而為完善大學環境教育提供對策和建議。
一、調查內容和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基本情況和環境意識兩大部分。根據多數相關研究采用的方法,把環境意識分解為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三個維度。環境意識首先是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一種認知,而認知主要來源于知識,因此環境意識的第一維度是環境知識。意識也是一種心理,包括感受、思維及情感等,都可以用態度來表示,因此環境意識的第二維度是環境態度。而態度的最好反映是行為,行為是態度的外顯,因此很多學者把環境行為作為環境意識的第三維度[6]。本研究一方面參考了國內外相關調查研究,另一方面考慮了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反復篩選設計出具體問題。其中環境知識共9個問題;環境態度測量采用NEP量表,對五個維度自然平衡、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例外主義、生態環境危機和增長極限共設計了15個問題;環境行為則根據大學生環保活動參與情況設計了5個問題。
本研究的問卷調查選在蘇州大學獨墅湖校區,調查對象涉及獨墅湖校區中所有學院(包括醫學部、材料與化工學院、傳媒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院、藝術學院、文學院、教育學院共9個學院)的全體在校學生。由于蘇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綜合類大學,且涉及多個專業,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調查數據可信度較高,能較好地反映當前大學生的環境意識狀況。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60份,回收有效問卷326份,有效回收率為90.56%。調查樣本兼顧了高年級和低年級、男生和女生、文科和理工科的平衡。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環境教育對大學生環境知識的影響
調查結果表明,接受過環保課程培訓的大學生對環保知識的掌握程度高于沒有受到培訓的大學生群體。在9道題目中,接受過環保課程培訓的大學生的平均回答正確率為61.11%,沒有受過培訓的大學生的平均回答正確率為68.96%。沒有受過培訓的大學生在任何一題的回答正確率都沒有顯著高于受過培訓的大學生。但值得注意的是少數題項(例如“廢棄的紙巾和廁所紙是不可回收的”)的回答正確率明顯偏低,說明對垃圾回收問題、減少污染、節約能源的做法不少大學生還存在嚴重的錯誤認識。
表1 環境教育對環境知識掌握程度的影響(回答正確率) 單位:%
注:*** p < 0.001; ** p < 0.01; * p < 0.05; + p < 0.1,ns.不顯著。
(二)環境教育對大學生環境參與的影響
接受過環保課程教育的大學生參與環保活動的自覺程度高于未受過教育的大學生,接受過環保課程教育的大學生的平均得分為2.77,而未受過教育的平均得分為2.58。并且雖然“談論環保問題”和“購買商品時考慮其是否符合環保要求”這兩題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但是各項題目接受過環保教育的大學生的得分都高于未受過教育的大學生,受過環保教育的大學生參與環保活動的自覺程度高于未受過教育的群體。
表2 環境教育對環保活動參與的影響
注:*** p < 0.001; ** p < 0.01; * p < 0.05; + p < 0.1,ns.不顯著。
(三)環境教育對大學生環境態度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接受過環保課程教育的大學生環境關心量表平均得分為57.86,而未受過教育的大學生的平均得分為58.66,兩者沒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這說明接受環保教育和培訓對于大學生自身環保意識及價值觀的形成,并沒有直到顯著的影響作用,間接反映出環保教育是一個持久、緩慢的過程。雖然環保教育傳授大學生生態破壞、環境保護及環境運動方面的基本常識,但在大學生深層次的環境自覺意識的培養、對自然深切的情感關懷和自覺保護環境的道德素養培育方面還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主要結論與建議
(一)主要結論
1.大學生環境知識的總體水平較高,但對環境保護常識性問題的了解還存在明顯的局限性。
2.大學生對環保社會活動參與意愿比較強烈,高校應該拓寬環保活動的覆蓋面,并做好宣傳推廣工作。
3.環境教育在大學生的環境態度培養方面未起到應有的作用,今后要加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環境意識。
(二)對環境教育課程設計的主要建議
1.課堂教學與調查實踐相結合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具有一定環境關心的意識,因此有興趣選修環境保護方面的課程,但是如果課程變成長時間的理論說教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時,許多學生的興趣又陷入低谷。根據課程的設計理念,環境教育課程的實踐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以環境正義為基本理念的環境意識視角的培養。要培養環境意識視角,就必須讓學生參與進來,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與調查實踐相結合。在理論講授之后,指導學生分組討論相關理論,理解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并將概念操作化成調查題目,在大學生群體中進行調查和分析。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加深對理論和概念的知識理解,而且可以增強環保研究和參與的動手能力。
2.課堂教學與時事分析相結合
對環境問題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當前發生了什么環境風險,或將要發生什么風險,而需要掌握環境保護理論以理解不同社會群體是如何定義環境風險及做出怎樣的反應。環境保護理論一直是環境教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傳統的課程學習中,許多學生只是靠機械記憶去記住理論的內容,一旦考試過后,所學理論也隨之淡忘。根據課程設計的建構主義理念,課堂教學與時事分析相結合。讓學生關注環境新聞尋找典型案例,運用所學的理論,針對新聞中環境事件利益相關者的觀點進行分析。既引導學生了解當前環境狀況,又將學生置身于環境保護的思考和討論中,加深學生對環境保護的理解,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課堂教學與影視觀賞相結合
學生課外閱讀經典著作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課程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卡森的《寂靜的春天》和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等經典著作。但是從課堂觀察來看,盡管教師大力推薦,但是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不高。因此一開始就擺出大量經典著作并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可能讓學生被厚重的書本嚇倒。今天的大學生成長生活在一個多媒體的時代,影視教材具有直觀生動性和鮮明時代性等特點,很容易為學生接受。將課堂教學與影視觀賞相結合,選擇優秀的科普電影影片引導學生觀賞和思考環境問題,可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楊章懷.中國環境污染總體未得到遏制.http://www.chinanews.com.cn/ny/news/2010/01-28/2096671.shtml,2010-01-28.
[2]陳忠暖,王霞斐,何祥.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與環境教育芻議.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19,(3):65-67.
[3]陶文娣,王會,王瑾芳.北京市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與分析.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1):130-133.
[4]陳潤羊,齊普榮.非環境專業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與環境教育對策研究.中國林業教育,2007,1:19-21.
[5]解紅暉.我國大學生環境意識研究綜述.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0,(6):110-113.
[6]宋言奇.發達地區農村環境意識調查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10,1: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