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職計算機教學中一門基礎公共課程,在現代信息社會背景下,其教學直接影響到中職生今后學習和工作的發展。筆者對自己任教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分析,歸納出三個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三個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嘗試改革,提出了解決方法以及教改效果。最后對該課程的探索提出新的設想。
關鍵詞: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改革;中職生;自主學習;教學方法
一、引言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信息時代,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對于以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科學技術知識,同時又能將技術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為目標的中職教育來說,學生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計算機應用基礎》作為中職教學中一門基礎公共課程,其教學質量和效果關系著其他課程的學習,也關系著學生在未來的工作中對計算機的操作[1]。針對當前中職學生起點低,《計算機應用基礎》與專業教學脫節,教學形式僵化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嘗試。
二、電商物流專業《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現狀分析
《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包含了計算機基礎知識、Windows系統、Word及其應用、Excel及其應用、PowerPoint應用等內容[2]。根據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在第一學期,學習了這門課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應用計算機的知識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也為以后將要學習的網絡營銷、網頁設計、網站建設等課程打基礎。目前,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 課程教學中欠缺專業結合
《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實踐內容的案例都是單純操作應用,沒有與專業相結合的案例,學生沒有了解到這門課程對其他專業課程的重要的基礎作用,只將其當成一門可有可無的公共課對待,這種心理造成了很多學生不重視這門課程。不能很好的為后面的專業課打基礎,為專業服務。
2. 學生綜合基礎薄弱
就我校電商專業來說,大部分學生來自偏遠、貧困的農村地區,平均一個班中城市的學生10個左右。一個班里有一半的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因此上課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很短,上課的頭5分鐘還能聽老師講課,過了5分鐘不是想睡覺就是找其他人聊天,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多數學生基礎較為薄弱,雖然在小學、初中階段上過信息技術教育課,由于設備條件的限制,都只限于很少的理論,缺乏實踐操作,學生計算機總體知識水平不高,還有些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而來自城市的學生對計算機的了解也僅限于玩游戲、上網聊天、看電影等簡單操作。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計算機應用基礎》要學習哪些內容,學了之后會在哪些地方應用。
3. 教學模式和方法不夠靈活
教師講理論內容的時候,多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黑板加講解,學生不容易記,提不起興趣,沒興趣就容易睡覺,整個課堂死氣沉沉。講授操作內容時老師講的多,學生操作的少,教師怕學生不會做,基本都是先演示給學生看,學生看了之后再做,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使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學生就很少自己思考要怎么做,都是等著老師來教,久而久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越來越小;還有就是有些學生本來就不想學習,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令其更加覺得枯燥乏味。
三、針對《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進行教學改革的嘗試
1. 充分了解專業內容,選取適當的案例與專業結合
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就業方向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事的工作往往是企事業單位網站的網頁設計、網站建設和維護,或網絡編輯、網站內容的維護和網絡營銷(含國際貿易)、企業商品和服務的營銷策劃等專業工作,或從事客戶關系管理、電子商務項目管理、電子商務活動的策劃與運作、電子商務系統開發與維護工作 [3]。為達到上述培養目標,教師在上課前認真備課,選取適當的案例,合理的編排上課內容,除了書中的案例外,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自己編一些和專業相關的案例。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課本知識的同時,也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重視。
2. 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增強學生學習自主性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日漸提高,既要求學生有較強的電商知識和技術,又要求學生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盡量少講,多留時間給學生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多讓學生討論、交流,同時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并根據學生的反應調整上課的節奏。同時在座位的安排上,盡量做到強弱搭配,同學之間相互幫助,使其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也能體驗到小老師的成就感。在設置任務的時候,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一般分為初級任務、中級任務、高級任務,讓學生由簡入難,逐步突破問題,體驗到解決問題的快樂。
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在教學中起到組織、引導、答疑的作用,從知識的傳授者、教學的組織領導者轉變成為學習過程中的咨詢者、指導者,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適應走上工作崗位后的各種環境。
3. 結合學生實際采取互動類等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果
前面提到以前《計算機應用基礎》的理論知識在教室上,不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為了改變這種現狀,筆者嘗試了一定形式的改革。例如講計算機外部設備時,把學生帶到機房,找一些廢舊的硬件,讓學生眼睛看、動手摸,或收集一些圖片,用投影給學生看,通過從視覺、聽覺、實踐營造多感官、多角度的教學環境,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輸出豐富的信息資源,使學生對基礎知識形成初步印象,認識更直觀,也不容易忘記,同時也激發學生更大的興趣。而在講授操作內容較多的Word 或Excel時,不是一味的演示,而是留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的空間,提前用屏幕錄像軟件錄好解題步驟,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視頻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四、今后的設想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探索與嘗試,不僅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都有了提高,而且筆者的教學能力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由于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某些教學設想在教學過程中還不能完全實現。我將會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向其他教師學習他們的教學長處,繼續探索與本專業學生特點相適應的教學方法,選取合適的教學案例,讓學生學起來覺得既輕松又不脫離專業背景,繼而增強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使更多的學生體驗到學習能力提高的樂趣。
參考文獻
[1] 劉穎. 計算機公共課程教學質量保障的思考[J]. 電腦知識與技術, 2010,(33)
[2] 黃國興、周南岳. 《計算機應用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
[3] 池敏. 淺談高職計算機精品課程建設[J]. 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9,(14)
[4] 查有梁 .《給教師的20把鑰匙——教師應掌握的教育學方法》.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王欣(1982-),女,吉林四平人,助理工程師,2007年至今在柳州市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從事計算機類課程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