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君
[關鍵詞]審美;語文;教學
語文課文都帶有作者的審美情感傾向,體現著作者的審美觀念。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讓人稱道的藝術形象,栩栩如生的人間佳話,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偉大的形象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感受到認識,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對學生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使審美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呢!我將從這幾方面入手談一談審美能力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在生活中感知美的存在
生活中美無處不在,我們在不經意問就能感受到美所給我們帶來的巨大享受。在教學中只有不斷的誦讀課文,才能感受到美,而在相互對照中又能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的美,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美的形象進行比較分析,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表對美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從而提高學生對美的認識,培養學生強烈的審美能力。
二、“美”需要用心去體驗和感受
有我們全心的投入才能真正感受到他的神奇,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他們受教育知識及生活閱歷的局限,對事物的認識是膚淺的,對美的鑒賞力不高。因此,教師除了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外,還得教給他們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象,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象,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象,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三、“美”要不斷的揣摩和推敲
教師在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到位,各種句式優美多樣,人物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揣摩,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欣賞優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
語文學科進行美育,不是脫離語言文字另搞一套,而是要緊扣語文學科的性質,引導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可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是建立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上的。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是由感知美到欣賞美的中介。語言美的鑒賞在語文美育中尤為重要,因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例如:朱自清的《春》寫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等的自然景物,從而表現出春到江南的艷麗、柔和、生機勃發的美。《荷塘月色》則向我們描繪了明凈清亮的月色荷塘,輕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縷縷荷香以及心懷淡淡的哀愁和喜悅獨步月下的作者組成的靜謐、和諧,充滿著優美的詩情畫意的自然之美。《聽潮》盡情地描繪了海睡、海醒、海怒的畫面,真切地揭示了大海剛柔相濟的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寫了作者辭去彭澤令后歸家時的愉快心情和隱居的樂趣,表現出一種悠閑之美。《蘇州園林》則使讀者感知到園林的圖畫美。看似常見的自然圖景,卻能帶給讀者回味無窮的感受,究其原因,得益于語言文字美。一些優秀作品的語言,都是簡潔優美,寓意深長的。因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結合這些課文的特點,引導學生認知美,啟發學生把有關語句轉化為栩栩如生,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的具體形象,讓讀者眼前的人或景“活”起來,從而把學生帶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中去。
四、“美”要在吟讀中體現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的能力,并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那么,怎樣讀課文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文中的情感美呢?教師的范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能引發學生情感,使學生、老師、作者之間產生情感共鳴。
指導誦讀,使學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審美情趣的重要實踐。語文課中的文學作品屬于語言藝術,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它不像美術、雕塑、舞蹈,直接由視覺感知其形象,語言只有經過感知才能體現形象,因此在指導學生閱讀欣賞文學作品時,首先要設法讓學生在繪聲繪色的誦讀中進行語言的審美感知,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立體感受,產生如見其人,如睹其物,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審美感受。對課本中的一些短文詩篇,精彩片段,名言佳句,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乃至背誦。由吐字清晰,準確、樸實、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語言風格和感情色彩,從讀出語勢的跌宕起伏,語流的快慢疏密,到讀出不容置疑的邏輯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隨之流露出來。例如,在朗讀《荷塘月色》時,首先要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整體感受,理解作者既寧靜又不寧靜交替出現的情感節奏,這一情感節奏是滲透在那無邊的荷香月色之中,又體現出作者的心路歷程。然后指導學生誦讀文句,體會內涵,激發情感,在腦海中縈回,在腦中激蕩,從而把握好作品誦讀時語調的高低徐疾,揣摩理解語句的深層含義,課文的情感節奏就容易領會掌握,能產生情感的共鳴,獲得美的感受。如果不對誦讀加以指導,任其漫讀,學生就難以準確的把握,感受不到文學的高度表現力和感染力。
審美也必然從感知開始。審美感知力要求主體對美的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領悟。語文教師缺乏審美感知力,就會成為語文教學的門外漢。 語文教師的審美感知力表現在善于從語言文字入手,既能零散地感知審美對象,不輕易放過一字一語 ,又能從整體上去把握,透過語言所描繪的形象去作深層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進入美的領域,領略美的意蘊。□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