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蓮花
會計學本科課程體系優化和改革研究
齊蓮花
本文分析了目前經濟社會全球化、信息化和資本化對會計人才需求的變化,論證了會計學本科的培養目標;對國內外會計學本科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我國會計學本科教育應該進一步加強與會計實務界的聯系,課程體系的改革應該轉向以實質內容的改進和提高師生的內在素質為主,會計課程體系應該隨著社會環境變化動態調整。
21世紀是一個以信息化、知識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為重要特征的新社會時代。經濟社會環境的變化將會對會計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對會計教育進行改革和優化,以適應高校為社會發展培養優秀人材的迫切需要。首先,以企業為主體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并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一個以知識和信息為基礎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場經濟正在形成,以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為核心生產要素的知識經濟時代正向我們走來。適應科學技術的進步,企業的社會化和資本化程度加深,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對會計人才的需要在數量上和質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即為會計教育贏得了縱深發展的空間和良好的氛圍,也使高校會計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其次,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發展迅速,跨國公司在全球配置經濟要素,世界貿易組織日前普遍,區域性經濟集團擴大的進程加快,均有力地推動了國際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和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對會計專業人才的要求迅速提高。
高校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的定位,應該取決于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美國Albrecht、Sack(2000)、Cummings等人(2001)和Burnnet(2003)的研究表明:在美國,財務會計、金融學、稅務學、信息系統和審計(鑒證)服務被認為是重要的會計專業知識學科,而分析性(批判性)思考、寫作能力、語言交流能力和決策能力被會計從業人員普遍認為是最重要的技能要素。即會計教育必須跟上商業社會的發展,Albrecht& Sack(2000)認為:每個學校必須采用“零基礎”教學法,即拋棄那些不再有用的課程,盡量使課程變得有價值。傳統單一的會計教育必將被商業、管理科學及其他社會或人文學科相結合的多學科教育所取代。通才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專業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通而不專,解決不了社會問題,難以適應社會分工的需要;專而不通,導致知識機械化、思維片面化,難以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要求,因此只有把通才教育同專才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具有全面素質且精通某一專門學問的高級人才。美國會計教育改革委員會1號公報中指出:會計教育的目的不在訓練學生畢業時即已成為一個專業人員,而在培養們未來成為一個專業人員應有的素質。2007年,美國《公共會計報告》公布了“第25屆會計學教授年度調查”的結果。該雜志訪問了美國92所主要大學和學院的500位會計學教師,請他們在全美提供會計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學位教育的大學(學院)中選出他們所認為的“一貫以來最能夠培養出未來有能力勝任合伙人職位的學生的大學”。
目前,我國高校的本科會計學教育在課程設置方面與改革開放以前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專業課程的設置結構已經非常接近于英、美等發達國家。然而,目前存在問題最多的環節體現在課程的教學內容上。盡管我國大多數高校均開設了與美、英國商學院名稱完全相同的課程,但是一些課程的授課內容陳舊、授課要點不完整、教學內容大量側重于對規章制度細節的解釋,忽略了基本原理和概念框架的理解,忽略了會計的基本邏輯和終極目標。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不統一,教學水平高低不齊。在部分高校中,教學計劃更新速度比較慢,存在因人設課的情況,有些必要的課程因為師資的缺乏而無法開設。
我國會計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應該鼓勵會計學教師改變單純的以灌輸性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大量采用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和小組學習等啟發式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無疑有助于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有助于激發個人的創造力,我國高校會計教學方法必須改革。首先,要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素質、實踐能力和組織現代化教學的水平。教學模式的轉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師生共同轉變學習習慣和思想;另外,采納案例教學、課堂討論、小組課題、課堂講演、分組輔導、校外實習等現代教學方法,必須有系列配套的制度作為實施的保障,現有的課時安排、考核方法和評分標準等都要重新設計。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