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芝
淺議鄉鎮政府債務化解辦法
石秀芝
鄉鎮債務由來已久,他的組成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鄉鎮企業體制改革中形成的,另一部分是財政體制改革下形成的,有部分鄉鎮是經濟危機以來出口退稅額負擔過重造成的。鄉鎮債務問題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重要的是社會問題,直接影響基層黨委的現象,影響鄉鎮經濟的發展。因此應高度重視鄉鎮債務問題,將鄉鎮債務的化解提到議事日程。根據多年工作經驗,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化債。
某個鄉鎮財政事實存在以下鄉鎮債務,年財力1200萬元,教師、機關工資總支出等1350萬元,年上級財政補助150萬元。如果上級不主動承擔部分負債,不給鄉鎮分擔責任,即使沒有新的債務發生,那么對于這150萬元的債務,鄉鎮也沒有決心,沒有信心,更沒有責任心去償還它。所以必須由上級政府共同分擔,才有可能償還。上級分擔責任的方式有許多。
首先,對于投資基礎公共設施,如:修水泥硬化路、中小學新建等形成的債務,現在上級可考慮安排老建扶貧、以工代賑等資金扶持,給予鄉鎮大幅配套資金支持還債,鄉鎮也會全力以赴盡早還清,以緩解拖欠民工工資引發的矛盾壓力。
其次,對于因上級強制任務要求,鄉鎮不能自主,必須無條件接受,如歷年墊稅、建科技示范基地、縣要求為鄉鎮企業擔保等形成的債務,鄉鎮償還債務時,上級應主動承擔部分責任,可給予配套資金支持。
第三,對于因其他原因造成,如招商引資、付各項開支形成的債務,鄉鎮償還債務時,上級適當考慮給予配套資金支持。這樣下來鄉鎮工作積極性更高漲,還款速度更快。
一是加強財源建設,發展鄉鎮經濟,確保鄉鎮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努力促進農村經濟由粗放型向結構優化型轉型。一是本著農村資源優勢,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發展特色農業,引導農產品加工走集約發展之路;二是以工業園區為依托,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及勞動密集型企業,進而繁榮城鎮二三產業,推進“經濟強鎮工程”,增強場鎮輻射作用;三是以商貿、運輸、旅游為重點,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連接鄉鎮、村社農產品市場網絡;四是確保財政每年對農業投入增長,拓寬融資渠道,發揮金融機構的支農作用,加大支農信貸投入;五是鄉鎮政府應切實轉變職能,避免對經濟的行政干預,對企業提供信息、技術、智力支持和政策扶持,突破經濟成分界線,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總而言之,只有跳出農業抓農業,用現代化的理念抓農業,發展壯大鄉鎮綜合經濟實力,才能不斷擴大稅基,確保鄉鎮財政收入穩定增長,為長遠解決鄉鎮債務問題創造內在動因和先決條件。鄉鎮要因地制宜搞好財源建設,大力發展招商引資,增加工業稅收。只有自身財力增長了,清償債務才有基礎。
二是加大財政扶持力度。鄉鎮政府是國家的最基層政府,直接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有限的鄉鎮財力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該搞的服務,該辦的事業,該解決的問題都很多,尤其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都需要國家的大力扶持,讓鄉鎮政府不被歷史債務纏身,不為躲債而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對過去在這方面形成的歷史債務可出臺優惠政策加以解決。
三是加大盤活資產力度。鄉鎮政府要深入挖掘和利用集體資產和非耕地資源的潛力,采取公開拍賣、買斷經營權、租賃承包等形式盤活集體資產。對倒閉的企業,可采取招商的辦法,能盤活的盤活,能拍賣的堅決拍賣。在盤活資產的過程中應采取“陽光操作”,嚴格依法拍賣,警防為個人的私利而“賤賣”,嚴防國有資產流失,所取得的資金可以用于還債或直接抵債。
四是節余還債。鄉鎮政府要厲行節約,嚴格控制招待費等非剛性開支,資金有節余,必須首先用于償還債務。
要加強鄉鎮財政、財務和資產的管理。嚴格執行財務會計制度,實行政務、財務公開。應當明確鄉鎮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加強和改善行政管理、完善農村生產服務體系,應直接參與經濟運作,更不能舉債招商引資。興辦鄉村公益事業要量力而行、量入為出,無財力保障的,一律不準以鄉鎮名義舉債。要對縣級有關部門強化約束。任何部門不準脫離實際向基層下達稅費任務、要求基層安排配套資金,更不準搞勞民傷財的“達標工程”、“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嚴格禁止發生新的不良債務。深化農村稅費配套改革。上級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同時鄉鎮要精簡機構,分流部分富余人員,支出減下來,只有把支出減下來,才能真正防止新債務的產生。
(作者單位:平度市郭莊鎮投資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