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賜麟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0)
淺談傾聽對聲樂學習的作用
廖賜麟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福建福州 350100)
在當今社會,如何學習聲樂演唱已成為一個活躍的學術追求,聲樂通過旋律和語言的有機結合,聽覺和情感的相互交融,直接表達人們的內心情感。其中,演唱的正確與否是要靠耳朵來鑒別的,耳朵的“傾聽”,是使高超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的表現手法有效和完美結合的重要中介之一。因此,本文從思想認識的發展上來看,培養“傾聽”這樣的一種聽覺能力,使聲樂學習者用這種能力將感受到最美妙的聲音展示出來,為提高和指導聲樂演唱水平進行的初步探討和挖掘。
傾聽;聲樂演唱
聲樂是一種技術和情感在學習過程中的藝術融合。在當代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使用各種手段輔助學生學習聲樂,筆者認為,“傾聽”正是一種幫助聲樂學習者形成一個理想的音樂視野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在這種理念里,聲樂學習者的“傾聽”就顯得尤為重要,一般人“傾聽”是一種天生的感覺,是耳朵的生理功能,他們聽到的是一種聲音的物理性質,即表面意義上的音高、音值、音量,音色等,但是卻沒有做到和音樂相結合的特性,聲音只從左耳進,右耳出。但如果是作為一個學習聲樂演唱的學生,長期處于如此的狀況,在音樂訓練中是很難獲得良好的聽覺效果的。正因為如此,聲樂學習者需要“傾聽”。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用到“傾聽”這個詞,一般意義上的傾聽,是指幫助聽覺器官接受語音信息,然后進行有關的活動,從而實現思想、內心上的認識,而了解事物的一個過程。但是對于聲樂學習者的“傾聽”而言,經筆者多方考證,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為了嘗試一種新的概念,現筆者試圖進行歸納如下:
眾所周知,對于聲樂學習者來說,耳朵是其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在《聲樂藝術美學》一書中這樣提到:“人類的聽覺器官造就了一整套微妙精巧的音響傳導系統。聲波從外耳、中耳的‘傳音系’到內耳的‘感音系’,刺激感應聽覺神經導入聽覺中樞。在接受一切聲響的生理感應中,感覺通過長期的時間導致了聽覺的適應與反應機能。音樂作為音響的物化媒介形成了直接構成感情的藝術審美的直接形式,逐漸在適應與判斷中使人類具備了創造或欣賞音樂的生理素質,具備了音樂音響的音高、音強、音值與音色的生理感知功能。”
而聲樂學習者都有過“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經歷,從音樂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這種聯覺現象,都被認為是欣賞者在感受音樂的形象,從心理情緒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固有的音樂形象;但是從音樂視聽藝術的角度出發,這也是音樂形象所固有的一種特征,這被認為是欣賞者用“耳朵”這個器官,去聽取和接受音樂的同時,準確地把握住音樂的本質特征,并加以再現的能力。
可見,“傾聽”乃是耳朵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只是欣賞者在感知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構成音響的基本要素進行分析,而且還通過對旋律、節奏、和聲、配器等音樂表現形式進行分析,才可以真正進行對音樂和情感的把握。因此,如果沒有耳朵的聽覺功能,即使是最優秀的歌唱家,不能準確地把握音樂的內在。
這樣,我們對聲樂學習者的“傾聽”就可以有了初步的把握:聲樂學習者的“傾聽”就是把音樂作為原料,通過不同的形式感受到良好的音樂聽覺刺激,而這種刺激再傳達給大腦產生不同的音樂形象,并最終在實踐中再現聲樂學習者的感受,從而能夠熟練和清晰地識別、再現這種“傾聽”能力的過程。
聲樂學習者在不斷的聲樂訓練中可以得知,自身在從事聲樂藝術實踐中,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就運用了“傾聽”這一功能。“傾聽”也是一種在歌唱者身上存在,但是只是未被廣泛學習者所注意和運用的一種學習手段。它的作用很多,如果作為一個主動的歌者,能自覺用耳朵進行聲樂學習,把“傾聽”作為歌唱力量的源泉,就為不斷地提高自身對聲樂的認識能力、輕松完成技巧與音樂的結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概括來說,“傾聽”的作用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作為一名聲樂學習者,對歌曲的傾聽是欣賞者對歌曲的一種審美活動。當歌唱者真正用心傾聽一首歌曲,并且理解作品引起感情共鳴時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直覺欣賞階段、感情欣賞階段和理性欣賞階段。
在直覺傾聽階段,就是我們習慣稱之為“聽歌”階段。欣賞者只是被動的認識歌曲,用直覺來判斷歌曲的好壞。如多尼采蒂的代表性作品《偷灑一滴淚》:隨著流暢勻稱的引子出現,給人迂回而美妙的感覺,整首歌曲聽完頓時感覺到一陣濃烈的浪漫主義氣息而已。而如果深究為何這首歌曲會有如此的感染力,則是進入了“傾聽”的第二階段。
在感情傾聽這一階段,欣賞者帶著疑問,通過對音樂要素的具體分析,進一步感受歌曲表達的內容,引起的感情共鳴,從而樹立一定的音樂形象,這就是傾聽的第二步驟,也是區別與普通“聽”的一個重要環節。《偷灑一滴淚》這首歌較多地運用了裝飾音、附點節奏和不同調式的轉換,使音樂充滿變化。也正是因為調式的不同,才使得作品在表達的情感上出現了明朗與黯淡、抒情與悲傷、有力與含蓄的相互轉換,充分展示出了主人公內心的感情掙扎等。這些音樂語言的綜合運用使我們從歌曲中感受到意大利浪漫主義時期特定的抒情性和幻想性的特征。但是如果此時我們還不能更深層次地理解這首歌的意義何在,當時的創作背景又是怎樣的?那么就有必要進入傾聽的第三階段。
在理性傾聽階段,當我們對這些創作的背景進行深入的了解后,就會更深刻地理解這首《偷灑一滴淚》。同時,傾聽者結合自身一定的文學修養和音樂史方面的知識,可以看出,作為多尼采蒂的代表性作品,《偷灑一滴淚》在世界聲樂舞臺上久演不衰,除了歌曲本身獨具特色外,與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
多尼采蒂是19世紀意大利歌劇創作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中充滿著色彩性極強的旋律,但是,音域卻并不寬,深受歌唱家們的喜愛。《偷灑一滴淚》的背景是阿狄娜傷心地離開時,內莫里的浪漫曲,它描繪了此刻的心情。如“啊,我可得到她了”這一句,必須體現出喜悅和熱情,整個詠嘆調就是充滿了內心的喜悅和對姑娘的愛情,得到了愛情的內心必定喜悅。所以“死了也喜悅”,不能唱的太憂傷。
有了直覺、感情、理性這個三個欣賞階段的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作為聲樂學習者而言,就能逐步走進對歌曲“傾聽”的較高境界,較好地完成對歌曲審美的欣賞,陶醉在美妙的歌聲之中。
①傾聽他人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聲樂更是如此,許多方面是要憑聽覺判斷的。我們在自己演唱之前,為了更好地學習,必須觀摩音響資料,遵循老師的教誨,所以首先要對他人進行傾聽。因為只有不斷地傾聽他人演唱,辨認出其優缺點,才能更好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行模仿并唱出自己的風格,達到完美的表現聲樂作品的目的。
A:傾聽聲樂教師
在聲樂學習過程中,教師往往被學生視為典范,教師演唱并希望學生追求和遵循類似歌唱中正確的藝術模型。這是一個學生通過傾聽,根據一些有價值的模式努力塑造自己的演唱方式的過程。而當這個學習者可以在教師面前良好地再現他的聲音之時,這種傾聽就算是成功了。只有把握住了正確的聲樂路線,學生通過不斷的鞏固和練習,最終才能形成正確的歌唱狀態。
B:傾聽歌唱家
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中,學習者也喜歡聽自己喜愛的歌唱家的聲音,自覺地進行模仿。學生以此為動力,仔細傾聽歌唱者在演唱時候的聲音狀態、位置及其共鳴等,從而刺激自我內在的潛能,加以吸收處理,轉化為自身的東西。比如聲樂學習者對帕瓦羅蒂的崇拜和學習,都傾聽到了他演唱時金屬般的高音,濃郁的感情色彩和極強的藝術表現力。
C:傾聽音像資料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音像資料已成為聲樂學習者不可缺少的學習材料。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可以獲取眾多的音頻和視頻材料,輕松自主地根據不同的條件進行不同的搜索和選擇。而通過這種對音像資料有目的性地選擇并加以傾聽和欣賞之后,聲樂學習者得到的不僅是一頓豐富的音樂視聽大餐,而且重要的是獲得了深化聲樂技巧,把握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風格,增強對作品表現力理解的寶貴機會。
②傾聽自我
在聲樂學習過程,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老師經常要求我們集中注意力,來傾聽下你自己是如何進行演唱的,甚至用錄音進行回放,從而進行自我判斷。這些手段,無非是為了一個目的:傾聽自我。
聲樂學習者在受過一定的訓練之后,就可以開始傾聽自己。學習者通過自己的耳朵來協調高音低音的銜接,在聲樂演唱過程,傾聽你自己唱歌的音高、音色、音值等基本要素,成為自己的指導教師,直接地判斷自我的演唱狀態正確與否,以致無論是課前還是課后,都能達到同樣的效果。聲樂學習者的自我傾聽,就是發揮想象力,用唱出來的形式把聽到的音樂與自我形象進行積累,形象化的用語言來形容的聲樂作品中更深的構想。正如沈湘老師所說:“歌唱時要達到當你還沒張嘴之前,自己耳朵里,已經聽到了所要唱的,這樣才會有把握,才能達到歌唱的目的。”
因此,歌唱者的傾聽他人和傾聽自我是歌唱者演唱水平提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同時不能忽略傾聽在演唱時二度創作的作用,要不斷挖掘和發展傾聽的潛能,讓它時時刻刻服務于我們的歌唱,作用于我們的歌唱。因為只有用良好的傾聽能力做指導來體驗音樂作品、發現問題并加以改正,拋棄錯誤的聲音觀念,以達到爭取的聲音狀態的目的。同時,要傾聽更多的作品,不僅需要傾聽好的聲音,也不勇于傾聽不好的聲音,學會辨別聲音的本領,提高自我鑒定能力,讓每一位聲樂學習者都始終充滿激情的歌聲,讓歌聲中永遠都飽含深情。
[1]付放晴.論傾聽的四個階段在音樂欣賞中的作用.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2期
[2]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10
[3]陳輝.《傾聽——音樂欣賞的必要途徑》.中國音樂教育,2005.9
[4]王文仁.《傾聽音樂方式探析》.河西學院學報,2003年第19卷第3期
[5]文/陶瑞斯?費雷德里克森,譯/吳源淵.《傾聽的藝術》.《教學研究》,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