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浩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2)
淺談高校合唱與指揮課教學
孟 浩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2)
合唱與指揮法的教學是當今我們國家高等藝術院校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合唱指揮的教學成果直接波及到我國中小學校的合唱排練及社會性質合唱比賽活動的水平。在最近幾十年時間以來,乘著時代改革的春風,社會性質的合唱歌詠比賽活動蓬勃開展,對于培養較為專業的合唱指揮人才尤其變得越來越重要,對于合唱與指揮法教學的研究也就顯得越來越必要了。
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
合唱藝術是人類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隨處可見它留下的印跡。傳說古希臘荷馬的詩篇伊里亞特中就描繪過許多種集體演唱和舞蹈的形式。在歐洲音樂的發展史中,合唱這種表演形式,無論是在教堂里作為宗教的工具,還是在宮廷里作為貴族音樂的形式,以及后來在歌劇、交響樂中作為表情、表意的重要手段,都放射出他獨特的光彩。合唱指揮的工作不僅僅只是單純的打拍子,或提示聲部的進出,他最主要的職責是訓練合唱團員具有正確的歌唱方法、敏銳的聽覺及對作品的分析理解。他是作曲家與演員、演員與聽眾之間思想感情交流的使者。
1.正確的歌唱方法
合唱是一種集體演唱的聲音藝術,是用每個人的聲音的組合在一起來塑造我們想要表達的各種藝術形象。我認為正確的歌唱方法是以美聲唱法為基礎,當然獨唱和合唱截然不同。獨唱講究的是發展個性和特長,合唱講究的是共性的合作,兩者基本的發聲原理是一樣的。在合唱當中一定要控制住氣息,不能有較大的聲波,盡量用直聲來達到聲音的準確、統一、平衡、和諧。還有就是合唱聲音的處理要符合作品的內容需求。唱這樣風格的歌曲用這種聲音,唱另一種風格的歌曲用另一種聲音,這才是高水平的體現。聲音位置的統一是合唱發聲的核心內容。
2.敏銳的聽覺
合唱也是一門聽覺藝術,合唱指揮與合唱團員的聽覺能力將會直接影響到在排練和演出中的質量。第一,合唱指揮應該具有良好的內心音樂聽覺能力,只有這樣合唱指揮才能在熟悉音樂作品的前提下,把內心想象的音響效果通過排練逐漸達到理想的實際音響效果。第二,合唱指揮在排練的過程中,其敏銳的現場聽覺判斷能力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音樂作品的音高、音色、力度、速度、情緒變化等一系列音樂表現手段的變化,以及合唱隊中各聲部之間的層次感,都需要指揮者依據即時聽覺加以準確判斷,并在此基礎上隨時進行準確把握和細致調控,這樣才能勝任引導全體合唱隊員和樂隊隊員完成對音樂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工作。
3.作品的分析理解
合唱唱得好不好,不僅取決于聲音的好壞,也要看能否以熟練的技巧很好地表現出作品內在的情感,如果合唱指揮對作品的理解是正確的,但沒有能力表現它,那就不算是一個合格的指揮,這是作為合唱指揮不可忽視的問題。合唱指揮在沒有計劃和準備的情況下,就不應該出現在合唱隊員面前,對作品不了解、不熟悉,就很難指揮別人,也不應馬上進行排練指揮。
一個好的合唱指揮必須要有良好的指揮技術,熟練應用豐富的指揮語匯與合唱團員進行音樂交流。就像一個好的外交官不僅需要有敏捷的思維,還要有善辯的口頭表達能力一樣。
1.正確的指揮圖式
指揮圖式是由一系列的點與線構成的。指揮圖式中的“點”,是指拍點,它預示著音樂的速度。拍點的產生要有彈性,不能僵硬,且要求準確、穩定,拍點被視為音樂的“骨架”。“線”是揮拍過程中點與點之間手的運行軌跡,代表音樂的旋律線,被稱為音樂的“靈魂”。
2.正確的起拍與收拍動作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指揮,能正確的用手式帶領合唱隊整齊的進聲,是對一個合唱指揮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向學生灌輸的指導思想。
3.指揮動作幅度的大小
一般而言,指揮動作的大小取決于音樂的速度、力度和風格。有較強的音響和寬廣的速度的作品。如《祖國頌》《婁山關》中的部分段落,要求指揮動作幅度大,揮拍堅決、反射有力。開闊、抒情的音樂要求動作幅度大,線條優美流暢,如《牧歌》《陽關三疊》等。大幅度的指揮動作常使用大臂,甚至上身的輔助動作來加以擴展,同時打開小臂來增加線條的長度。對于幅度、力度較大的動作,要注意整個身體的穩定,可以雙腳稍分開,這樣不但可以保持了上身的穩定,又能襯托出音樂的整體氣質。
對于歡快、活潑的音樂,如《阿拉木汗》《掀起你的蓋頭來》等,一般采用幅度小而富有彈性的動作,給人以輕盈、跳躍的感覺。有時可只用手指尖做輕微的點擊動作,會更加貼近音樂的內涵。急速的且節奏緊湊簡潔的動作,適用于如《團結就是力量》《保衛黃河》一類風格的作品。
4.雙手的分工與合作
在指揮過程中,右手往往起主要作用,負責音樂的節拍、速度,提示聲部、指出重音、延長音和切分節奏等作用。當然,左手在指揮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它往往提示音樂的情緒,描繪音樂的形象等。
5.手的方位與手勢
手的方位指在揮拍過程中手上下活動的范圍,一般情況下,其活動范圍是“上不過眉線,下不過腰線”。高位置的手勢一般表示強而有力的音樂情緒,反之則表示柔和舒緩的情緒。但是,指揮手法在藝術處理方面常有不同的設計與運用,如手用力打下去表示強,手柔和的上抬也可以描繪出輕而弱的音樂意境。
6.分拍與合拍的運用
分拍、合拍是指揮中的常用手法之一。合理的運用,將使音樂表達更加準確、細膩。一般情況下,快速進行的音樂在按記譜的圖式不能適應時,可采用打合拍的方法。如《我和我的祖國》《乘著歌聲的翅膀》《藍色的多瑙河》等,可以把6/8打成二拍子,9/8打成三拍子,3/8打成一拍子。用這樣的圖式來進行指揮,使指揮動作更加靈活、自如,且對音樂情緒表達得更加貼切、流暢。
7.指揮整體的形象
一個指揮者的動作是否準確,整體動作是否協調,都關系到對音樂指揮的效果。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及實踐中,不能忽視對學生良好的音樂素質以及良好的臺風的培養。
[1]馮冶冰.對高師合唱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中國音樂.
[2]馬革順.合唱學新編.上海音樂出版社.
[3]《合唱指揮與合唱訓練》秋里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10
[4]《合唱指揮法教程》吳承篪、吳淑貞著吉林音像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