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生
(華北科技學院體育部 河北三河 065201)
北京市高校校內體育競賽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張學生
(華北科技學院體育部 河北三河 065201)
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北京市高校校內體育競賽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指出北京市高校校內體育競賽存在對體育競賽認知程度不夠、體育競賽的參與情況不理想、 體育競賽的組織機構不夠完善、體育競賽的開展內容不能滿足需要等問題,提出提高認識、更新觀念;體育競賽和運動訓練、體育課相結合;體育競賽的競技性和休閑性、娛樂性相結合;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等措施。
北京市 體育競賽 高校 校園文化
200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開展了“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然而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情況并不理想。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測試表明,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在持續下降。如何提高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成為教育界和體育界共同關注的話題。高校體育競賽作為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大學生的體育能力、運動興趣及習慣,增強其體質,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擬通過對北京市高校校內體育競賽開展情況的調查研究,分析其存在問題,探討其發展對策,為提高大學生健康水平提供一條有效途徑。
北京市12所高校的校內體育競賽。調查對象主要是教學一線的體育教師和在校大學生。
根據研究的需要,通過圖書館和網絡查閱相關資料,并對相關資料進行整理、分析。
自制《北京市高校校內體育競賽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的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經過效度和信度檢驗后進行調查。共發放教師問卷100份,回收98份,回收率98%;發放大學生問卷600份,回收576份,回收率96%。
對所有的文獻資料進行歸類、篩選、參考,結合調查結果,通過歸納、演繹、分析、綜合等邏輯方法,進行研究和總結。
體育競賽又稱運動競賽或競賽表演,是指以體育運動項目為內容,在裁判員主持下,依據統一規則進行的運動員或運動隊之間的競技能力的較量[1]。
本文所談的高校校內體育競賽主要是指由高校各部門自主舉辦,以普通大學生為參與對象,在課余時間開展的以增強大學生體質、培養體育興趣、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為目的的各種校內體育競賽活動[2]。
體育競賽,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讓高校師生了解體育競賽,才能促進他們積極參加,在體育競賽過程中增進身心的健康。在對北京市十二所高等院校調查后發現,48.6%的大學生對體育競賽了解較少或不了解,僅有23.5%的大學生認為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競賽很重要或重要,甚至還有7%的體育教師認為開展體育競賽不重要。從以上調查表明,高校師生對體育競賽的了解并不深入,體育競賽的價值需要進一步推廣和宣傳。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大學體育的任務是增強大學生體質,提高其健康水平;促進大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技能和科學鍛煉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培養終身體育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等。所以說大學體育就是面對全體大學生,調動他們的體育興趣,促進其共同參與學校的各級各類體育教育活動。體育競賽作為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參與對象應確定為全體大學生。
然而在實際調查過程中發現,74.6%的大學生希望或非常希望參加學校的體育競賽,但是實際經常參加學校的體育競賽的比例僅為7.4%,有36.3%的大學生有時參加學校的體育競賽,還有28.4%的被調查大學生從來沒有參加體育競賽。高校體育競賽,異化為只有少數大學生參加的體育活動,完全違背了高校開展體育競賽的本意。因此,提高大學生參加體育競賽的比率,成為體育競賽開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組織機構是體育競賽順利開展的關鍵性因素,結構合理的體育競賽組織機構,能夠促進體育競賽的開展更具目的性、計劃性和操作性,能夠滿足大學師生對于體育競賽的需求。
在調查的高校中,16.7%的高校沒有明確的體育競賽組織機構,83.3%的高校都具有體育競賽組織機構,且都是體育教學部門的教師擔任。在走訪中發現,北京市高校體育教師的工作量較大,主要的精力都用在體育教學中。對于體育競賽,只能是完成基本的體育競賽計劃,關于體育競賽的改革和創新,沒有時間去操作。
體育競賽的內容,是高校體育競賽的主體。本文所研究的體育競賽的內容,主要包括體育競賽項目、體育競賽次數、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體育競賽項目能夠反映出大學生對體育項目的喜好程度,有針對性地開展深受大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競賽,能夠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競賽的積極性。體育競賽次數能夠反映體育競賽習慣的養成程度。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反映高校體育競賽開展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對北京市十二所高校調查后發現,大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依次是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而每年學校組織的相關體育項目競賽的次數依次為:籃球1.2次/年、足球0.7次/年、羽毛球0.6次/年、乒乓球0.5次/年、健美操0.5次/年。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主要集中在體育教研組、院系組織。
高等學校體育競賽的順利開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主觀因素(領導重視程度低、缺乏完善的競賽制度、體育老師積極性不高、學生參賽意識不強)和客觀因素(場地設施、器材設備、競賽經費、體育教師數量、時間)。在調查中發現,制約北京市高校體育競賽開展的主觀因素中,其重要作用的主要是領導重視程度低、學生參與意識不強。制約北京市高校體育競賽開展的客觀因素主要是場地設施、器材設備。
體育競賽是高校體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重視體育競賽的教育功能,從根本上改變體育競賽即體育的競技比賽[3]。加強對體育競賽活動的推廣和宣傳,使體育競賽價值逐漸被學校領導、教師和大學生所認識,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根據各個學校自己的特定條件,結合廣播、拉拉隊表演、海報等多種方式,營造熱烈的體育競賽氛圍,促進體育競賽對大學生的教育功能。
體育競賽是學校體育教育重要的一部分,但長期來高校體育競賽都與體育課程相脫節,體育課上所學知識和技能不能有效地滿足體育競賽的需要,雖然知識和技能學的不錯,但是對于競賽方法、比賽規則都知之甚少。體育競賽和運動訓練、體育課相結合,能夠有效調動大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大學生體育課上能夠學到運動訓練、體育競賽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增加大學生參與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的興趣。在運動訓練和體育競賽過程中又能檢驗體育課上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大學生上體育課的熱情。
高校體育競賽應該把競技性、休閑性、趣味性相結合,降低競賽難度,滿足大學生參與體育競賽的需要[4]。根據大學生的生理特點和知識層次,開展多樣性、趣味性、娛樂性、健身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不但增強其參與體育競賽的興趣,吸引其廣泛參與,而且對于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具有積極作用,為發展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競賽,是在學校這一特定文化氛圍中進行的文化傳播,它以大學生為主體,體現了學校的精神和文化。加強高校體育文化建設,首先要完善體育競賽的組織管理機制,制定合乎實踐需要的規章制度,改革評價機制和獎勵辦法,激發廣大師生參與體育競賽的積極性;其次,加大體育競賽投入力度,改善競賽條件,加強對體育競賽的指導,學校的體育設施應該免費向學生開發,保障體育競賽的基本設施;再次,加強學校傳統和體育競賽的有效結合,把校訓、?;铡⑿F斓染哂斜拘L厣奈幕谌氲襟w育競賽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競賽文化體系[5]。
[1]編寫組.運動競賽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
[2]趙承磊.普通大學生課余體育競賽的改革與發展路徑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 .
[3]李悅悅.普通高校課余體育競賽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李靜波,楊波.我國學校體育競賽八大問題與對策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
[5]賈文,田海燕.高校校園體育競賽面臨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6.
G807.4
A
2095-2813(2011)11(a)-00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