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劉琴 周建斌
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個別差異成因分析
江蘇 劉琴 周建斌
隨著項目課程實踐的推進,一些棘手的實際問題也不斷地顯現,使得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個別差異更為突出。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剖析了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個別差異的成因,以期促進項目課程實踐的推進。
項目課程;個別差異;成因
建立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是當前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時代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同樣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一次有益實踐。隨著項目課程實踐的推進,我們不難發現,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個別差異更為突出。同一個班級的幾十名學生,面對相同的課程,同樣的老師,為什么有的學生學得又好又快,而有的學生則相反?為什么有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熟練運用各種策略,而有一些學生則在問題面前束手無策呢?造成職業學校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個別差異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觀因素,也有學生本身的主觀因素;既有來自社會的不良因素影響,也有學校教育因素影響,同時也有家庭教育的影響。在此筆者想就此問題,結合多年的職業學校教學經歷,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薄之見。
歷來的教育家都很重視研究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孔子要求對每個學生的差異進行詳細的觀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他認為在教育實踐中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教育關系的研究。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教師說,這個學生很聰明,那個學生比較遲鈍;這個學生有音樂才能,那個學生繪畫很出色;這個學生活潑好動,善于交際,那個學生沉默寡言,喜歡深思。這里說的,就是人們之間表現出來的心理上的個別差異。一個人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個體心理的特殊性稱為人的心理和性格的個別差異。同一心理發展階段的學生,雖然他們有著大體相同的心理特點,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心理特點總是帶有個人的色彩。
學生之間,不僅在認識上存在著差異,在精神面貌、道德品質,乃至解剖生理等方面也都存在著差異。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課程模式。在這種課程模式下,學生之間既有認知水平、認知能力的差異,還有實踐能力的差異。因此,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是造成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個別差異的原因之一。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一切富有成效的教學都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是否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是各種有效的教學對策實施的前提。職業學校的學生動機不足或不明確的現象極為嚴重。其原因有:
1.社會因素的影響。“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社會不良風氣浸入學校,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2.家庭因素的影響。一些學生受到家長及社會上“腦體倒掛”現象的影響,誤認為知識不重要,花錢讀書不合算,認為知識夠用就行,不如早點參加工作或經商賺錢好。
3.學生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本身的學習是為了應付家長或者只是有書讀、有學上就可以,而沒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的學生從小到大,一切都由家長安排,一切聽命于家長,沒有自己的主見,更沒有學習的動機。
項目課程體系下強調學生以自主學習、小組學習和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形式,但由于學生本身的學習動機的不足,使其學習動機的水平有高有低,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能力有強有弱。項目課程中每一個項目一般由多個模塊組成,其間若所有學習活動完全由學生自主進行。因此,學習動機足且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他們會在一半不到的時間內完成任務,而學習動機不足且學習能力弱的學生就是用兩倍的時間也完成不了。由于系統較大、任務較重,學生間互動合作也會受到影響,學習動機足且能力強的學生在完成任務前會因自己的任務沒有完成而無暇顧及其它同學,完成任務后他們又會因為學習動機不足且能力弱的同學需要幫助的地方太多、幫助指導的量太大,與自己的想象相差太遠而失去耐心。學習動機足且能力強的學生沒了耐心,學習動機不足且能力弱的學生則更無信心。因此,如果學生對前面所學的內容達不到規定的要求,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就造成了后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進而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造成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個別差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力。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習興趣與學習的關系主要表現在,當學生對某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力求掌握知識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積極主動的意志行動,使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從而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中心選擇、組織課程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在教學中加強了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之間的相關性,整合了理論與實踐,提高了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效率。部分學生通過項目課程實現了學習的價值感、榮譽感和喜悅感,促進了學習興趣的深化和豐富,這樣的學生將會越學越好。相反,對缺乏學習興趣的學生上課如嚼蠟般無味,很難集中精神去完成學習任務,導致惡性循環,最終放棄。由此,造成了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學習的個別差異。
隨著高中階段教育普及化程度的提高,必然使更多社會弱勢群體的子女和“學業失敗”者進入職業學校。社會上扭曲的教育價值觀和人才觀,使人的多樣性被否定,社會需要多樣性被忽視,技能型人才社會地位不高,收入相對偏低。凡此種種職業教育業已被社會看成“次等教育”。精英教育觀念及其制度的慣性作用,使初三“分流”由原本應該是積極的、自主的、愉快的選擇,卻變成了選拔與淘汰,使原本職業教育變成了保證精英教育選拔的輔助系統,使原本以職業教育評價體系評價學生變味了。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被鼓勵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學生還處在心理發展的不成熟階段,更需要來自各個方面的積極評價,而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得到的少之又少,而消極的評價正是造成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的個別差異的不容忽視的原因。
造成項目課程體系下學生的個別差異的成因有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在努力創造良好的外部學習環境的同時,我們應深入到學生的內心深處,幫助學生規劃職業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鍛造增強學生的學習意志。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個別差異的問題。
【1】蔣慶斌,徐國慶.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研究.職業技術教育,2005年22期P56-50.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高級職業學校)
(編輯 呂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