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華月
(浙江理工大學)
授受·管理·服務
——構建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三向度
◆桑華月
(浙江理工大學)
高校師生關系是指全體高校教師和學生在共同實現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過程中形成的成人之間特殊交往關系。新時期要圍繞高校的育人職責,從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三個向度來構建高校和諧師生關系。
高校師生關系 和諧 三向度
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 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使高等教育能培養出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人才和創新人才就離不開和諧的師生關系。高校師生關系是指全體高校教師和學生在共同實現高等教育階段的教育目標過程中形成的成人之間特殊交往關系。高校要讓專職任課教師、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與大學生之間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鑒于高校師生的心智結構和社會角色的不同,專業課任課教師與大學生之間的師生關系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模式:
第一,就特點而言的授受指向關系。師生關系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所謂教學相長,師生互為老師,但由于教師在人生經驗和知識水平上一般高于學生,因此,教師教學生學,師生之間主要是教與學的關系,不是一般的合作關系。雖然大學生大多已經成人,但是他們還沒有真正踏入社會,其心智結構和知識體系正處于塑造成型的階段,高校教師要在踏上講臺的那一刻起,就深刻認識到自己肩上所承擔的神圣使命,在大學生面前理所應當要承擔起指導和規范的社會責任,以嚴謹的學術風范和一絲不茍的教學風格對每一個大學生負責。任何以大學生已經成人,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為借口,對大學生敷衍塞責的行為,都是對高校教師身份的褻瀆。高校師生關系歸根結底是一種教育關系,在這個關系中,高校教師處于發起者和引導者的角色,一旦放棄這種角色,就等于將高校師生關系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人際關系,高校師生關系的本質內涵就被解構。
第二,就本質而言的方法傳遞關系。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其中,“傳道”位于“授業”和“解惑”之首。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即教學的重點不在于傳授某種知識的內容,而在于指導學生掌握如何做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師生教學關系的魅力就在于此。有人認為教學過程留給學生的最終財富,不是學了什么知識,而是領悟到的方法。因此,大學師生之間的教學關系的本質意義,存在于方法論層面而非知知識類層面。建立在方法引導之上的高校師生關系才能使大學生真正受益。
第三,就目的而言的自由引導關系。高校師生關系是一種建立在知識互信基礎上的自由引導關系。雅斯貝爾斯說:“大學的理想要靠每位學生和教師來實踐,大學的生命全在于教師傳授給學生新穎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來喚醒他們的自我意識。”中學老師會一次又一次重復每一課里的關鍵內容,但大學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大學師生從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老師和學生,高校教師不過是引導、幫助學生進行研究。費孝通先生當時在大學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他自己覺得有意義的課題。比如借“鄉村社會學”這講臺來追究中國鄉村社會的特點。他說“我并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有創造性的教師是引導學生自學的向導和顧問,而不是知識的傳聲筒。
第四,就內容而言的通識教育關系。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如果高校的老師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重視智慧的養成,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對大學生而言,知識的多少并不能立刻影響發展的藍圖,而為人處世之道則會在大學生的成長之路上立竿見影。原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金耀基說過:學生在大學里實際上是學四種東西: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做人。高校教師要教會學生的、大學生必須學會的,除了“智”,還有“慧”;大學生除了要研讀書本,還要研讀人、事和社會;高校教師在學生面前除了為學,還要為人為事、謹言慎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大學生。這樣,在專職任課教師和大學生之間構建一種具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指向特征,以傳遞方法之妙為本質,以引導學生自由探索自主學習為目的,內容涵蓋為人處世之道的授受向度師生關系。
管理育人,即在教書育人的基礎上,學校行政管理體系依托制定的各項政策規章規范教學行為,并通過管理過程實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全面發展的目的。因此,從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和大學生之間的關系出發,建構一種基于管理向度的和諧師生關系至關重要。
第一,以法律為基礎的二維管理。從法律而言,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們是介于社會和學校之間的“邊際公民”,既是社會人、準成人,又是學校人。他們同時具有公民身份和學生身份,既受社會維度的憲法和法律約束,又必須遵守高校的行政條款和各種管理規章制度。這就決定了高校行政管理體系必須兼顧社會和學校兩個利益維度,不能單純以學校利益為出發點,傷害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所應享受的權利。2005年 9月1日新實施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就對原來的不合理條款進行了修訂。高校師生關系管理向度的目標之一,就是要依照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和被稱之為教育法律“母法”的《教育法》,以及《高等教育法》、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為依托,構建具有社會和學校二維法律基礎的師生關系。
第二,以民主平等為原則的平衡管理。就高校管理體系而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雙方之間的權利是不對等的,大學生是無條件的被管理者和被約束者。高校具有管理和配置其掌握的公共教育資源以及對其范圍內的事務進行管理的權力,處于公共行政主體地位,相對于學生而言,高校具有毫無疑問的權威地位,加之管理反饋和申訴機制不健全,在管理過程中,大學生很容易成為弱勢群體,行政權力的過度擴張一定會損害到大學生的基本權利,師生關系緊張的局面會持續加重。因此,構建管理向度高校和諧師生關系的目標之一,就是在高校行政體系里,從大學生的權利本位出發,規范各種行政條例的事前審批、事后監督的程序,實現大學生自治和法制相協調、平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力量,形成民主平等的管理型師生關系。
第三,以嚴格規范為手段的激勵管理。管理育人,必須嚴格依照規章制度。公正、適量、及時的管理行為,一般會產生良性效應。高校管理者對違紀大學生的管理工作,在對事實進行認真核實之后,必須對某種不良思想行為進行否定評價。針對大學生積極行為的實施激勵機制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對負面行為實施激勵機制,其效果更加微妙,這種激勵機制有兩個向度,一個是正激勵,一個是負激勵。一般說來,面對大學生的負面言行,正激勵的效果比較好,一定的包容性和人性化在管理中是必需的,如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并感受到老師的涵養氣度和殷切希望時,往往會產生出克服自身局限的積極心態。但是,驕縱大學生是高校管理者的不作為,大學生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違規學生進行的合理處分,就是一種負激勵,它使學生產生恥辱自責、引起學生心理壓力和思想矛盾,以達到明辨是非促進轉化的目的。
正如鄧小平所言:“后勤工作的任務,就是要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務,要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創造條件,使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地從事科研、教育工作。”管理和服務是難以割裂的,服務就是管理的過程,管理育人和服務育人是相輔相成的,為了表述的便利,筆者將高校后勤領域的運作界定為服務育人范疇。1999年底,由教育部等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高等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意見》,各高校開始新一輪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高校后勤服務育人功能也隨之凸顯。
首先,以人的需要為出發點的服務關系。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可以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五類。越是能夠滿足人高層次需要的服務,價值就越高,而高校后勤服務絕不是簡單的滿足師生食宿這樣的低層次需求。比如耶魯畢業生雖然離開了耶魯,可是有關耶魯的信息卻從未中斷,耶魯的信件源源不斷地向你飛來,無論你身處世界的哪一個角落。“這些信件,將耶魯的畢業生和他的母校永遠牽系,使耶魯成為一個伴你終身的母校。”
另一個值得反思的例子:2008年 11月,上海商學院因用熱得快引發火災導致三名女生跳樓身亡的慘劇發生以后,各高校禁止學生使用熱得快等違禁電器,管理人員到寢室逐一搜查,學生也只能將這些電器東躲西藏,造成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關系的緊張。許多學生在網上議論和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也用“熱得快”燒水,并認為此乃無奈之舉,其實學生也怕出事故,如果學校能替學生解決飲用水的問題,在寢室樓下安裝飲用熱水器,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個事例恰恰涉及服務的人性化問題,后勤工作者想方設法為大學生創造優美舒適的食宿,良好健康的人際氛圍。
香港大學袁蘇妹女士在大學堂宿舍服務超過 40年,一直對住宿生關懷備至,盡心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她待人至誠,不計較得失。蘇女士的每一聲鼓勵,都成為學生離家苦讀時的最大慰藉,學生們面對讀書壓力、家庭問題、感情煩惱都喜歡找她傾訴,她以她獨特的方式培育英才,贏得了學生的敬重,于 2009年 9月被授予香港大學名譽院士銜。因此,高校和諧師生關系服務向度的建構目標是實現以人本為出發點的人性師生關系。
其次,兼顧市場性和公益性的經濟關系。和我國大學的管理人員告訴你要遵守的各種紀律不同,“Services”這個詞是學生進入美國大學第一個星期的培訓中聽得最多的,每一個人——無論他是院長還是主任還是一般工作人員,都是告訴你他提供什么樣的服務,你如何得到和使用這個服務。內地高校后勤從業者的經濟利益和大學生的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正是高校后勤領域師生關系的矛盾和沖突的多發點。高校擴招以后,大多數學校財力限制,選擇用 BOT模式進行后勤運作,合作方一般是企業實體,以營利為主要目的,但是高校后勤服務實體不同于一般社會經濟實體,主要目的不是贏利,而是為沒有收入的學生提供食宿和其他服務,高校后勤服務具有市場化和公益化的雙重性質,必須在工作中兼顧教育屬性和經濟屬性,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之間關系。就此而言,高校后勤服務領域的師生關系是市場性和公益性的結合,本質上是一種公益性質的互動關系。
最后,教育、管理、服務三合一的“潛課程”關系。“高校的后勤服務與一般的社會服務相比,其自身的最大特點,就是為培養人服務,其服務過程,也是育人過程”。所謂“不上講臺亦為師”,高校后勤工作者和專業任課教師一樣,承擔教育使命。例如,美國高校后勤服務管理人員素質和專職任課教師一樣,宿舍管理專職人員大都具有教育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專業的碩博士學位和豐富的學生事務工作實踐經驗。相對“三尺講臺”而言,后勤工作是看不見講臺的課堂,即“潛課程”,是學校教育過程中不可缺少而又行之有效的組成部分。
[1]楊東平.大學精神[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70.
[2]費孝通.鄉土中國 (大家小書·第 4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2.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6.
[4]馮建妹.耶魯精神:感受耶魯大學及其法學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17.
[5]高斌,類延旭,方仲奇.新時期高校服務育人路徑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0):16.
[6]馬祥甸.美國大學生住宿管理對我國育人的啟示[J].高校后勤研究,2010,(3):94.
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YCX-S1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