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丹
(肇慶市鼎湖區廣利高級中學,廣東 肇慶 526073)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寫作水平和閱讀水平是提高學生語文水平的關鍵。為了快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一些教師分析細致、全面,結果許多學生在閱讀中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無法激起閱讀的興趣。這與課程改革中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1]是相悖的。實際上,日常的課文教學基本每天都是在進行閱讀教學,但許多教師恰恰忽略了抓住課本的閱讀“價值”。根據對多年新課標教學經驗的總結與反思,我認為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設計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必須摒棄傳統教學中知識傳遞與智能訓練的架構,要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的需求,相信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巨大的發展潛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要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在學生整體感知知識的基礎上,側重于對學生個性的培養;要把學生當做獨立的人看待,使教育和教學適應他們的情況、條件、要求和思想認識發展的規律。不同的學生在知識、能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等方面均存在差異,不同年級的學生對學法重要性的認識,以及探索、總結學法的能力也有所不同[2]。因此,教師應兼顧這些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指導。
每篇課文都是一個自成體系的完整系統。教師要向學生傳授學法,首要任務是讓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教師應分析以訓練閱讀能力為主線的教材各訓練要點的分布,使教與學具有明確而集中的目標與可操作性。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型應有不同的教學方法[3]。
首先,打破課文原形的束縛,根據課文的學習重點,選取課文中若干個構成側面進行教學,或抓語言,或抓形象,或抓篇章,或抓情感,“任他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一課一得。如教《林黛玉進賈府》,通過黛玉的所見所聞,對賈府環境和人物做具體的介紹,而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幾個關鍵人物的出場方式、性格特點是本課的重點。一個課時可以一個人物形象為重心,學習古代小說中刻畫人物的方法,舉一反三,學習通過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等描寫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其次,多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選取重點片段、細節或優美段落,組成教學序列,供學生閱讀和訓練。既使學生擴大知識視野,又供他們模仿借鑒,加強寫作訓練。如《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這一形象的分析,就可以選取幾個對話片段,讓學生通過人物語言分析人物個性,并進行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仿寫訓練。
最后,段篇結合,加強重點段落教學。如《荷塘月色》的教學,在兼顧全篇的前提下,重點教學其中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這三個段落的景物描寫,從該段的語言入手,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特征,具體、生動、有序地描寫景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并進行景物描寫的仿寫訓練。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還有很多方法,根據全冊書、每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每一篇課文的重難點,從課文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精選教學內容。易學的可加快教學節奏,增大自學比重;難學的應放慢速度,架梯搭橋,減小坡度。
要達到交流,讀者必須用心、用情于文章中。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如何做到讓學生有目的、有收獲性地去閱讀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閱讀教學要“量體裁衣”。在閱讀時要根據課文體裁選擇方法。如文質兼美、節奏明快、短小精悍的散文、詩歌以朗讀為主,讓學生在讀準字音、讀通語句的基礎上自由朗讀,或分角色朗讀、讀背喜歡的段落,從而在反復朗讀中進入文章的福地洞天,領略語言的奇妙功能,咂出字里行間的個中滋味;自然科學方面的說明文和篇幅較長的記敘文則以默讀為主,讓學生帶著問題靜靜地讀書,邊讀邊想,和自己說悄悄話,在凝神獨思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知、受到啟發。
第二,閱讀教學要“捕捉靈感”。要讓在學生閱讀完后,快速記錄下自己初讀時對全文的感受。對于已經讀過的文章,就應該留下“痕跡”,大力提倡邊讀邊思邊批注的閱讀方法。要告訴學生,對課文的語言文字、內容層次、思想感情、表現手法、語言特點、精彩片斷、重點語言等,在思考、比較、歸納的基礎上,都可以用線條、符號或簡短的文字加以標記。而要加批注,就要認真地讀書,全身心地投入。教師可指導學生在閱讀完后,將自己對課文的鑒賞和品析寫在課文空白處。
第三,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真正用“情”去閱讀,得出自己的個人感受,以讀為主、品味感悟,在領悟語言的同時逐漸把握文章情感。例如:《荷塘月色》一文,在理清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脈絡后,進入文章的主體部分。我首先范讀,讓學生在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的思想情感;然后請學生充滿感情的自由、小聲朗讀,找出文中的景物描寫加以想象并理解;最后請個別同學充滿感情的朗讀自己所找出的描寫景物的句段。對學生閱讀后的個人理解加以引導,讓學生敢于提問、敢于暢所欲言。
閱讀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活動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儲存信息、提取信息的復雜過程和心理過程。充分重視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是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
一方面,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創新。學生對文本的質疑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在感知文本過程中知識、思維和情感的差異。學生通過質疑,能使自己存在的疑問在共同交流后解決,教師通過學生的質疑,也能理解學生掌握知識、理解文本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對教學進行調整與改進。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時刻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并鼓勵學生質疑,經常留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發揮學生的創新潛能。
另一方面,要拋磚引玉,引導學生提出個人見解,尊重學生的個性。在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時,教師要讓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敢于說出個人看法。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集思廣益,發揮特長,讓學生揚長避短,各盡其能[4],讓各種不同意見充分發表。同時,也要對其中的問題、分歧加以解決。在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見解后,教師要組織學生交流、探究,交流出問題的答案,探究出問題的實質。必要時教師參與其中,加以引導、點撥,得出結論。有的問題當堂不能解決,可以留到下課以后,大家共同查閱資料,一起解決。
除此以外,還要在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進行客觀評價。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多給予學生客觀、肯定的評價,讓學生敢于暢所欲言,而且要注意學生在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加以修正,在個性化閱讀中保持學生所得的客觀性、明辨是非。從小的方面,例如:在朗讀訓練時,教師做必要的范讀與指導。從大的方面,例如:當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出現差異,甚至表現出不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時,教師必須對學生的解讀進行必要的矯正。
總之,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但它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引導與輔助。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必須變深入分析為培養悟性,充分發揮閱讀教學應該發揮的作用[5]。這樣的課堂具有動態、生成性,是一個充滿個性發展的樂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韓雪屏.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72-183.
[3]劉旭.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聽課說課上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26-127.
[4]高凌飈,陳冀平.語文教學與學業評價[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30-31.
[5]毓明笠.在讀書中積累在讀書中發展[J].中學語文教學,200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