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德
(安徽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全椒縣襄河中學,安徽 全椒 239500)
班級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力量,表現出一個班級獨特的精神風貌,它是班級的靈魂所在,具有凝聚、約束、鼓舞、同化的作用。良好的班級文化是師生間觀念的認同和內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利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增進彼此的情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師生相處愉悅,師生之間關系融洽。對教師來說,幸福是什么?就是做學生喜歡的教師。
然而,調查發現目前中學生中16.2%認為教師難以親近,彼此無法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而與老師相處時感到十分愉悅的只有17.8%。[1]這樣的師生關系讓我們如何期望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呢?傳統師權的班級文化,使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在壓抑的氛圍中渡過了青少年時期,在教師的權威下學生的“棱角”逐漸消失,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悲哀。因而,班級文化建設直接影響中學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本文從班級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交往文化對構建中學新型師生關系的影響進行簡要分析。
班級物質文化是指教室環境建設,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教師授業、育人的主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是一種顯性的班級文化。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無論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標語等,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保?]教室布置整潔美觀,令人賞心悅目,是集體精神的體現,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外在物質文化體現。在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中,應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想象力、創造力,參與教室的布置,不同的學習小組劃塊分割去完成,用雙手來裝扮教室,使學生在勞動中提高交往能力,增進友誼,發展師生關系。如可以在前面黑板上方張貼座右銘、警句、格言等鼓勵學生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斗,不斷挖掘自身潛力,超越自我。墻壁四周布置自然角、科技角、書法角、張貼字畫、人物像等;同學自行設計、排版黑板報,并定期更換;黑板兩側設置“心語心愿”,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心聲,發泄情緒,實現“霍桑效應”。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學習氣氛就會積極向上,令學生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更加自信地互相探討,互相啟發,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率,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振奮精神,使學生主動交往的意識增強,無形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交往能力,修正自己的言行,拉近師生間的情感距離,班級人際關系和諧,師生關系和諧。
如果教室雜亂無章,過于擁擠,不同的座位安排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關注程度不同,一直處于被教師忽略位置上的學生易產生孤僻、自卑情緒,表現得易暴,情緒不穩定,心情就會不陽光,心理受到壓抑,人際交往能力差,對班集體漠不關心,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不關心、冷淡,也無進取心,班級人際關系較差,師生交往少,內容也單調,師生關系冷淡。
班級學生干部是聯系教師和學生關系的紐帶,是班集體凝聚力的核心,也是和諧班風的建設者和維護者。有能力、肯奉獻的班干部隊伍,他們能夠團結大多數,互幫互學,營造和諧班風、打造和諧班級文化。這樣的班級全班同學捅有共同的目標,學生之間相處愉快、活潑、形式多樣、積極向上,師生感情深,交往密切,師生關系和睦。如果教師任用無能力、自私的班干部,將造成班風不純,班級目標不明確,加上班干部有時為一己之私好打小報告,容易造成學生之間關系緊張、猜忌,師生之間有隔閡,師生關系緊張、疏遠,班級沒有凝聚力。
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是班級文化建設的載體,是保障學生主體地位的手段。憑借活動可以拉近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距離,增進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展示中張揚個性,表現自我,讓他們有一種競爭和挑戰的意識,從而使他們的個性不斷得到發展,心理素質不斷得到鍛煉,最終實現現有水平的超越。一個優秀的教師或班主任通過巧妙設計系列主題班會,力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可采取小品、相聲、歌曲、舞蹈、電影片段等,寓教于樂,讓學生在“談笑風生中”受到教育,有感悟和啟發,放松身心,減輕壓力,提升合作、交往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強化心靈教育,促進特色班級文化的形成,師生關系更加密切。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孝敬身邊的老人、看看家鄉的變化、走進社區開展實踐活動等,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合理利用課余時間,走向社會、正確認識社會,在實踐中實現師生間交往、溝通、交流,相互了解,增進感情,師生關系升華,提高交往識別能力。積極參加文體和公益活動活動,如運動會、文藝演出、演講比賽、廣播體操比賽等,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使每個同學都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增進班級的凝聚力、向心力、團結精神,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同時也增進師生彼此之間的感情,教師覺得學生可愛,學生覺得老師可親,師生零距離接觸,相處融洽,內容豐富,師生和睦。
教師思想保守,墨守成規,班會上只是單調說教、一味空洞要求,很少開展社會實踐、文體和公益活動。那么這個班級的課余文化生活就單調、乏味,班級氣氛消沉,學生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生命的靈動,班級同學間交往形式單調,缺乏動力,互動不明顯,師生交往僅僅停留在學習層面,沒有深入到思想的動態,內心的深處,不能真正地走進彼此的心靈世界,心理距離相去甚遠,師生間感情單一,不豐富,師生關系淡化,對構建中學新型師生關系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班級輿論是班級成員觀念和態度的集中體現,是班級深層次的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個主要方面。它對班級每個成員都有約束、感染、熏陶和激勵的作用。健康的班集體輿論氛圍中,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向好的方向發展,振奮精神,提升正氣,自然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如果教師及時表揚好人好事,批評不良的思想行為,就能促使學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得以保持和發揚,不良的言行得以改正,班風純正,全體班級成員才有主人翁的責任感,班級交往才能呈現民主、愉快、和諧氣氛,學生對老師才不會敬而遠之,師生關系較為密切。由于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踐,學生民主人權意識的不斷提升,當前校園制度建設薄弱,學校并沒有完善的校園法規對學生進行管理,當學生“屢犯”,教師“屢教”仍不改的時候,教師無法依照相關制度給予公正的處理,只能一味用道德進行說教,效果甚微。久而久之,班級便出現一種怪現象,學生在校園無論出現什么問題,責任都推到教師身上,結果往往導致教師不敢輕易“管”學生,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一定程度上縱容這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導致他們更加放肆,漠視校園法規、班級紀律,隨意頂撞教師。主要表現在學校上課自由、講話、自由移動,教師發現提醒,不理不睬,有時甚至頂撞,家長不配合,班級輿論沒有明確,班風不純,即使教師提出要求也貫徹不下去,長此以往,班級一盤散沙,人際關系復雜,師生心理隔閡,師生關系疏遠、緊張,影響了班風,影響了和諧校園的構建,影響了中學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因而,教師必須有敏銳的洞察力,將歪風邪氣扼殺在萌芽中,否則一旦滋長、蔓延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中學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就無從談起。
班級文化是一種理想的黏合劑,能使學生彼此合作,同心協力,和衷共濟,能減少同學之間的摩擦和內耗,增強其內部的凝聚力。班級文化一旦形成,必然會獲得絕大多數班級成員的認同,班級成員的個人利益與班級的命運和前途就會緊緊地聯系在一起,這種共同的心理意識、價值觀念和文化習性會激發成員對班級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班級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從而形成強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來自班級文化中的規范體系制約著班級成員的言行,使他們因擔心受到相應規范的懲罰和班級其他成員的孤立而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集體的精神就是班級所有同學的靈魂和核心,學生交往的言行都以集體為中心,維護集體形象,師生交往頻繁,教師用心走近學生,真心關愛學生,把學生當作有血有肉、有思想、有靈性的大寫的“人”,接受學生的新思想、新思維和新事物,和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平等相處,以朋友相處,以心相交,師生之間,心心相印,相處融洽,師生關系和諧。在班集體中,班級文化建設水平愈高,這種向心力、凝聚力和群體意識愈容易得到體現,師生關系就愈融洽。相反,教師對學生沒有愛心,不關心他們,不能容忍學生的某些想法,就不能形成班級凝聚力,班級就會失去凝聚力的核心班級文化。有的學生覺得老師討厭,鄙棄他,學生之間交往少,沒有生氣,許多同學對班集體漠不關心,好壞都一樣,沒有一個正確的言論,師生情感冷淡,幾乎沒有交往,師生關系平淡。
盧梭說:“只有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老師。”[3]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以班級為師生交往的主陣地,師生、生生在班級中交往、互動形成班級交往文化,教師就要經常深入學生當中,從細小入手,與學生交往、與他們談心、交心,主動關心,師生之間有共同語言,更好地溝通信息、交流感情、協調關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班級交往文化猶如一種良好的潤滑劑,可以減少班集體內部之間的種種摩擦,營造一種團結一致、共同向上、和諧協調的良好氣氛,促進全班同學精神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班級目標的順利實現,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在學習過程中,同學之間的交流、合作、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通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與同學、與教師交往,形成良好的生生關系和師生關系。如果沒有形成良好班級交往文化的班級,教師根本不考慮學生的需要,照著教科書、參考書或自己的主觀愿望設計教案,上課來,下課走,對學生報有成見和偏見,完不成任務怪學生,學得不好埋怨學生,任意發號施令;不顧學生的心理感受,動輒訓斥、責罵、盤問、追查,盛氣凌人;從不與學生談心,師生的情感關系不密切,全班學生往往會分成許多小團體或者各自為政,獨立行事,同學間的學習互動很少或沒有,同學交往體現在物質需求、不良愛好、社會和網絡流行等與學習和個人成長無關的方面,同學之間相互猜忌,關系冷淡,師生交交往較少,相互之間不了解,學生內心會缺少歸屬感和安全感。經常有誤會發生,師生關系冷淡,有時還對立,直接影響到中學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
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壞與否,一方面會通過教師直接影響到師生關系之中,另一方面會通過家庭教育這一渠道影響到學生,進而對師生關系產生影響。因此,教師是否能積極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尊重和理解家長、與家長充分合作,是否能與家長建立起和諧、健康的“合作式”關系,勢必會影響到中學新型師生關系的形成與發展。如果教師與家長及時聯系,溝通頻繁,交往密切,就能及時捕捉到學生近期的行為方式的變化,學習情況和交往內容,以及思想動態,對學生的了解就會更深一步,與學生交往時,就能注意到一些細微的變化,隨時調整溝通技巧和交談策略,從學生的內心深處關心他們,讓學生感覺到溫暖,增進師生間的情誼,師生關系密切,有助于構建中學新型師生關系。個別教師與家長溝通不及時,或根本不溝通,當學生問題暴露了,與家長聯系,家長來了,首先一頓批評,痛斥孩子的一堆“不是”,家長被弄得非常被動,有的當場就“教訓”孩子一通,有的回去后把孩子收拾一頓,有的對教師有抵觸情緒,可能當場與老師爭吵(極少),可能回去與孩子交流時表露出來,這些都拉大了教師與家長的距離。孩子遭受了老師的訓斥和家長的責罵,往往會把自己的責任全都推到老師的身上,認為都是老師告的狀,使自己遭到懲罰,心里冤恨老師,疏遠老師,不愿與老師交往,甚至在班級損壞老師的形象,師生關系冷漠、緊張,這些都影響中學新型師生關系的構建。
健康的班級文化就像春天的陽光,播撒在班級的各個角落,使每位同學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感到溫馨、快樂,教師感到幸福。班級文化是師生共同對“精神家園”的一種經營,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工程,無固定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教師要走近學生,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生活體驗和人格養成,學生社會化的交往水平和交往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能夠理解老師,配合老師,向教師傾吐心聲,師生心心相印,師生交往密切,溝通及時,情感親近,相處融洽,師生關系和睦,才能有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1]論中小學師生沖突[EB/OL].http://www.3edu.net/lw/13/lw_15139_2.html.
[2]張健.文化充實內涵 建設深入人心[J].教育與教師,2011,(1).
[3]郭紅.老師,信任您的學生[J].教育科學論壇,2007,(9).